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複後的患者帶著家人,非要請援疆醫生到家裏吃飯;
背著幹果的患者,到援疆醫生的辦公室表示感謝;
患者給醫院送錦旗,以表達對援疆醫生的感謝讚譽
……
天山雪蓮啊,
像雲霞一樣絢麗;
援疆醫生的心啊,
像金子一般尊貴。
新一輪援疆以來,新疆無數例疑難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無數名危重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援疆醫療專家高尚真摯的情懷,讓新疆各族群眾無不感慨萬端!
一首首民族團結的讚歌,一個個感人淚下的故事,在天山腳下的廣袤大地上到處傳頌!
人物之一:女醫生,帶著偏癱丈夫去援疆
人是要有一種情懷的。這種情懷,應該是溫馨的,更應該是大義的。
這是2013年9月底。石家莊。
餘文麗進京參加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會後,在河北省省會受到了省領導接見,石家莊距邢台雖僅百餘公裏,而餘文麗卻未能回家。
到石家莊了,餘文麗本應是抽空回家看看親人的。因為,她離家的日子已有半年多了。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八十多歲的母親哮喘複發住了半個多月醫院,父親患腸炎久治不愈,孩子做了闌尾切除手術,餘文麗哪能鐵石心腸不回家看看他們?
然而,省城上午的會剛開完,餘文麗的手機就響了。原來,她所在醫院的院長來電,讓她速回若羌。
當天,餘文麗從石家莊返回新疆。
飛機起飛的那一刻,餘文麗禁不住潸然淚下,離開了故鄉,她的心難免留戀,難免有對親人的牽掛。
“邢台,若羌,我的心一直係著這兩個城市和兩個城市的兄弟姐妹。”
這種牽掛,伴隨著援疆女醫生餘文麗整整三年。
當丈夫癱瘓時,餘文麗時時牽掛病床上的丈夫。當餘文麗回家照看丈夫時,她又想起遠在若羌醫院裏的患者。中秋明月時,餘文麗望著大漠深處的圓月,思念故鄉的爹娘。過年回家,餘文麗又倍思新疆若羌的親人。
此時,坐在飛機機艙中的餘文麗,恨不能讓心分成兩半:一半留在故鄉,一半獻給若羌。
2011年3月5日,餘文麗首次踏上神奇的西域。這一年,餘文麗四十四歲。
作為邢台市婦幼保健院的骨幹醫生,餘文麗是主動請纓援疆的。
本次與她一起踏上援疆之路的,還有邢台市的三位醫生、三位教師和一位農業局幹部。
若羌,地處南疆,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南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麵積相當於兩個浙江省,是全國轄區總麵積最大的縣。
若羌,地闊人稀,從縣城若羌鎮到烏魯木齊市有八百九十多公裏,距州府庫爾勒四百四十公裏。
河北邢台距若羌四千公裏,坐汽車、乘飛機,再倒長途大巴,單程一趟最快也要三天。
若羌與邢台相比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天幹氣燥,沙塵暴多發。
由於氣候幹燥,到若羌後,餘文麗開始流鼻血,為了給身體增加水分,她每天一有空就喝水。有時餘文麗和同事在路上走著,沙塵暴說來就來……
援疆,是一份神聖的使命。
再苦再累,也要克服。餘文麗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
餘文麗援疆,曾有一段時間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援疆前,愛人陳誌強對她說:“家裏有我,放心去吧。”
可是,正當餘文麗在若羌全身心投入工作時,一場飛來橫禍闖進了她的家庭。
2011年4月1日晚,愛人陳誌強在邢台家中突發腦溢血。聽到這個消息,餘文麗心急如焚,恨不能馬上生出一雙翅膀飛回家。從若羌到邢台需要三天時間。而這三天的路程,讓餘文麗感覺度日如年,竟是那麼漫長。
4月4日淩晨1時,餘文麗終於匆匆趕到了邢台市第三醫院。
當餘文麗推開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門時,丈夫還處於神誌不清狀態,因虛腫而麵部變形。此時此刻,任憑她怎麼呼喊,丈夫都是靜靜地,一句話也不應答。
愛人是一家公司的工程師,一向開朗、外向,每天下班後都要打半小時羽毛球。可才與她分離一個多月,愛人怎麼就變成了這樣?
值班醫生告訴她:她愛人已錯過了腦部手術的最佳搶救期。
頓時,餘文麗心如刀絞。
一夜間,她青絲變白頭。
雙方父母都已年邁,兒子正在東北上大學。
為了不讓他們擔憂,餘文麗隱瞞了實情,獨自忍耐煎熬。
那些日子,餘文麗每天在讀分、讀秒,企盼著奇跡的出現。
天佑好人。讓餘文麗激動的是,十四天後,她愛人誌強竟然蘇醒了!
