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高擎文化的火炬(3 / 3)

時尚、熱鬧的婚禮,使嶽普湖的鄉村開始沸騰。嶽普湖縣各級黨政領導聞訊到場祝賀,為每對新人送去了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毛毯、電飯鍋等禮物,表示祝賀。十八對新人與親友們跳起了歡快的民族舞蹈,人們紛紛為新人們送上了真誠的祝福。

簡樸而不失隆重的婚禮,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在人生最重要時刻,能接受幾千人的祝福,是人生最難忘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

2015年5月5日。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文化站廣場。

上午12時,隨著主持人激昂的聲音,伴著優美的民族音樂,廣場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大鍋的手抓飯香氣四溢,歡快的麥西來甫跳起來,十三對維吾爾族新人身著禮服、婚紗,洋溢著幸福甜蜜的笑容踏上紅地毯,在全鎮十五個村一千餘名鄉親們的見證下,喜結連理。

“感恩祖國,團結和睦,共建家園。”集體婚禮上,十三對新人在國旗下莊嚴宣誓,新人代表表達了開創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新娘古紮努爾高興地說:“聽說鎮上要舉辦集體婚禮,我們就踴躍地報名,今天參加集體婚禮非常高興,鎮政府給我們組織得很好,這將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新娘吐爾西丹和新郎阿布都拉,是最早報名參加集體婚禮的。按理說,他們的收入還不錯,自己能辦得起一個像樣的婚禮,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參加集體婚禮。新郎阿布都拉說:“今天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樣的婚禮非常有意義。集體婚禮非常好,不浪費,又特別隆重。一個婚禮就省下了四萬多塊錢;省下的錢,我能更好地安排婚後生活,很適合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

這已經是乃則爾巴格鎮第二次舉辦集體婚禮。在“去極端化”工作中,這個鎮通過舉辦集體婚禮、文藝演出等活動,形成了強大的“去極端化”社會氛圍,用寓教於樂的活動方式,激發廣大青年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2015年6月6日,地處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策勒縣陽光明媚,輕風吹拂,鼓樂悠揚,節日般的喜悅浸染了這座城。

上午10時30分,裝扮得花團錦簇的三輪車成為一輛輛婚車,載著身著婚紗禮服的新郎新娘,奏著歡快的手鼓與嗩呐,繞縣城一周,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驚豔了全城。在廣場上,大紅花地毯鋪滿了整個廣場,彩色氣球與紅旗相映。

11時,在歡快的歌舞中,“為夢攜手情係策勒”集體婚禮正式開始。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的四十二對新人站滿了舞台,每一對新人都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祝福與彩禮。新娘、新郎大部分都是農村青年,他們踴躍響應政府號召,移風易俗,婚事新辦,成為全縣關注的焦點。

盛大熱烈的集體婚禮,動聽悅耳的音樂,全場嘉賓及群眾共跳麥西來甫的歡樂氣氛……美好的一幕,深深印在參與活動的廣大群眾的腦海之中。

10月1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在南疆喀什疏勒縣,一百對新人舉辦了集體婚禮,婚車隊由三十八輛馬車組成。百對新人中,有維吾爾族九十一對,漢族九對,絕大多數是當地農民,還有基層幹部和駐疆部隊軍人。

……

集體婚禮,引領的是現代文化,提倡的是文明節儉婚慶理念,展示的是青年人傳承文明、追求時尚的生活方式。這正是新時代下各民族文化共融的最好見證。

如今,許多少數民族婦女也自覺破除陳規陋習,移風易俗。穿戴變得更時尚了,飄逸的長發露出來,美麗的身材顯出來……

優秀的文化傳承下來,各族群眾正手牽手、心連心,朝著更加文明、和諧的生活方式轉變。

在援疆省市的精心策劃和努力創作下,一批優秀的文化產品脫穎而出。

自然,這一批能夠體現新疆風貌、新疆精神的文化作品,在推介新疆的同時,也活躍了新疆文化產業市場。

● 交流彰顯魅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地,文化的繁榮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相生相長、共融發展的結果。

2011年6月的一天,在喀什回滬的飛機上,人們發現,有幾位剛考察完喀什的上海商界人士,無論男女,脖上都係著一條新疆特色絲巾。展開一看,絲巾上竟是以漫畫形式繪製的上海對口喀什四縣的旅遊地圖,巴楚的夏河胡楊林場、莎車的巴旦木種植基地、澤普的古烽火台遺址、葉城的加米清真寺等躍然巾上。

