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高擎文化的火炬(2 / 3)

“年代久遠,數量眾多,難以統計。”這是新疆各級文物主管部門麵對流失海外文物數量時,最常用的詞語。

由於絲路文物極其珍貴,人文信息和文化含量高,自十九世紀末到如今一百多年來,境內外文物販子、收藏家、私人博物館垂涎萬分。

他們互相勾結,千方百計地攫取新疆的古代文物,甚至瘋狂盜掘古墓,在國際上形成時間跨度近百年的走私通道。

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國外的文物。

據悉,目前,在國際文物黑市上,新疆出土的漢晉織物,哪怕數平方厘米的殘物,售價也達幾萬美金。

百餘年來,新疆大量珍貴的絲綢之路文物被盜到國外,流失在十多個國家和三十多個外國研究機構或高等學府中,還有流失在數不清的私人收藏家手裏、私人博物館裏。

……

援疆,國家文化部門與各援疆省市除了給予資金資助外,還幫助培養文物保護人才,搶救、保護了一大批新疆文物古跡,這是功德無量的,是在尋覓西域文明的失落記憶。

● 營造多元的載體

曾經在世人眼中,新疆是沙漠與戈壁,是瀚海與塞外,是大西部的一片還未開墾的蠻荒之地,被世人喻為文化的沙漠。

然而,一個民族能夠昂首屹立在人類文明之林,她的腳下必定有奔流不息、萬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養。這條文化長河,從遠古奔向未來,從洪荒奔向文明,帶著一路歡歌,也帶著一路血淚,一路呐喊,留下了諸多碩果和豐碑,也記下了諸多辛酸和遺恨。

向西、向西、再向西,深入、深入、再深入,你會發現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文化生長的沃野,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新疆。它有藝術筆墨寫就的史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又是曆史長卷的濃縮。

這裏幅員遼闊,這裏民族多元,這裏宗教多元,這裏是一片廣袤的文化沃野。它有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美不勝收,傾國傾城。

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棵大樹,中華民族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就是這棵大樹的枝條。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將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彙聚成了一條中華民族綿延的文化長河。新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就是盛放在祖國文化常青樹上最為壯觀、最為豔麗的花朵。

美酒又使得誰酡顏似火,

令我失魂落魄;

風兒又拂露出誰的麵龐,

令我愁緒縈心;

此刻我已然成了她路上的一粒塵埃,

旋風啊,

請把我刮起旋繞於那情人的頭顱;

……

這是《十二木卡姆第一小賽勒克》的一小段。

2012年8月的一天,在莎車縣的木卡姆文化傳承中心,民間老藝人玉素甫·托合提用喑啞舒展的喉嚨,忘情地哼唱著。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多彩的史詩名篇,如蒙古族有《江格爾》、藏族有《格薩爾》、柯爾克孜族有《瑪納斯》,維吾爾族有“木卡姆”。

如果說西方文化離不開《聖經》、伊斯蘭文化離不開《古蘭經》,那麼維吾爾族文化則離不開《十二木卡姆》。莎車作為十二木卡姆的故鄉,理應為這一文化瑰寶的保護與傳承傾力而為。

上海的文化援疆,讓莎車人“如釋重負”。在此之前,莎車在捉襟見肘的財政資金中擠出一部分,先後建設了十二木卡姆故鄉園、木卡姆影劇院、阿勒屯曆史文化廣場和木卡姆文化傳承中心。

如今,上海用援疆資金對傳承中心進行了改擴建,並積極支持十二木卡姆民間藝人走出莎車,頻頻亮相國內國際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打響木卡姆文化品牌。

上海文化援疆,十分注重對口援疆四縣文化載體的打造,一大批文化項目已在葉城、莎車相繼啟動或建成,把援疆資金更多地投向了村級和鄉級公共設施,用於建設文化站、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等,讓文化事業真正惠及百姓。

隨著一幕充滿西部草原風情的舞台布景徐徐展開,一位身穿柯爾克孜族傳統服裝的老人手持庫姆孜琴,開始深情地彈唱。

台下座無虛席,浪漫生動的英雄故事,極具西域風情的舞蹈,宏大的曆史場景,華美炫目的舞台效果,博得了觀眾陣陣熱烈掌聲。

2015年5月18日晚,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首次被搬上現代舞劇舞台,並在太湖之濱無錫市人民大會堂成功首演。