但,愛人還是落下了後遺症:身體右側偏癱。
作為醫生,餘文麗接受了這個痛苦的現實。
然而,外柔內剛的餘文麗,內心卻有一個堅定信念:一定要讓誌強重新站起來!
有信念,就會有希望。經過餘文麗三十二天的精心護理,愛人誌強的手腳能微微地活動了,還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
再以後,誌強能坐起來了,能撇拉著走路,說話也恢複得差不多了。
愛人誌強一平穩,餘文麗就開始惦記若羌的工作了。她給若羌醫院的同事打電話,問她臨走前做手術的病人恢複得怎樣,快要生產的孕婦情況如何……
誌強看出了妻子的心神不寧,就對她說:“我的病情已經穩定了,以後的康複需要很長時間。姐姐、姐夫已經答應照顧我了,你現在援疆,工作很重要,還是放心回新疆吧,咱不能半途而廢。”
餘文麗想回去工作,又放心不下丈夫。
留下來照顧愛人?還是返回若羌?餘文麗心裏十分糾結。
愛人誌強看透了她的心,天天吵著要她訂機票返疆:“你快走,必須走!”
懷著對愛人的感激和愧疚,2011年5月18日,餘文麗買了回新疆的機票。
那天,餘文麗一步一回頭地走出家門,返回若羌。
而餘文麗離家時,因為怕看到妻子的眼淚,坐在輪椅上的丈夫沒有送她到門口。
在若羌,餘文麗強忍著內心的焦慮,投入到工作中。隻是在晚上,才給愛人打個電話,或通過網絡視頻聊聊天。
每天無論是在電話還是網絡視頻中,愛人總告訴她:今天手臂更有力了,走路更穩了。
對誌強的話,雖然餘文麗將信將疑,但她卻希望這是真的。
直到幾個月後,愛人的姐姐打來電話說:“誌強飯吃得很少,一天也不說一句話,右手連蘋果也拿不住,右腿行走不便……”
聽完姐姐的訴說,餘文麗突然心如刀絞,異常痛苦。
時隔五個月後,餘文麗再次趕回邢台。推開家門一看,曾經活潑開朗的誌強消瘦多了,如今就像是抽了油一樣!
“我不走了,再也不離開你了。”餘文麗極力壓住眼角的淚花說。
要是真的不去若羌了,那裏病人怎麼辦?
想到此,餘文麗試探著和誌強商量說:“誌強,要不,你跟我一起到新疆吧。”
“這能行嗎?”
“咱試試吧!”
餘文麗眼前一亮。她抓起電話,就向邢台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張彪請示。
在詳細了解餘文麗的愛人病情後,張彪表示可以試一試,並在第一時間為這對夫婦安排好住所。
就這樣,餘文麗帶著愛人一起前往新疆若羌。
從北京乘飛機到烏魯木齊,又擠上長途大巴,連走十三個小時夜路,才趕回若羌。愛人誌強一米八幾的個頭,可病中的他,躺在床上連腿都伸不直,隻能一個姿勢躺到若羌。
10月22日早晨8時,當鄰居們還在睡夢中時,餘文麗攙扶陳誌強一瘸一拐悄悄走進簡陋的新家,沒有麻煩任何人。
在丈夫誌強看來,妻子一直是那個淚窩淺、喜歡哭鼻子的小女人。剛結婚時,每一次看瓊瑤劇,餘文麗必定會哭著趴倒在他肩頭。
此時,愛人誌強怎麼也沒想到,身高一米六、體重五十公斤的妻子,竟然蘊含著這麼強的意誌和能量。
在四十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廳裏,這對患難與共的夫妻,攜手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這裏,每天早晨,是餘文麗一天中最為緊張的時刻。
7點半左右,餘文麗家中的燈便亮了起來。
洗漱、做飯……
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幫愛人做康複鍛煉。十幾平方米的客廳,兼作訓練室。
在若羌,找不到合適的康複器械,一張鋼絲床,一條雙人坐椅,都成了陳誌強的訓練工具。此外,他們還自製了一些簡易器械,想著法兒做訓練。
請不到按摩師,餘文麗就自己當兼職。從頭到腳,餘文麗一寸一寸為誌強做按摩。特別是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足腕等關鍵部位,每處都要活動五十到一百下。
有時誌強看她太累了,就說夠了夠了。
每當這時,餘文麗總會繃起臉:“還差十幾下呢,你可不能偷懶!”
