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杏林”春意暖(1 / 3)

第四章“杏林”春意暖

生命,總是幸福與苦難相伴。幸福的歲月總是相似,苦難的日子各各不同。

窮人無病便是福,貧病交加命即薄。過往邊陲,偏遠山區,大漠深處,百姓病而無醫,病而難醫,病而貴醫,酸甜苦辣,一言難盡。

每一輪生命黑色,他們總在農舍憂傷;每一抹夕陽西沉,他們總在草原惆悵;每一個深夜中,他們總在窗口望星光;每一縷晨光,他們總在山口待陽光……

東風無處不鬧春,光陰逝水空留去。

麵對邊疆百姓健康,穿越轉型之痛。國家情懷暖邊疆,關愛各族百姓生命守望,善待生命健康,春風有意杏林芳;援疆良醫,大德厚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仰望蒼茫天水中,甘雨如霖澤蒼生。牧歌悠揚“阿肯彈唱”,“十二卡姆”情深意長,病有所醫,病有好醫,未雨綢繆健康防,邊民生命延伸長。

● 硬件,讓就醫挺溫馨

好雨知時節,甘霖潤民生。

對口援疆,全麵援疆,高瞻遠矚。

2010年的春天,是值得新疆各族群眾永遠銘記的春天。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的一聲號令,在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援疆熱潮中,一支支援疆醫療隊西出陽關,一座座新建的醫療大樓拔地而起,一幕幕醫療救助的感人場景隨處可見……新疆的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短短幾年時間,邊疆大地醫療衛生條件迅速改善,新疆各族群眾欣喜地感受到了國家的親切關懷。

懷揣夢想,就是憧憬美好。

病有所醫,病有好醫,一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

然而,現實卻並不讓人滿意。

“看病難、看病貴、看病掛號排長隊。”一個時期以來,如果將此作為一種奇怪現象的話,那麼在我國不少農村貧困地區,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

相對於我國東中部地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科教文衛各項事業,因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少、點多、線長、麵廣,地方財力有限,公共醫療投入嚴重不足,缺醫少藥的難題,一直困擾著平民百姓。

多年來,新疆各族群眾對“看病遠”、“就醫難”的問題,更是愁緒疊加。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發展一直滯後於東中部地區,這裏醫療衛生狀況更是不盡如人意。

在新疆,由於地域相當遼闊,新一輪全麵援疆之前,村級基本無衛生保健條件,鄉級醫院路途遙遠,交通十分不便。

許多山區鄉距縣城上百公裏以上,最遠的村距縣城六百公裏。還有的村不通公路,進出隻能靠騎馬、騎犛牛,十多天才能進村。

一些地處邊境沿線的農牧區,因農牧民們居住分散,缺醫少藥,醫療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在偏遠山區鄉鎮,各種地方病和傳染病每年都時有發生。

有的地區處於特殊高原環境,一般的感冒都需要住院治療,小病需大治,造成就醫費用高,加重了本來就十分貧困農牧民的負擔,“因窮致病、因病致窮”的現象十分突出。

而許多縣鄉鎮醫院的條件,也很不理想,更無法與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在這裏,醫護人員缺少,門診部與住院病房破舊,醫療器械落後……

如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位於海拔三千四百多米的帕米爾高原上。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就醫難”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塔吉克縣人民醫院的老醫院沒有廁所,連下水道也沒有。帕米爾高原的冬天,寒風凜冽,滴水成冰,打點滴的病人到外麵上廁所,可回來後,滴管裏的藥水都會結冰。手術室床,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舊床,住院病房的牆四麵透風,每天都有很多灰塵,根本談不上無菌手術室。過去,農牧民做個闌尾手術,都得跑到三百公裏以外的喀什市醫院去做。

……

如何讓醫療衛生造福新疆各族群眾?這是十九個援疆省市必須麵對的課題。

夢想起航需要著力點,需要方向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改善邊疆各族群眾的醫療條件,大手筆上硬件是必須的。

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使命,讓部省市之間攜手共進。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號角吹響後,國家衛生部迅速周密部署,先後兩次組織赴新疆實地調研。

2010年7月29日。烏魯木齊。

全國衛生係統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座談會在此召開,正式拉開了新一輪衛生係統對口援疆的序幕,實行衛生對口援疆在新疆十四個地州市全覆蓋。

春回大地草發芽,

新疆盛開迎春花;

中央新疆工作會,

各個民族人人誇;

……

歌為心聲,質樸的新疆人用歌聲抒發他們內心的感激。

基層群眾求醫看病,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首先要滿足需求。這樣,才能便於醫務人員開展工作。

連續數月,筆者奔赴在天山南北的城鄉,采訪多個地州縣市,無論是新疆當地的領導,還是各族群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援疆讓新疆的衛生基礎設施躍進了現代化,從“冬窩子”搬到了高樓和“別墅區”。