英雄史詩《瑪納斯》,是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全篇有二十三萬行左右,以瑪納斯及其子孫為主線,敘述了柯爾克孜人民抵禦外侮、保家衛民的英雄業績,以及忠誠、勇敢、包容的精神。作為英雄史詩的《瑪納斯》,還廣泛流傳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口頭傳唱千年。2009年,《瑪納斯》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劇《瑪納斯》,便據此改編而成。

新疆藝術劇院柯爾克孜族導演巴合提亞說:“《瑪納斯》就是柯爾克孜的百科全書。作為柯爾克孜族的藝術工作者,我們一直想把瑪納斯搬上舞台。”

舞劇《瑪納斯》,是全國文化援疆的重點項目。由無錫市出資,無錫和新疆阿合奇縣兩地的漢族、柯爾克孜族文化工作者共同創作、編排和表演。

阿合奇縣主管文化的縣委副書記、援疆幹部林小異對我說:“阿合奇是文化資源的一個富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挖掘。我們要推動受援地的發展,合適的切入點很重要,我覺得以《瑪納斯》作為切入點是非常合適的。”

這是全國文化援疆的首部舞劇,蘇疆兩地文藝院團聯手,目的是把柯爾克孜族的文化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它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2011年8月16日上午,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掛牌成立,旨在為新疆培養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人才。

2012年6月26日,經過半年培訓,首批六名新疆紡織品保護修複學員已結業。在此期間,他們完成了九件新疆紡織品文物的修複,這就是洛浦縣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原白色套頭上衣等。

在未來五年中,中國絲綢博物館除了為新疆地區培養紡織品文物修複人才外,還將幫助新疆博物館改善紡織品文物保護的硬件設備。

……

字正腔圓的唱腔表演,幹淨利落的武功亮相,一招一式均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2015年5月3日,山西廣播電視歡樂嘉年華活動現場,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首屆新疆曲子劇班學生首次亮相,彙報在晉學習成果。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新疆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漢語地方戲曲劇種。為培養該劇藝術人才,山西省將其列為文化援疆的重要項目。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開設首屆新疆曲子劇班。2014年正式招生。

首屆新疆曲子劇班,全部在新疆昌吉州招生,共收三十二名學生,教學采用“五年一貫製”模式(三年中專,兩年大專)。教學期間,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實習時,將回到新疆昌吉州藝術劇院。

為辦好首屆新疆曲子劇班,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配備了強有力的師資力量,國家一級演員及戲曲專業教師全程授課。

期間,新疆昌吉州有關單位領導專程赴晉,觀摩教學,觀看表演,看到孩子們學業有成、茁壯成長,昌吉州藝術劇院院長張新恒流下了熱淚。他動情地說:“感謝山西,感謝山西省文化廳、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精心培養。晉疆情深,這些孩子就是晉疆文化交流的使者,願孩子們早日成材,續寫晉疆文化交流新篇章。”

……

針對新疆文化事業人才匱乏的現狀,十九個援疆省市多措施並舉,通過掛職鍛煉、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人才、智力援疆,為新疆文化事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

在當今的世界,新疆各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新疆的橋梁。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麵貌。

美麗的天山山脈,將新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在人們眼中,南疆與北疆是截然不同的。

北疆意味著高山和草原,意味著喀納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則意味著沙漠和戈壁。

北疆意味著草原文化,南疆則意味著農業文明。

北疆意味著哈薩克和衛拉特蒙古,南疆意味著維吾爾和塔吉克。

北疆意味著駿馬和歌聲,南疆意味著木卡姆和舞蹈。

新疆是舉世聞名的歌舞之鄉。民族傳統文藝活動如:

維吾爾族麥西來甫;

哈薩克族阿肯彈唱會;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彈唱會;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錫伯族西遷節;漢族的元霄燈會……

這些藝術形式,豐富多彩,久傳不衰,極具民族特色,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是新疆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奇葩。