9點45分,餘文麗出門,10點到醫院上班。
晚飯後,做完訓練,餘文麗便和丈夫看看電視,聊聊天,這是她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刻。
陳誌強說,心情放鬆時,餘文麗還會放歌一曲,“《血染的風采》《我的祖國》《愛我中華》,這些歌唱得老好”。
重複著這種特殊的生活韻律,恩愛有加的夫妻很滿足。
2012年春節期間,餘文麗夫婦回河北過年。
本來,餘文麗打算和丈夫在若羌過春節的。考慮到她家裏的情況,領導安排他們夫婦回邢台過年。
餘文麗心裏明白,這是領導的刻意安排,是照顧自己。
而若羌,是一片令她牽掛的土地。
臨回邢台時,一名孕產期在2月的孕婦對她說:“餘醫生,我等你回來。”雖然不知道這位孕婦的名字和年齡,但這句充滿期待的話,卻一直縈繞在餘文麗的耳邊。
誰知,當地黨組織考慮到餘文麗援疆已近一年,為讓她更好地照料患病的丈夫,建議她春節後不再繼續去援疆,而由組織改派他人代為完成。
這一下,讓餘文麗急了。
她堅定地表示:一定要善始善終完成任務,請求組織給予支持。“沒有很好地完成援疆服務期限和任務,總覺得是一種遺憾。”餘文麗說。
她還特地給當地組織部寫了一封“返疆申請書”,並按上紅手印。她在信中這樣寫道:
尊敬的領導:
新疆若羌縣的醫療技術力量比較薄弱,急需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在那裏工作近一年的醫務人員,更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我還沒有圓滿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願意繼續投入援疆工作。
援疆經曆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我感受到了祖國大地上的另一種風情,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一切使我受益終生,我熱愛這片熱土。
為祖國效力,為邊疆服務,我感到無上光榮。我真誠地希望組織再給我機會,為若羌縣醫療水平的提高付出更多的努力!
邢台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餘文麗
2012年1月24日
餘文麗長得很清秀,瓜子形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不上班時常常紮著一根馬尾辮,上班時則將辮子挽起結,顯得相當文靜而知性。
然而,就是這位柔弱的中年女性,在關鍵時刻卻顯得十分堅韌。
麵對她的執著和真誠,組織上隻好“讓步”。最終,餘文麗回若羌繼續援疆工作的申請被批準了。
2012年3月23日傍晚,餘文麗和丈夫如願以償,一起回到了若羌縣城。
3月24日是星期六,也是餘文麗回到若羌的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趕到醫院。
一進婦產科專家門診辦公室,古麗妮薩·圖爾蓀醫生看到餘文麗,就忍不住喊道:“餘醫生你回來啦!”兩人先是握手,然後緊緊擁抱。
“你不在醫院的日子裏,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古麗妮薩·圖爾蓀笑嗬嗬地說。
一上班,和同事們打完招呼後,餘文麗便開始詢問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們的情況。
接著,她到病房看望病人,
細心查房,
幫產婦衝紅糖水,
給病人暖腳……
餘文麗一向對病人悉心照料。
過去,若羌縣人民醫院沒有婦產科專家門診,這個門診是餘文麗到若羌後才主持開設的。這樣,可以分流病人,節約患者的就診時間,既方便了院方的管理,也可為患者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服務。
“以前醫院婦產科的轉院率在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好多病人轉院到庫爾勒的醫院看病,餘醫生來了之後,轉院率下降到百分之十。”古麗妮薩·圖爾蓀說。
“餘醫生很熱情。”
“餘大夫,亞克西!”
在若羌,當地患者提起餘文麗,總會這樣說。
可是,人們發現,就是這位漂亮的女大夫,雙手卻嚴重老化,枯柴般的手,與她的年齡極不相稱。
就是這樣一雙手,在新疆若羌縣醫院一年內,累計為四百多名產婦提供服務,直接或間接迎接了近百名嬰兒降生;
就是這樣一雙手,傳遞著內地人民對邊疆人民最熾熱的愛,被若羌各族群眾視為最美麗的雙手。
2011年12月13日淩晨,二十七歲的維吾爾族婦女托胡提汗出現產前征兆,母親艾結汗和妹妹熱孜亞急忙帶她來到縣人民醫院。
孩子出生了,胎盤卻有殘留。餘文麗立馬為她實施了刮宮術。
“餘醫生給了我們親人一樣的愛。”手術很成功,看到母嬰平安,艾結汗的眼角濕潤了。
這天上午,醫院共有兩名嬰兒出生。餘文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病房看一看。
“嬰兒的皮膚很嬌嫩,用棉被包裹最好,盡量別用毛巾被或腈綸被。”查房時,餘文麗耐心指導產婦做好嬰兒護理。
餘文麗看似文弱,其實很有擔當,特別是在處理疑難病症上,經驗豐富。因此,即便不是餘文麗值班時間,醫院也常常請她參與診斷或手術。
常常在半夜裏,她被敲門聲驚醒。而每當此時,餘文麗總是急匆匆起床,趕到所在醫院,毫無半點怨言。
在一次剖宮產手術中,患者破水後突然出現寒戰、哆嗦、胸悶症狀。
現場的醫務人員頓時緊張起來,趕忙叫來餘文麗。在餘文麗指導下,吸氧、抗過敏、解痙,有條不紊地進行,母嬰轉危為安。
2011年9月,婦產科醫生古麗尼薩·圖爾蓀動手術時發現,產婦生產後,體內還有一顆雞蛋大小的子宮肌瘤。
是隨即切除肌瘤呢,還是等產婦身體有所恢複後再做?
