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習指導篇(1)(2 / 3)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那麼不專心?

他難道非要等我責罵才肯動手!

案例分析

孩子對著書本發呆並不意味著他不喜歡做功課,原因有很多種,例如他可能正為某事而煩惱或傷心、身體不適、因功課艱澀而無從入手,企圖引起爸爸媽媽注意等。所以,父母此時應先表示體諒孩子——不單是他,連父母自己有時也是這樣。比如對孩子說:“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讓我陪你一會兒……”讓孩子感到父母很體諒自己,使他願意坐下來與父母打開心窗交談。

當然,如果隻是表示體諒,容易使孩子以為自己發呆是對的,這樣下去便會後患無窮!所以,弄清孩子為何發呆後,便要對症下藥,及時製止。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是因為有心事,他把心事說出來後,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便會乖乖地做功課。爸爸媽媽便可陪他做一會兒,幫助他提提神,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嘛。

父母禁語

“再不做功課我便要罰你!”

有些父母常對孩子說:“再不做功課我便要罰你!”其實,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適當的懲罰可以收到預期的成效。但懲罰應是合理的,要讓孩子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地接受懲罰。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牢記教訓,以後不再重犯,若不先體諒孩子的心情、弄清原因便嚷著處罰,隻會使孩子怕你、不肯與你溝通。

“快點做功課,媽媽好賞你巧克力!”

“快點做功課,媽媽好賞你巧克力!”這句話看起來帶有鼓勵作用,但以獎賞來引誘孩子完成作業,隻會給孩子灌輸錯誤觀想——哈哈,原來我不想做事情時,才會有人獎賞我,不錯,以後多多發揚!於是,從此孩子做任何事都不積極。等著父母以獎賞來作為交換條件,這樣下去會使孩子變得更加懶惰。

親子溝痛心法

理解孩子,是親子溝通的前提。

28.“我知道你願意玩不願做作業,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但你要盡量努力……”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不準時完成作業

方方上小學二年級,可他放學後總是先玩,玩了之後才寫作業,而且寫作業時也東搞一下西摸一下,半個小時的作業他要1個小時才能做完。所以他經常拖到晚上10點鍾才睡覺。結果第二天早晨起不來床。方方媽媽經常催她趕快做,可他還是慢悠悠的。

案例分析

很多孩子有做作業拖遝的習慣,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感到很難辦。而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家長不會不知道這些吧?那麼家長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我認為家長首先應分析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原因,如:孩子在做作業時,還想著別的事情;有時孩子不能預測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他們先玩,再做作業。結果做作業的時間超出他們的想像,因而臨到睡覺時間還沒完成;家長平時幹活或工作時就拖拖拉拉,孩子也會自覺形成這種習慣。

找到病因,當然該對症下藥了,我們應本著“讓孩子的微笑中學習”的原則,首先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然後再引導他自覺自願地去做作業,金句“我知道你願意玩不願做作業,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但你要盡量努力……”不就起了這個作用嗎?

父母禁語

“做完作業了吧?那好吧。”

“做完作業了吧?那好吧。”家長應該問清楚今天是什麼作業,並要檢查,而且還要表現出有興趣。檢查中要指出作業中的錯誤,如果孩子做得好,要表揚鼓勵。

“你今天是不是沒有作業?”

家長見孩子沒做作業,隨口問一聲“你今天是不是沒有作業?”即完事,對孩子也太不負責任了吧?應該多問問,是不是孩子的作業已在學校完成,老師是不是經常不布置作業。

“好吧,今天我替你做,但下次在交作業前你最好自己完成它。”

什麼?家長替孩子做作業,天啊,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呢!真的有這種事嗎?他們應該提前提醒孩子先完成作業,而不是臨到交的時候幫他做呀!

“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明天交作業?我們現在隻有花整個周末完成它了。”

應該讓孩子養成告訴你什麼時間交作業的習慣。一些孩子把作業記錄在書本上,你可以翻看到。但如果你不要求的話,作業就會被拖延。即使是較聰明的孩子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過低估計作業所花的時間,當然就很難按時完成作業了。

親子溝通心法

為孩子“加油”,給孩子信心。

29.“告訴我,你懂到哪裏,好嗎?”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作業有疑難

王先生靠坐在沙發上看報,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抱著課本來向他請教一道數學題。李先生一看,題並不難,可怎麼講解給孩子呢,是直接講解給他好呢,還是逐步引導提示才對呢?

案例分析

孩子遇到難螄則很正常的事,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學不會,把題目所涉及的東西全部告訴孩子,“望子成龍”嘛!豈不知這樣做反而害了孩子,從此孩子一有不會的就去搬救兵,自己根本不去思考,反正有爸爸媽媽告訴呢!長此下去會使孩子養成不愛思考的壞毛病。

如果父母能改變一下方式,把替代孩子解題變為啟發引導孩子自己思考以後自己解題,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