還有阿克蘇地區的龜茲文化、多浪文化,也獨具民族特點。無論是巴紮集市、田間地頭、毛驢車上,隻要有人的地方,就飄蕩著先民留傳下來的不絕如縷的歌聲。“能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這似乎成了天山南麓阿克蘇人鮮明生動的文化符號。

多少世紀以來,在新疆這片土地上,先民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遺產,可謂精彩紛呈。

但是,在現代社會文明的衝擊之下,原有農業文明狀態下的文化形態和存在方式,麵臨著重重困境。

麵對大批具有較高曆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民間藝術失去市場,許多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技藝、習俗、禮儀,漸漸式微;許多民族、民間藝術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因人而存,人絕藝亡而終成絕技、絕藝、絕學和絕響。

如何以現代方式保護非遺,傳承古老遺產,也就成了新一輪文化援疆的一道重要課題。

6月的新疆大地,鮮花飄香,激情四溢。

2010年6月22日。烏魯木齊。

上午,全國文化文物係統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在此召開。

這次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涉及工作項目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新疆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6月23日,全國文化文物係統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閉幕的當天,文化部藝術家小分隊就在喀什市拉開了首場赴疆慰問演出的序幕。在隨後兩天時間裏,藝術家們馬不停蹄地奔波在疏附、疏勒、阿圖什等地,為各族群眾獻上了三場精彩絕倫的文藝節目,受到了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

與藝術家小分隊的反應同樣快捷的,還有很多單位。在6月22日的對口對接會議上,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單位,也都分別與新疆的對口單位簽訂協議,很快就實施援助方案。

這一次,文化援疆的速度出奇地快。

此後的幾年,文化援疆重點實施了“三大文化工程”:

一是“春雨工程”,

二是“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三是“文化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工程”。

而文化惠民則成為各項工程中的重頭戲。

2010年新一輪援疆號角吹響,國家文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新疆有十五個項目入選。

國家加大對新疆“非遺”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發放項目專項經費,並配備相關設備,對一些項目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保護。

新疆的《木卡姆藝術》《瑪納斯》《麥西來甫》三個項目,分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非遺”名錄;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等五十二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列入自治區級、地(州、市)級、縣(市)級的“非遺”名錄項目則更多。

這一串數字的背後,是新疆的“非遺”保護,麵臨比其他省市更多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困難。

新一輪全麵援疆,給了新疆的“非遺”保護帶來了巨大機遇。

2014年6月14日至20日,在塔城舉辦的“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暨第二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上,五彩繽紛的民族服飾,男女老少演員的精彩表演,一時間,讓塔城文化廣場變成了一個大舞台,令人目不暇接。

不僅如此,還有塔塔爾族糕點,鬆軟香甜;達斡爾族米腸子,風味獨特;維吾爾族烤包子,味道醇厚……新疆各民族特色飲食展,不僅在視覺、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還不吝給觀眾刻下唇齒留香的難忘記憶。

還有惟妙惟肖的小麵人、小巧玲瓏的工藝品,來自七坊街等手工技藝類展品,體現了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市場的完美接軌。

還有熱情奔放的俄羅斯舞蹈、蒼茫悠遠的蒙古長調,淳樸的民間藝人與專業的演員同登舞台,以雅俗共賞的演出與市民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

一個多星期的民族文化活動,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覺、聽覺和味覺上的盛宴。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公共文化設施的層次水平,決定了文化環境的優劣。

新一輪全麵援疆前,新疆九十四個公共圖書館,平均每個館的從業人員隻有十人,低於全國平均十七人的水平;全區每千人隻擁有一點六平方米閱覽室,平均每個座席的服務人口高達一千八百八十三人……

文化惠民處處春,從縣市地州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型場館的開工建設,到不同層次、不同規格城鄉文化大舞台的逐步形成,憑借不斷提升的文化基礎設施水平,憑借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的同步改善,邊疆文化的雙翼漸漸豐滿,為更加壯麗的文化升華積蓄著力量。

而五年多來,國家、自治區對全疆文化事業投入經費達一百二十二點九億元。其中,南疆三地州的四千一百五十一個行政村,也都建起了文化室和社區文化中心。自治區、地、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初步建成,為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搭建了平台。