古麗尼薩一時拿不定主意,再次請來在家休息的餘文麗。
餘文麗仔細檢查症狀後認為,必須及時切除。否則,很有可能發生病變。“一次解除病症,患者不僅可以省錢,也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餘文麗從古麗尼薩手中接過手術刀,立即給病人實施腫瘤剔除術。
一個多小時以後,病人被安全地推出手術室,也省下兩千多元醫療費。
在同事看來,餘文麗是“動刀”的好手,也是“不動刀”的高手。
一天夜裏,一位產婦出現產程無進展症狀。要不要做剖宮產?值班醫生請教餘文麗。餘文麗耐心地幫助產婦轉動胎位,一會兒,嬰兒自然分娩了。
“自然分娩,減少創口不算,還為患者省下近兩千元醫療費。”同事們交口稱讚。
農牧民聽不懂漢語,餘文麗聽不懂維吾爾語。遇到這樣的病人,餘文麗就請維吾爾族同誌翻譯,無論多少遍,她都耐心聽,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若羌地處沙漠邊緣,遠離中心城市,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僅硬件缺乏,醫護人員也嚴重不足。
這裏的農牧民孕婦、產婦醫療衛生常識缺乏,很多人明明已經臨盆了,開始疼痛了,往往都忍著。實在熬不下去了才上醫院,很多人把孩子生在路上、出租車上。
還有,貧血的婦女很多,而且往往是重度貧血,但她們不把這當回事,因而會經常出現休克、心肌肥大的患者。
……
每當聽到這樣的事,餘文麗總是憂心忡忡。
2013年10月25日淩晨1點,餘文麗的宿舍裏突然響起了電話鈴聲,護士小呂告訴她,一名產婦出血不止,正在搶救。她匆匆穿上衣服趕往醫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產婦轉危為安。
像這樣夜裏出診,她已記不清有多少次了。“患者有危難的時候,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在第一時間趕到。”餘文麗說。
2013年5月中旬,她咳嗽一個多星期不見好轉,一邊輸液,一邊照顧病人,晚上9點多,來了個維吾爾族產婦,重度貧血,胎兒宮內窘迫,她立即組織人員搶救,並實施手術,母子平安後急需輸血。
“餘醫生,患者錢不夠,不能輸血。”一位護士對餘文麗為難地說。
餘文麗來到產婦病床前,產婦和她的丈夫正在抹淚:“一袋血五百元,俺家困難,兜裏隻剩二百元了。”
“輸血的錢我給你湊齊。”說著,餘文麗掏出三百元,遞到產婦丈夫手中,對方眼裏噙著淚花,連連鞠躬道謝。
輸血後,餘文麗仍不放心,用僅剩的一百元買了治貧血的藥,送到了產婦床頭。
餘文麗把一顆心全傾注到了患者身上。
在這一個月前,若羌有一個學生患白血病無錢治療。她在醫院為其捐了款,又拿出五百元捐給這個不曾相識的學生。
也就是在2013年9月初,一位產婦隨時有胎死宮內危及生命的危險,需要迅速轉院。
盡管路途遙遠,道路顛簸,途中責任風險大,但餘文麗二話沒說,帶著急救藥品,連夜將患者送往巴州州府庫爾勒醫院。
夜行七個小時,把患者送到後,餘文麗一轉身嘔吐不止。
良醫是積德的,是無怨無悔的,是不圖回報的。
2011年7月22日,一位患者帶著一袋紅棗,專程來看餘文麗。
她曾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右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做手術後,口服了一些藥,不到一個月就出現月經頻發、水腫等不適。
餘文麗給她做了詳細檢查,並給她開了一些西藥,配合中成藥綜合治療。
一個月後複查,囊腫消失了,症狀也好轉了。
患者非常感激,專程來感謝餘文麗。她說:“河北來的醫生技術就是好啊!”