“地圖的介質不是傳統的紙張而是薄如蟬翼的絲巾,這創意有文化品位!”一位投資銀行家感歎說。

如此巧心思,正來自於上海新聞出版局和上海對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良苦用心。曾在上海世博會上大獲成功的手繪地圖絲巾,如今被沿用到上海文化援疆上,但凡由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接待的上海赴疆各類團體,均獲贈一條喀什地圖絲巾。這樣的地圖絲巾,既惹人歡喜,又於飄逸中宣傳了喀什的旅遊資源。

內地省市的文化雨露灑向戈壁灘,遠不止地圖絲巾一項。

文化援疆,除了建設一批基礎文化設施外,離不開多種形式的交流。

上海援疆根據喀什當地的文化需求,不斷邀請各類文化專家走進四縣。餘秋雨、周其仁等一批學界人士先後來喀什做講座和報告。在市委宣傳部的推動下,市文聯牽頭,組織上海書畫、攝影、詞曲、詩歌等二十二名知名藝術家,深入喀什采風,先後創作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文藝作品。

山東省策劃創作了大型音舞詩劇《漢侯班超》,精心策劃了維吾爾版“梁祝”《疏勒之戀》,並支持建設了疏勒文化產業園、香妃湖花卉莊園。

深圳依托技術人才優勢,引進文化傳播企業進駐新疆,投資拍攝一百零四集3D動畫片《天香公主》,讓文化繁榮和產業發展同時受益。

天津市引進文化科技企業,製作一百零四集動漫劇《足球小巴郎》。

蘇、滬、豫、黑、晉、閩等多個省市,都積極支持受援地藝術創作,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精品演藝劇目交流巡演,豐富邊疆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各個民族之間文化交流。

文化的流動,必須是雙向的。

2011年,“上海喀什文化周”期間,喀什的優秀文化得以在滬集中展示。喀什地區歌舞團及部分縣歌舞團一百三十多位各民族演員,赴上海各區縣進行八場巡回演出,既有場館巡演,又有街頭互動演出。

2015年6月12日。東天山下的新疆兵團紅星二場。

禮堂內,歌聲、笑聲、掌聲響成一片。河南省豫劇院三團帶來的《花木蘭》《朝陽溝》、喜劇小品《照相》等精彩唱段,樂翻了現場上千名觀眾。聽著來自故鄉的傳統戲劇,許多年近花甲的老軍墾戰士熱淚盈眶。

河南省豫劇三團,是河南省著名劇團,被中宣部、文化部譽為全國編排現代戲的一麵旗幟。六十多年來,豫劇三團,緊扣時代脈搏,勤奮耕耘不輟,創造了一大批包括《朝陽溝》在內的優秀精品劇目,為豫劇藝術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獲得過一批大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肯定和親切接見,成為河南文化界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作為豫劇現代戲《朝陽溝》,曾經六進北京演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風靡全國,劇組受到開國領袖毛澤東等人的親切接見,榮獲“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半個多世紀以來,堪稱中國戲曲的優秀保留劇目。

6月16日,在烏魯木齊藝術劇院,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朝陽溝》,也同樣贏得了現場觀眾一陣陣掌聲。

這是河南省豫劇三團第二次援疆演出。文化援疆,不僅讓屯墾戍邊的軍墾戰士聽到鄉音,回味鄉情,更給天山南北的兵團職工送上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大餐。

素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的哈密地區,是多元文化聚集的地區,而素有“中原”、“中州”之稱的河南省,則是全國知名的文化資源大省。

文化援疆,是河南援疆的重頭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五十八個邊境團場中,河南籍職工超過百分之四十。在兵團很多團場,“普通話”就是河南話,他們喜歡看《梨園春》《華豫之門》和《武林風》。

新一輪援疆啟動後,河南注重打造文化援疆優秀品牌,創新引領模式,突出資源特色,延伸文化援疆深度和廣度,使得文化援疆異彩紛呈,有效促進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度融合。

2010年8月,河南省廣電局與兵團第十三師簽署文化合作協議。內容之一是,河南電視台的《梨園春》等名牌欄目到十三師錄製節目,進行演出。

2011年7月30日,河南電視台走進十三師的“豫疆情”大型慰問演出,拉開了文化援疆的大幕,成為文化援疆的主力軍,《梨園春》品牌欄目在十三師精彩上演。

2012年的《華豫之門》、2013年的《武林風》在十三師上演,讓職工在家門口看到了喜聞樂見的節目。一時間,中原文化熱高潮迭起。

2014年,河南電視台與兵團廣播電台、哈密電視台、十三師聯合,再次推出大型文化援疆項目“字鑒豫疆情”《漢字英雄》特別節目。

節目錄製現場,十八名不同民族的小選手,一筆一畫地認真書寫著漢字。字字透露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除了漢字認知能力的激烈比拚,節目還向全國觀眾講述了一個個感人故事: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鄉漢語小學庫爾班校長,無私拿出六十萬元積蓄創辦漢語小學;