衛生醫療援疆的規模是空前,層次是高端的。

2011年5月,浙江援建阿克蘇烏什縣亞曼蘇鄉衛生院正式交付使用,這是浙江“健康普惠工程”中首個建成使用的鄉鎮衛生院。之後,柯坪啟浪鄉衛生院、溫宿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衛生院……相繼投入使用,新建的鄉鎮衛生院在阿克蘇地區遍地開花。

2011日7月21日,江蘇張家港援建的伊犁州鞏留縣人民醫院正式啟用,一批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同時投入使用,醫院信息化、自動化程度極大提高。

2011年11月,浙江省溫州市援贈給拜城縣人民醫院飛利浦1.5T雙梯度核磁共振設備,價值一億三千餘萬元。從此,核磁共振儀在拜城縣落地,生根開花。

2011年12月,由浙江嘉興全額投資的沙雅縣維吾爾醫醫院醫技綜合大樓竣工。

2012年5月,由浙江紹興援助的阿瓦提縣維吾爾醫醫院綜合樓投入使用。

2012年8月1日,由廣東援建的新塔什庫爾幹塔吉克縣人民醫院正式投入使用。8月25日,塔吉克縣人民醫院的高壓氧艙通過醫療專家的驗收。

2010年,遼陽市為額敏縣人民醫院購置了多普勒彩超儀,同時捐贈價值五十萬元的高壓氧艙,填補了額敏縣人民醫院醫療設備的空白。2013年,又援建了額敏縣人民醫院綜合樓。

2013年新年鍾聲剛剛敲響,由江蘇揚州援助的新源縣中醫院正式交付使用。

2013年,由吉林省援疆哈巴河縣人民醫院住院就診大樓正式投入使用。

2013年10月,由江蘇徐州援疆的奎屯市婦幼保健院綜合樓正式投入使用。

2014年4月28日,由江蘇鎮江市對口支援兵團第四師醫院綜合病房大樓正式開工。這幢綜合病房大樓高十七層,主體投資六千多萬元。

2014年11月,在上海的支援下,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建成,就診床位增加到八百個。

2015年5月5日,江蘇昆山市全資援助的阿圖什市人民醫院分院正式開建,總投資約一點二億元。

2015年12月,由南京投資一點三五億元興建的伊寧市金陵維吾爾醫醫院投入使用。它是一所現代化綜合性的三級甲等維吾爾醫醫院,在北疆地區獨一無二。

在北疆的阿勒泰市,患者就診再也不像前些年那樣,動不動就往烏魯木齊跑。因為,新一輪援疆幾年來,長春市衛生局為阿勒泰市人民醫院援建了大量醫療設備,為這裏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

濃濃援疆意,清新大漠風。邊疆眾多基層衛生院的新建改造,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看病就醫的環境和條件,方便了各族群眾。

2012年的秋天。邊陲葉城。金黃的胡楊層林盡染,碩果累累。而就在這豐收的時節,葉城又增添了一件造福民眾的喜事。

9月14日,上海援建的葉城縣維吾爾醫醫院正式投入使用。這是上海援疆“交鑰匙”工程中首個交付使用的援建項目。

葉城縣維吾爾醫醫院,坐落於葉城縣恰斯米其提鄉。其建築麵積為一萬六千平方米,主要包括急診醫技樓、病房樓、後勤樓、職工住宅樓、研發樓等,總占地約五十畝。

按照“現代化、智能化、生態化、人性化”的理念,醫院設有四間手術室,ICU(重症監護室)可同時安排五個床位。住院病房設有二百個床位,為讓病人在治療期間安全、便利、舒適,每間病房都有獨立的取暖、衛生、淋浴設施。病房門診掛號、收費、取藥等采用多層、多點服務,減少病人往返奔波;各種影像檢查、化驗檢查等,幾乎都在一個樓層完成,大大方便了病人。

醫院在環境建設上,突出綠色主題,對醫院樓宇和庭院進行綠化、淨化、亮化和美化。

醫技樓和病房樓之間,由一個寬敞的連廊相連,設計和建造技術上的先進性,管理和服務上的人性化,不僅體現了清靜、典雅、樸素的特點,還體現了當地的民族特色,有利於患者生理、心理健康。

上海西部企業(集團)和上房物業管理公司對其錦上添花,為其無償提供物管指導方案,為科學運營、規範管理打下了紮實基礎。

在當天舉行的移交儀式上,上海經濟團體聯合會等四家單位還奉獻愛心,共向葉城縣維吾爾醫院捐贈二百萬元,用於醫療設備的購置和後期管理。

2014年6月的一天,新疆新和縣陽光充足得如激情四射的火焰。

一大早,在尤魯都斯巴格鎮衛生院裏,就有不少人前來就醫。海力切木·艾麥提,是鐵熱克博斯坦村的村民。老人已是七十九歲的高齡。她來了僅僅五六分鍾後,醫生便開始對她進行全麵細致的診斷。