此刻,餘文麗心底湧起一股暖流:得到患者的肯定,是醫生莫大的欣慰。
“若羌真的需要我,這更加堅定了我為若羌百姓服務的信心。”當天,餘文麗在日記裏這樣寫道。
援疆期間,餘文麗一邊悉心照顧愛人,一邊兢兢業業工作。
2011年3月13日淩晨2點多,一個產婦快要生產。產婦要求順產,但是沒有成功。4點多鍾,餘文麗開始給產婦實施急診剖宮產術。孩子取出來了,但沒有聽到哭聲,嬰兒重度窒息。
此時,餘文麗俯下身子,顧不得擦去嬰兒身上的羊水、血水、胎糞,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不一會兒,嬰兒終於發出“哇”的一聲啼哭。
在若羌,餘文麗發現,當地一些偏遠農村產婦,往往是孩子馬上要出生,才到醫院來,根本不知道要做產前檢查等。
若羌縣人民醫院沒有血庫,一些手術無法實施。若遇到急診病人,轉去庫爾勒的醫院,最快也要五六個小時。
餘文麗想在援疆期間,把產前知識宣傳到若羌縣的每個鄉鎮;在一些病人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在縣醫院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短短的三年中,餘文麗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高原上的流行語,讓餘文麗在義診中有了切身體驗。
2013年6月底的一天,她跟隨下鄉巡回醫療隊為牧民義診。
在若羌,每次義診,餘文麗都把溫暖送到維吾爾族同胞的心上,讓他們不出家門,也能享受到最貼心的醫療服務。瓦石峽鄉、鐵幹裏克鄉、吾塔木鄉等地,都留下了她巡診的足跡。
她還清楚地記得,維吾爾族的兄弟姐妹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記得她為他們驅散病痛後的快樂。
這一次,她要到海拔四千多米的祁曼高原為牧民送醫,自然感到很興奮。
祁曼高原,距若羌縣城三百公裏。一大早,她就隨從醫療隊出發。
聽說餘醫生要來,早上9點,祁曼高原前來參加義診活動的群眾,就已排起長龍等候體檢。
6月的天,本是穿裙子的季節。
那裏多風缺氧,早晚溫差大,冬季低溫達零下三十一攝氏度多。
為防氣候變化,她還特意穿上了紅毛衣,但走上高原,讓她始料未及的事發生了。
一上高原,餘文麗就感到頭暈惡心,冷風吹得她嘴唇發紫,好在當地的一名幹部借了件羽絨服,披在她身上,這才讓她感覺溫暖。
這一次,從依吞布拉克鎮、鐵木裏克鄉到祁曼塔格鄉,她顧不得高原反應和寒冷,和同事們走進一戶戶牧民家中,免費為居民、牧民義診,發放各類藥品,先後有兩千多名群眾受到多項義診服務。
在為群眾義診中,餘文麗曾經曆過大雪、沙塵暴,經曆過兩次五級以上的地震,但她覺得讓群眾少花錢、少跑腿、看好病,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難也值得。
她說:“不管是什麼民族,這裏的百姓都很淳樸善良。即使隻幫了一點忙,他們都會記在心裏,我很喜歡這兒的人們。”
……
妙手除病屙,真情灑若羌。
餘文麗攜手愛人援疆的故事,經媒體傳播後,廣為人知。
若羌感動了,巴州感動了,邊陲新疆感動了,家鄉河北也感動了。
許多素不相識的當地人,紛紛前去看望他們,向他們伸出援手。若羌縣農村信用聯社的周龍延,專門給她丈夫陳誌強送去了數碼多功能治療儀。
從電視上看到報道後,六十三歲的吾塔木鄉庫爾貴村村民宋禮,激動不已。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頂著凜冽的寒風,騎著電動三輪車,懷揣五千元現金,帶著紅棗、水果,來到縣醫院看望餘文麗。
宋禮緊緊握住餘文麗的手說:“你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為了支援我們若羌,你付出的太多了,我們感激你,敬佩你!”“這是若羌人民的一點心意。”
餘文麗被這位樸實的老人深深地打動了,她熱淚盈眶,所有的委屈、辛酸和憂傷在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麵對盛情,餘文麗婉言謝絕。
這時候,富有喜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宋禮丟下禮品、禮金,轉頭就跑,餘文麗拿著禮品、禮金隨後就追。追下樓梯,追出醫院,追過了十字路口,餘文麗終於追上了宋禮。
在餘文麗的堅持下,宋禮隻好帶回現金。
在宋禮堅持下,餘文麗隻好留下紅棗、水果,收下這份濃濃的心意。
一位病人家屬,出於感激,給餘醫生送了個紅包,餘醫生在拒收不成的情況下,讓護士把紅包轉成了患者的住院費。
援疆三年中,餘文麗不知有多少次,婉拒了若羌鄉親的禮品和現金,但她卻收下了他們的深情厚誼。
餘文麗不止一次說:“照顧愛人是我的本分,援疆是我的責任。”