在“十二五”期間,全國援疆省市為新疆文化事業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據新疆文化部門統計,文化援疆資金投入超過三十億元,有力地推進了新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到2015年,作為文化援疆的“春雨工程”,也已碩果累累。

在新疆各地州、縣市,已遍布圖書館、美術館、群藝館、文藝譯製中心等設施;

十四個地州和八十多個縣基本建成標準劇場;

六十二個縣級藝術表演團體建成排練場和業務用房;

一萬多個村(社區)基本實現村村(社區)有文化活動室;

兵團建成大劇院、群藝館等設施,在各師、各團場和各個連隊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文化活動設施。

走進這些文化活動場所,除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書櫥、桌椅等基本配置外,還根據不同需求,分別配有音響、電腦、數碼相機、歡慶鑼鼓等活動設備,基本滿足了農村群眾的文娛需要。

如今,在天山南北,隨便走進哪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或社區活動室,總是能看到埋首看書的農牧民、唱歌跳舞的文藝能人、練字彈琴的藝術追求者,他們以隨意愉悅或熱情執著的姿態,演繹著多民族文化一張張生動的表情。

文化援疆力度不斷加大,新疆文化建設的空白不斷被填補,繼承、創新、融合、發展成為主旋律。援疆幹部們的辛勞讓新疆各族群眾念念不忘。

新疆藝術中心,是在原新疆展覽館的基礎上改建的。從前期考察調研、立項、設計,到施工,由援疆幹部、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子康具體負責。炎炎烈日下,他帶著工作人員現場勘查、測量。每個重要設計節點,他都和專家反複協商、論證。就連樹木遷移、園林綠化,他都毫不馬虎。

在烏魯木齊市七坊街,新疆當代美術館館長宋青鬆對張子康敬佩不已:“我們這個當代美術館可以說是他一手建起來的,是新疆首個非營利的美術館。”新疆當代美術館2013年5月申報,7月籌建,9月開館。

“辦國際版畫展,一般要上百萬人民幣,我們花了不到十萬。我們都沒想到花這麼少的錢能辦成。”宋青鬆說。

李立新曾經在香港工作了十三年,回京兩年後,2011年8月又來援疆,任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局副局長)。這一待,又是三年。“加強兵團文化基礎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當務之急。我們是來工作的,不能說空話,要幹實事。”李立新說。

2012年、2013年每年有近十個團場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建設項目納入“兵團十件實事”之中,建築麵積近三萬平方米,投資六千多萬元。

……

優秀文化的弘揚,改變了各族群眾的精神麵貌,生活方式也隨之悄然轉變。

你要是嫁人,

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嫁給我,

帶著百萬錢財,

領著你的妹妹,

趕著那馬車來……

“西部歌王”王洛賓令人心動的歌聲打動著多少男女充滿愛的心靈。

2014年11月30日,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天空飄著詩意的雪花。

而當天,在鐵熱木鄉,整個鄉村都人聲沸騰,十裏八鄉的鄉親們站在路旁邊觀看,隨著馬車迎親隊伍奔赴婚禮現場,臉上漾起幸福喜悅的笑容,歌聲、嗩呐聲、鼓點聲、笑聲,使整個鄉村洋溢著浪漫喜慶的氣氛。

原來,這裏的鐵熱木鄉庫太克力克村正有一場隆重而盛大的集體婚禮,十八對青年農民喜結良緣。

鐵熱木鄉十八位帥氣的新郎,身著筆挺的西裝,手捧著象征著愛情的玫瑰花,去迎接心上的古麗;帶著甜蜜笑容的新娘們,穿著艾德萊斯婚紗如仙女一般,款款而行,羞澀地挽著新郎的手臂,與心上人兒一同踏上那係著紅綢帶的馬車,共同趕著馬車跨往幸福的殿堂。

婚禮現場,到處張燈結彩,紅地毯上走著靚麗帥氣的新郎新娘。十八對新人按照傳統民俗,相互喂對方吃鹽水饢、係腰帶等,完成了結婚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