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這一教育,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開始時,教一些孩子容易發的音和一些非常簡單的話,隻要每天堅持不懈,就必有所獲。
3.通過講故事把孩子融入世界
講故事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啟發想像、擴展知識。父母以清晰的讀音給孩子讀書,是教孩子學好語言的最佳方法之一。讓孩子聽,不是講故事的所有目的,而是在於通過這種方式把孩子融入世界。
4.盡力豐富孩子詞彙
盡快豐富孩子的詞彙,這是父母必須做的。凡是他還不認識的事物,一般不能用“這個、那個”的說法,隻有對孩子很熟悉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詞稱呼。
給孩子講道理時,總會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詞彙。這時,要給孩子隨時講解,決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這一行為的意義並不是讓他立刻就記住或聽懂,而是要教給孩子學習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對難點采取回避態度,孩子跟著就學會了“不求甚解”
的壞習慣。
教給孩子一些童謠,並要他記住,對豐富孩子的詞彙極為有利。
5.糾正孩子不規範的語言
不要把不完整的話和方言教給孩子,比如教孩子“丫丫”(腳)、“汪汪”(狗)之類的,這些語言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有害無益,父母要引以為戒。完整規範的語言是孩子遲早要學的語言,而那些半截子語言卻是他們遲早要拋棄的語言。讓孩子學兩套語言,勢必給孩子造成雙重負擔,孩子在這種錯誤的教育下,不得不付出許多寶貴的光陰,甚至扼殺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潛力。因此,做父母的絕不能教孩子不規範的話。
6.讓頭腦裏裝有明確的詞彙
隻要孩子發音準確,父母就摸著他的腦袋給予鼓勵:“說得好,說得好。”孩子其實都喜歡說話,這是天性。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把孩子能理解的有趣故事,用精選的語句表達出來。在人的一生中,1—5歲是最有語言潛能的時期,作為父母一定要看重這一時期。
小貼士:和一歲孩子一起讀書的技巧
1.讀書時的焦點應該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圖書。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視線和行為舉止,判斷閱讀活動是否要繼續,或是得先暫告一段落。不要以圖書為中心,堅持要看完一本書或一個段落才停止。
2.孩子有用手翻書的意向時讓他翻個夠。不要怕書被孩子撕掉,或放入口中吃。
3.共讀過程中要激發小孩子的興趣。要用繪聲繪色、清楚、簡明的語言敘述故事,邊講邊用手指著相對應的人或事物,同時要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對書中某些人或物注意時間較長,或主動以手指指書上的某個畫麵,期望父母為他說明那是什麼,就不要一個勁自顧自地講下去,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應答,重複剛剛講過的,再反問孩子“這是什麼?小兔子怎麼跳啊?老牛怎麼叫啊?”等,讓孩子記住你剛剛講的。模仿書中人或物的聲音或動作,慢慢地,孩子就會主動參與進來,這對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增強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很有幫助。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潛能
一位科學家說過: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根據記憶“用進廢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記憶力發展的時間大大提前。嬰兒時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裏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鼓勵孩子多動手、多思考、多提問,這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最佳途徑。孩子1歲多時,開始玩玩具,這是很值得大人注意的事。隻要孩子有興趣玩,就要給予鼓勵。如果孩子用了一種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不光要誇獎他,還要鼓勵他多想出幾種方法來。
給2歲的孩子講故事時,要善於用類似於“且聽下回分解”的方式誘發孩子的想像力。孩子因此而挖空心思,並對可能的情節作出各種猜想。第二天,講故事前,先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然後才接著講。
如果孩子自己猜中了,我們就高興地歡呼;如果孩子沒猜中,就誇獎說:“哎呀,我兒子編得比故事本身還好呢!”孩子的創造力就這樣潛滋暗長了。
人們的幸福有一半以上靠的是想像,不會想像的人不明白真正的幸福。想像力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能力。一個想像力得到發展的人,在不幸時他感到的是幸福;在貧困時他感到的是快樂。無趣的人隻是就事論事,不能發揮想像。脫離想像,沒有聖誕老人和仙女的世界就如同沒有伴侶和玩具一樣,對孩子來說是殘酷的世界。傳說和不合情理的兒歌可以讓孩子明白最初的道德觀念和對世界的愛心,並樹立起自己的理想。
有的父母常常破壞孩子的想像世界,當孩子用木片和紙盒建造城市、宮殿玩時,家長往往為了室內的整潔,不打招呼就把孩子做遊戲的道具給毀了。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破壞了孩子的遊戲,這對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無情的摧毀。這不僅破壞了孩子遊戲的歡樂和幸福,而且也有礙孩子發展成為詩人、學者、發明家……父母就在不經意間將一個天才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