人物之二:愛心接力,傳遞京城醫生大德
走進和田,人們在傳頌著一個“愛心傳遞、接力不止”的援疆故事。
故事是圍繞維吾爾族女孩努爾艾力·艾斯卡爾展開的,而傳遞愛心的人,卻是來自首都的幾名援疆醫生。
努爾艾力是不幸的,她在生命的花季就得了血癌,病魔纏身;
而努爾艾力又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北京援疆醫生。
努爾艾力·艾斯卡爾,是和田地區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學生,她活潑開朗,勤奮好學,憧憬著將來當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努爾艾力對人生充滿憧憬之時,不幸降臨到這個維吾爾族女孩身上。
那天,努爾艾力突然出現發燒,鼻子出血,皮膚出血點……
起初,她以為自己是鼻子發炎,就到附近私人開的的維吾爾族耳鼻喉醫院看病。
讓她沒想到的是,花了不少冤枉錢,病情不但未見轉好,反而更加嚴重了。
情急之下,家人隻好把她送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治療。
努爾艾力的父母打聽到了,這裏有一個援疆“神醫”——黃達永。
黃達永,是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的一名主治醫師。黃達永作為北京第一期援疆醫生來到和田,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腎病血液科擔任副主任。
和田地區,是傳染病的高發區。這裏不僅乙肝患者多,艾滋病和開放性肺結核病患者也多。而和田地區的血液病患者也不少。不過,他們多為營養不良導致的缺鐵性和巨幼細胞貧血。通常情況下,正常女性的血色素為110—150g/L,而當地維吾爾族女病人的血色素有的甚至隻有正常女性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血色素在內地根本無法生活。
黃達永所在的和田地區人民醫院腎病血液科,醫療力量十分薄弱。當時,科裏僅有一名四十多歲的血液科大夫,隻能收治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的病人,對於白血症等一些常見惡性的血液病,根本無法治療。
血液科,是個相對專業性的學科。黃達永來到和田之後,憑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進行了一係列的嚐試,治好了為數不少的惡性血液病患者,並曾以治好了一位年齡高達七十三歲的惡性白血病患者,在當地贏得良好的聲譽。
2011年11月,黃達永迅速給努爾艾力做了骨髓穿刺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在醫學上,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兩種類型:急性和慢性。急性又有兩種: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黃達永,努爾艾力屬於後一種。
白血病,又稱血癌。患上這種病十分危險,死亡率極高。通常情況下,醫生對於白血病的治療方案是:一開始醫治就化療。
可黃達永明白,對於這種病,如果一開始化療,癌細胞就會被迅速殺死。然而,化療釋放出的代謝物,卻會促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極有可能危急患者生命。如果稍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黃達永畢竟是有精湛醫術的專家大夫,他沒有采用此下策,而是給努爾艾力開了兩種藥:口服維甲酸和亞砷酸輸液。
他想給努爾艾力稍微控製病情之後,再進行聯合化療。
果不其然,多虧碰到了黃達永的診斷及時、用藥準確,治療效果非常明顯。
第一療程,治了四十天之後,努爾艾力的症狀就完全緩解了。
草木一秋,花開幾度。援疆是一茬接一茬的事。
就在努爾艾力·艾斯卡爾和父母感到很欣慰之時,2012年的春節,黃達永結束了他在和田的援疆生涯。
不過,黃達永在回京之前,特地將努爾艾力化療的事交給了楊淩誌醫生。
楊淩誌也來自北京友誼醫院,他是接替黃達永的北京第二輪援疆醫生。
楊淩誌,湖南常德人。1987年,他考入湘雅醫學院。這所學校,是二十世紀初由湖南育群學會與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聯合創建的,是我國創辦較早的一所西醫高等學校。醫學界的人知道,在我國向有“北協和、南湘雅”之說。
