31.“是嗎?真遺憾,不過我相信下次你會答對的!”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在課堂提問時發懵
李暉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孩子怒眉苦臉地對他說:“爸,本來我功課已經記熟了,可是,老師提問時,我卻一陣發懵,什麼也想不起來,也答不出來。老師提問過後,我才又突然想起來,但機會已經失去了,這是為什麼?”
李暉不由地想起,他朋友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了,以前也有過發懵的情況,很偶爾。不知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怎麼辦。
案例分析
孩子被提問時發懵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暫時性遺忘”,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情緒緊張,或過分疲勞,或回憶的條件還不具備。
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避免這種情況呢?
第一,端正學習態度。研究表明,一個人學習目的愈明確,學習愈自覺,其抗發懵能力愈強。
第二,加強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弄通了,記牢了,遇到複雜的環境或情況的突變,就不致驚慌失措,即使回憶發生障礙,亦能通過中介性的聯想,喚起被暫時遺忘的舊經驗的再現。舊知識一經再現,發懵也就解除了。
第三,增強勝利信心。提問孩子,題目要富於啟發性,要有難度,但難度不能超限;否則,孩子心裏緊張,導致發懵。有的孩子舉手時還有把握,可一站起來卻一點也答不出,就是這種現象。因此,問題提出後,不要立即讓孩子回答,應給予準備的時間;聽取回答時,要注意傾聽,不要中途打斷,以增強孩子回答問題的信心。
第四,學會自我解脫。研究表明,愉快而樂觀的情緒,是解懵的良方。如果過分焦慮,發懵就會加重,一切的思路都將被堵塞。
最後,家長務必要做兩件事:一是與學校老師取得聯係,特別是班主任和提問孩子的老師,探討孩子發懵的原因,然後有的放矢地加以補救,發懵現象是可以克服的;二是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不能責怪孩子,對孩子隻能同情、勉勵。對孩子說:“是嗎?真遺憾,不過我相信下次你會答對的!”
父母禁語
“你怎麼搞的,本來會的卻答錯了,真是沒用!”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麵前表現得好一些,孩子也不便外,當孩子回答錯時自己心裏也不好受,父母再責備他:“你怎麼搞的,本來會的卻答錯了,真是沒用!”對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啊!
“你完了,永遠都這樣了!”
你真的認為你的孩子“永遠都這樣”嗎?我想沒有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都出錯吧!因此,不要因為孩子多次犯過錯誤,而斷定他將來也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會使孩子傷失自信心,從而一蹶不振。
親子溝通心法
責備——親子溝通的絆腳石。
32.“是嗎?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
學習成績一向很優秀的程翔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媽媽聽後氣得差點背過氣去。你想啊,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國家的棟梁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呀!程翔的媽媽當然也是如此,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孩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她難以接受事實,心想:“這下可慘了,孩子完了,沒救了!”
案例分析
各位父母,當你聽到孩子不想上學時先不要激動,試想想,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不喜歡學校吧。孩子這麼說,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妨先壓住火,聽聽孩子的意見,以一句“是嗎?能告訴我為什麼嗎?”引出話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此問題表現體諒、關心,很有誠意與他繼續傾談。然後,再清晰地說出接下來的傾談目標——不喜歡上學的原因。假如孩子懂得自行整理並說出感受,父母便靜心傾聽,不要打斷孩子,待孩子說完後,再與他討論。
如果孩子年紀還小,不能有條理地說出原因,父母要設法引導他。例如可進一步詢問孩子的心情:“你覺得很累?”、“你覺得很煩惱嗎?”,再引導孩子說出原因。與孩子討論時還要注意,不宜強烈否定孩子說出的原因,應給孩子提供合理解釋。知道病因後再對症下藥。
父母禁語
“那你將來去討吃要飯吧!”
作為父母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淪為乞丐,說出這種話隻是抱著一種“恐嚇”孩子的心態吧!乞丐髒兮兮的,孩子當然不願意變成那樣了,所以這種說法,一定可以嚇怕孩子了。其實這種抽象的“嚇”,並不能讓孩子認清不想上學的原因,也得不到事情的解決方法。同時,孩子覺得父母一開始便否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再談下去爸爸媽媽都不會明白,親子傾談自然無法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