十三師紅山農場巡邊員、六十六歲的老人寶汗·埃因賽根,二十九年翻高山、穿戈壁巡邊戍邊……

節目通過新疆各族青少年書寫漢字,讓觀眾體會到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魅力,一個個感人故事也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兵團精神”,有力促進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2014年12月,寒潮席卷了東天山腳下的伊州大地,氣溫驟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頓時冰封了所有的生機。

可是,鑼鼓的鏗鏘,豫劇的抑揚唱段,還回響在十三師的上空;拳王爭霸賽上,激烈角逐的精彩場麵,依然在職工群眾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兵團人感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已跨越千山萬水,讓邊疆大地因文化而厚重,讓壯麗的戈壁風光因人文而柔美。

這一年,河南省豫劇三團來新疆兵團十三師,演出了大型現代豫劇《焦裕祿》《村官李天成》。濃濃的鄉情鄉音,精彩的戲劇,讓基層兵團職工群眾在受教育的同時,深深感受到了文化援疆的魅力。

此次河南省豫劇三團共來了七十多名優秀演職人員,為哈密市及兵團十三師職工群眾演出。他們帶來了許多大型劇目,如廉政劇目《全家福》、經典保留劇目《朝陽溝》等;帶來了《花木蘭》《小二黑結婚》等精彩唱段。在給兵團職工奉獻藝術的同時,河南演員們也受到了兵團精神的教育感染。

為讓駐守在邊境牧場和農場的職工享受到援疆文化大餐,豫劇團還專門抽調優秀演員,分別赴十三師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等團場,親切慰問基層職工群眾,為職工群眾奉獻演出,讓他們感受中原文化藝術的魅力。

新一輪對口援疆幾年來,河南先後有七百多批次代表團來到哈密進行文化交流,哈密二百六十多批次考察團赴豫考察,這些活動加強了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是源遠流長的。早在漢代,《於闐佛曲》曾傳入中原;唐朝時,唐玄奘在於闐古國傳經布道,於闐歌舞風靡世界各地,長安尤甚。那仙女般的舞姿,美妙的旋律,熱情奔放的節奏,深受觀眾喜愛。漢唐盛世,曾經在和田有過恢宏生動的曆史。

2012年6月30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當晚7點,大幕徐徐拉開。《塔什古麗的傳說》,揭開了神秘的麵紗。當開場舞歡快地跳起來時,首都觀眾用最熱烈的掌聲,給台上的演員以最真誠的歡迎。

在和田地區洛浦縣,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故事:相傳古於闐國山普拉的玉龍喀什河畔,住著一位技藝絕倫的老石匠,在他六十歲生日那天,在河中拾到一塊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玉美人。這玉美人變成了一個姑娘,拜老石匠為父,取名塔什古麗(玉花)。塔什古麗與老石匠的徒弟相親相愛,當地一惡霸趁小石匠外出,搶走了塔什古麗。塔什古麗不從,惡霸用刀砍她,她身上發出錚錚火花,點燃了惡霸的莊園,自己化成一縷白煙飛向了昆侖山。小石匠得知後,騎馬追去,沿路撒下小石子,成為後人找玉的礦苗。

歌舞劇晚會《塔什古麗的傳說》,是北京市文化援疆的一個精品項目。在九十分鍾的時間裏,不但展現了洛浦縣人民勤勞、淳樸、勇敢的精神風貌,讓觀眾領略了獨具特色的邊疆風情,用藝術形式講述了絲綢之路、玉石之路、於闐歌舞等厚重的曆史故事,還有洛浦縣的文化符號,如玉石、絲綢、地毯、唐秀、艾德萊斯綢等,均被鑲嵌其中,民族風情濃鬱,生動形象,表達了維吾爾族同胞愛家、愛國、愛生活的真摯情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水準,得到了首都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在隨後的二十天裏,洛浦文工團演員們帶著神秘的《塔什古麗的傳說》,先後到北京的十三個區縣演出了十六場,場場爆滿。

演員們所到之處,都受到了京城百姓的熱情歡迎。在門頭溝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一位維吾爾族小夥子操著並不流利的漢語說:“沒想到首都的觀眾這麼熱情,每場演出都讓我們特別感動,尤其是在懷柔、延慶演出的時候,現場足足有四五千人觀看,跟著我們的音樂一起拍手,特別震撼!”