1992年,楊淩誌在湘雅苦讀五年之後,以優異成績被分配到了北京友誼醫院。從此,楊淩誌一幹就是二十一年,也由此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楊淩誌來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後,擔任著與黃達永同樣的職務。
當時,經過黃達永的精心治療,努爾艾力的病情雖然完全緩解了,但她卻貧血,並且血小板也開始減少,頭發因化療掉了一半,臉色十分蒼白,精神狀況不佳,與人說話時聲音很微弱。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中國醫學界攻克的一座醫學堡壘。中國醫生首先發現一個秘密:用維甲酸和亞砷酸,治療此病很有效。
然而,任何靈丹妙藥,隻有使用恰當,才會藥效顯著。
白血病的治療分為誘導、鞏固和維持三個階段。針對努爾艾力的病情,楊淩誌給她實行繼續鞏固治療,用亞砷酸和柔紅黴素交替使用,中間隔三四周,再住院治療。
在進行三次化療之後,努爾艾力的病情得到了緩解。
然而,因為醫藥費的困難,努爾艾力的父母一度曾想放棄治療。
1996年5月,努爾艾力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個職工家庭,父親叫艾斯卡爾,母親叫吐送呢亞孜汗·庫萬。父母都是四十七團四連的職工,承包種植二十多畝土地。
本來,他們全家的日子還是不錯的,沒想到他們的大女兒因患有結核性腦膜炎,家裏花費了很多醫療費。
禍不單行。現在,二女兒努爾艾力竟患上了白血病,讓這個貧困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
雖然不想讓努爾艾力的生命過早凋謝,但白血病的治療需花費很大一筆的開支。此時,她家已經花費二十萬元,不僅傾家蕩產,還欠了一屁股債。
因為,努爾艾力第一個療程治療,用的是進口藥,花費高達十幾萬元。
這麼高的藥費是怎麼籌集的?是她的父母從親友借來的,從銀行貸款來的。
如今,他們已經實在拿不出錢了。
安身立命難,窮人病不起。
多少年來,楊淩誌在北京不知接觸過多少白血病人,深知他們的痛苦與艱難,因為人微言輕,因為能力所限,有時往往是愛莫能助。
他十分清楚,對於努爾艾力的病情,如果按既定方案規範治療,努爾艾力的生命就有救;如果中斷治療,那麼病情就會反複,而一旦病魔反撲,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楊淩誌的女兒與努爾艾力年齡差不多,他不忍心讓這個十六歲的花季少女就此生命凋謝。在北京的醫院,他見到過太多生死離別的悲慘場景。楊淩誌在內心暗暗發誓:一定要盡一切可能,挽救這個維吾爾族女孩!
那天,楊淩誌對努爾艾力的父母反複做工作。
他對努爾艾力的父母說:“這個病是可以根治的,第一療程花的錢多是為了控製病情,以後就不會花那麼多錢了,用國產藥一個療程花幾千元,十個療程下來花幾萬元,孩子將來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咱們想想辦法,醫療費醫保上慢慢也能報銷,我也可以幫助你們,但孩子的治療不能停……”
麵對努爾艾力的父母,楊淩誌可謂苦口婆心,仁愛有加。
楊淩誌的滿腔熱情和一臉真誠,讓努爾艾力的母親很受感動,她內心掀起了陣陣波瀾,她對楊淩誌連連點頭,以完全信賴的眼神,向這個北京來的援疆醫生表示謝意。
而在聽了楊淩誌的一番善言後,努爾艾力的眸子則重新點燃了新生的希望。
楊淩誌滿腔熱忱,不食言。他此時已經把努爾艾力當成自己的女兒了。努爾艾力懂漢語,楊淩誌感到,在和田能夠用漢語和病人交流,很快樂。他在精神上鼓勵她不說,還在錢財上支持她。他給努爾艾力買衣服,並拿出八千元錢給她治病。他給努爾艾力做了十幾個療程的正規治療。
楊淩誌的無私善舉,讓努爾艾力深受感動。她從內心感激這位北京的楊大夫,情不自禁地叫楊淩誌為“楊爸爸”。
2012年9月,經過楊淩誌的精心治療,努爾艾力跟隨新生一起複學了。
努爾艾力的不幸,受到了眾多北京援疆人的關愛。
北京援疆幹部、和田地區衛生局副局長的陰赬宏是熱心腸,這個維吾爾族小姑娘的多舛命運,始終讓他牽掛。努爾艾力複學後,他主動承擔了努爾艾力的學費,還送給她一些學習用具。
麵對努爾艾力的不幸命運,2012年底,陰赬宏還專門向北京援疆和田指揮部總指揮盧映川彙報。
聽了陰赬宏的介紹,盧總指揮當即指示:一定要幫助努爾艾力。
在和田援疆幹部總結會上,努爾艾力作為唯一的患者代表發言。當努爾艾力顫抖地說出“我愛北京,我愛北京醫生”時,全場頓時響起了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那天,努爾艾力激動地說:“楊爸爸要接我去北京檢查。”
盧映川問楊淩誌:“到北京檢查要花多少錢?”
楊淩誌說:“吃住行加醫療費大概得花三萬元。”
盧映川說:“這麼多錢哪能讓你一個人掏!”
2013年初,北京援疆幹部自發為努爾艾力捐款,幫助她治病,還與和田地區衛生局領導聯係,等她畢業後,接受她到地區人民醫院當護士。
生命不息,情義無價。
楊淩誌的援疆期限到了。臨走時,他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送給了努爾艾力,鼓勵她好好學習。
回到北京,他仍牽掛著努爾艾力,經常給她寄圖書和食品。在和田買不到治療白血病的特效藥維甲酸,他就從北京買了,再寄給努爾艾力。
愛心是接力的。2013年春天,第三期援疆醫生、血液科副主任醫師王婷婷來到和田,她接過了楊淩誌的愛心接力棒,精心為努爾艾力治療。
王婷婷發現,維吾爾族小姑娘努爾艾力很樂觀,有禮貌,積極向上,懂得感恩,非常可愛。她每個月都要來醫院查血常規,總是要捎一些玉米、土雞蛋、紅棗來看望王婷婷。
王婷婷經常打電話問候她,鼓勵她。努爾艾力每次來院治療時,努爾艾力總是提前為她安排好床位。
忽然有一天,努爾艾力哭著來找王婷婷,說她已經有五次住院費沒有結算了,她說自己實在拿不出錢來了。
聽了努爾艾力的訴說,王婷婷迅速找和田地區人民醫院阿院長,請求醫院一定幫助這個可憐的小姑娘。
阿院長特批:努爾艾力可以先治療、後籌錢。
王婷婷不僅給她精心治療,還掏腰包給她買衣服。每次回北京探親返回和田時,王婷婷還給她帶北京土特產,不斷地給努爾艾力以精神的安慰。
愛心是接力的,更是傳遞的。期間,北京援疆和田指揮部始終關心著努爾艾力的病情和治療,盧映川、王成國總指揮及高雲峰書記等幾輪援疆領導,都多次詢問其病情,指示指揮部要想辦法,盡一切可能幫助努爾艾力。
2013年8月,北京友誼醫院專家團來和田開展“情係和田、直達心田”大型義診活動,楊淩誌作為專家團成員再次來到和田。
這一次,楊淩誌給努爾艾力買了一箱子圖書、食品和玩具。
北京友誼醫院院長、黨委書記劉建等領導抵達和田後,專程來到努爾艾力家慰問,為她的家庭送去了米、麵、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和慰問金。
努爾艾力見到久違的“楊爸爸”,一頭撲進楊淩誌的懷裏,泣不成聲。
由於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檢查手段有限,北京友誼醫院領導決定,讓努爾艾力到北京友誼醫院住院全麵複查。
2013年9月25日,王婷婷帶著努爾艾力和她的母親,一起從和田飛往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的專家給她做了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在援疆醫療專家的精心治療下,努爾艾力處於臨床完全緩解狀態。也就是說,努爾艾力已經臨床治愈,如果五年不複發,她就徹底戰勝了血癌的病魔。
努爾艾力在北京複查期間,北京友誼醫院在食堂門口貼了張告示,擺了個捐款箱。
短短幾天時間,全院幹部職工自願為努爾艾力捐款六千五百九十五元,表達了對這個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良好祝願。
如今,努爾艾力已經畢業了,並在北京援疆指揮部的協調下,在和田地區的一家醫院當上了一名血液科護士。
努爾艾力說:她要將北京援疆醫生的愛心永遠傳遞下去,造福更多的患者。
努爾艾力是不幸的,她在生命的花季就得了血癌,病魔纏身;努爾艾力又是幸運的,因為她碰到了北京援疆醫生。
黃達永、楊淩誌、王婷婷都是北京友誼醫院的副主任醫師、血液病專家,在北京找他們看病都要排隊掛專家號。
然而,在和田,努爾艾力可以推門而入,隨時找他們看病,可以在他們麵前哭訴,可以緩交醫療費……
作為一名命運多舛的維吾爾族女孩,努爾艾力不僅得到了援疆醫生精心的救治,而且得到了人間無私的大愛。
● 懸壺義診暖民心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從古至今,人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要求似乎很苛刻。為什麼?
當一個病人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給你了,還有什麼對你不放心的?還有什麼對你不信任的?
在全麵援疆過程中,十九個援疆省市選派的醫療隊都是高水平的,推廣使用的技術也是先進的,為受援地填補了各種各樣的醫療空白。
這些醫療隊,除了日常門診,還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走上街頭義診,或乘車騎馬,到沙漠戈壁中的偏遠鄉鎮巡診。
江蘇省援疆醫療隊有一項“杏林春風行動”,每月確定一個主題,深入一個縣市,開展巡回義診,宣傳普及健康知識,將溫暖直接送給邊疆基層百姓。這項活動,很能體現“杏林中人”的高尚情操,邊疆基層少數民族群眾倍覺溫暖。
在大型義診中,考慮到援疆醫生有限,援助喀什地區的深圳市,又招募了一些醫療誌願者前來支援,誌願者在疆工作時間較短,這種方式實施起來非常靈活。
……
一批批不遠萬裏而來的援疆醫生們,把受援地當成了故鄉,把受援地患者當成了親人,而淳樸的基層群眾更是把援疆醫生視為生命的知音。
在萬千人海中尋找著一個個善良的身影,他們的生活、經曆、故事雖各有不同,但播灑出的那份感動,卻如此相同。
2015年4月21日上午。天空晴朗。微風陣陣。
河北援疆醫生來到兵團第二師三十六團阿不旦村,為村民們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