在首都期間,每一場演出、每一節課程、每一次參觀,都深深地刻在了洛浦縣文工團演員們的心裏。他們把歡樂的民族風情送到了北京,也滿載著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誼回到新疆。

在全麵援疆之前,和田地區文化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和田地區最大的歌舞團“新雨”歌舞團,曾向上級打報告換一台演出車,十五年都沒有解決。而全麵援疆後,則得到了全套更新。北京還向和田地區及四縣市捐贈六套演出設備,每套均有一輛演員乘務車、一輛道具車和一輛舞台車,還為六家歌舞團配備了燈光音響器材,設備總價值上千萬元。

從2010年10月開始,北京還把文化援疆與文化交流結合起來,每年都安排對口支援地的文工團進京,或進行演出、交流,或進行培訓。

浦江葉河相映紅,上海喀什心連心。

2011年9月17日晚。上海大劇院。

“上海喀什文化周”在此隆重開幕。

開幕式上,一台以“我們喀什好地方”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晚會,精彩紛呈。十二木卡姆的精華片段《木卡姆故鄉的歡樂》、刀郎麥西來甫《大漠深處的刀郎》、耳熟能詳的民族歌曲等,喀什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文化遺產等,都得到了藝術展現。

晚會還融入了上海對口援疆中的感人故事。著名表演藝術家曹蕾朗誦的《西去列車,依然明亮的窗口》,情景交融,感情真摯,展現了上海兩代援疆人的風采。

而在此後的一周,一百三十餘名演員兵分兩路,分別到對口援建喀什的上海各區巡回演出,讓喀什民族風情走近上海普通市民。

除了文藝晚會,“上海喀什文化周”還設置了許多特色活動,讓上海市民多角度地感受到了喀什的民族風采。

9月19日,上海圖書館舉行的“絲路明珠美麗喀什”書畫攝影展,集中展示了一批上海、喀什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上海藝術家們親赴喀什創作的,如《大漠的胡楊》《壯美的雪山》《古老的高台民居》等等,讓上海人目不暇接。

而繼“上海喀什文化周”後,上海文化援疆再度發力。

金秋碩果,紅棗飄香;胡楊金黃,風姿綽約。

10月18日晚。喀什。

在“澤普第四屆紅棗節暨金湖楊文化節”開幕專題文藝晚會上,上海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知名歌手、舞蹈演員,與喀什當地的藝術家們同台獻演,共同演繹葉河情、浦江愛。

2011年6月13日,在喀什舉行的上海宣傳文化援疆捐贈儀式上,十五歲的維吾爾族姑娘阿麗葉·阿不都熱西提,捧著上海捐贈的嶄新圖書,笑容燦爛。

長江商學院十五期上海班同學,共捐贈十萬冊圖書,由五輛八噸大卡車載運,被分送到上海援建的四縣八十一所“雙語”寄宿製中小學,用於建設漢語圖書室。

6月14日一大早,上海宣傳文化係統和長江商學院十五期上海班的代表們,又匆匆趕赴莎車縣第一小學,為那裏的漢語圖書室揭牌。

2012年6月底,上海文化援疆的重要項目《喀什四章》完成拍攝,對外推出。這部耗時一年多製作的紀錄片,講述了喀什地區的巴楚、澤普、葉城、莎車這些綠洲的美麗富饒、廣袤神奇。

而2012年8月,上海再次舉辦“上海喀什文化周”。

上海文化援疆加速發力,無疑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清醒之舉,是功在千秋的智慧之舉,是科學援疆的創新之舉。“援”出了高度,“援”出了深度,“援”出了群眾的滿意度,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感悟的啟示,對全國各地的文化援疆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意義。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

浙江省推出的首部文化援疆作品《少年阿凡提》,在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上映。

“新疆文化全國行——情係神州”展覽,在上海美術館舉辦。

“天山魂——哈孜·艾買提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故宮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在新疆博物館舉辦。

“西域遺珍——新疆曆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在京展出。

“美麗新疆”民族音樂會,進京演出。

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進京演出。

“青銅文明、中原瑰寶——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展”,進疆展出。

“絲路遺韻——新疆出土文物展”,在河南舉辦。

……

多場文化活動,相繼登台亮相,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和祖國內地省市的文化交流、互動。

用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增加新疆與祖國內地的心靈互動,對撥開彌漫在一些人心中的極端宗教陰霾,讓現代文化照亮絲路,其意義是非同凡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