不久,鎮衛生院護士努爾比亞·巴拉提給老人輸了液,量了血壓,發現很正常,沒有特別的症狀。然後,她告訴老人說:“要有特別的需要,可以找主治醫生或者我們護士。”

海力切木·艾麥提說:“給我治療得非常好,政府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環境。”

新和縣尤魯都斯巴格鎮,有兩萬多農牧民。鎮衛生院建於1956年,土木結構。新一輪援疆前,經鑒定,衛生院的危房麵積占三分之一,業務用房僅有二十多個病床位,根本無法滿足全鎮人的看病需求,醫生、護士們的工作環境也擁擠不堪。

鎮衛生院院長艾尼玩爾·庫爾班說:“我們原來工作環境不太好,破舊的平房不說,醫生的辦公室與休息室同在一個房間,即使值夜班也是如此。”

2010年6月,浙江麗水援疆指揮部進駐新和縣後,尤魯都斯巴格鎮衛生院被列為援建試點項目。經過一年建設,2011年7月31號,新的鎮衛生院病房樓建成並交付使用。

新的病房樓有急診、婦產、內外科等多項功能,病床位也從原來的二十多個,增加到現在七十多個。

從2010年到2012年,麗水市投入援疆資金三千多萬元,重點實施了三個衛生院和一個醫療設備項目,並陸續建成使用。尤魯都斯巴格鎮衛生院僅是其中之一。

……

“這裏條件好了,我們肯定來這邊啊!”在疏勒縣牙甫泉鎮衛生院,陪婆婆來看病的維吾爾族村民庫爾班尼薩說。

她的婆婆阿依娜罕·尼亞孜已是七十七歲的老人了。此前,她們一般都去遠在幾十公裏外的疏勒縣醫院治療。不過,從2012年年初開始,老人看病不用再跑遠路了。

初來乍到,很難讓人將這裏當成鄉鎮衛生院:三層門診樓和住院樓高大寬敞,庭院種滿花草,就像個大花園似的。

配藥師買爾耶木古得意地說:“我們這邊現在應該是疏勒地區鄉鎮衛生院中條件最好的。”

新一輪援疆之前,牙甫泉鎮衛生院卻是另一番景象:全院隻有兩座平房,五十來張病床。因為條件所限,以前遇到病情相對嚴重的患者,就隻能進行轉院治療,而現在則擁有三座大樓,一百二十多張病床,還有了洗衣房、超市。

“以前每天看病最多時九十來人,現在都能容納二百人。”衛生院院長艾科拜爾扳著指頭說,“醫務人員也由原來的三十多人,增加到七十多人。現在,醫療設備配上了,人員經過培訓,業務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鎮衛生院的條件改善了,不僅牙甫泉鎮的村民來看病,就連艾爾木爾、阿拉力等附近村鎮居民都會過來看病。

“感謝國家援疆好政策,感謝山東人啊,讓我們這裏條件改善這麼多!”每當說起前後的變化,艾科拜爾院長總是深情地說。

在沙雅縣努爾巴格鄉衛生院,村民陳海鈴在整潔明亮的病房內,照料著四歲的兒子。

“現在鄉衛生院條件這麼好,有個什麼頭疼腦熱來這裏看,方便多了!”她說。以前,鄉親們生病都去幾十公裏外的縣城醫院。有一次,兒子半夜發燒,一時找不到車,她急得直掉淚。

沙雅縣的很多鄉衛生院,都建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住院條件極差,土坯房四麵漏風,缺醫少藥設備差,留不住醫技人員,鄉親們大病小病都往縣醫院跑。最遠的哈德墩鎮,距沙雅縣城有一百八十公裏,要開越野車穿越沙漠胡楊林,五六個小時才能到,要是遇到急病就被耽擱了。

浙江嘉興援建的新衛生院,讓努爾巴格鄉的百姓就醫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在有嶄新的醫務樓,有完善的取暖和汙水處理係統,有B超、心電圖、尿液分析儀,醫務人員安心工作了,病患者從每年三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人。

在沙雅縣,像這樣的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嘉興一共援建了五所。

以前,沙雅維吾爾醫醫院的B超室、心電圖室、中草藥房、製劑室等,都擠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而門診、住院病人也都擠在一塊兒。

“以前由於檢查項目過於集中,有時病人要排上兩三天的隊。”該院副院長買買提·依明說,“醫院沒辦法時,隻能經常把病人往外‘推’。”

嘉興全資建設的四千多平方米醫技綜合大樓,使沙雅維吾爾醫醫院舊貌換新顏。2012年3月,新大樓投入使用後,醫院條件大為改善。如今,這裏是全疆最好的縣級維吾爾醫醫院之一。

……

今天的天山南北,從熱鬧的城市到偏僻的鄉村牧區,一棟棟具有現代醫療水平的急診樓、綜合住院樓、醫技樓,一座座具有現代先進技術的疾病防控中心,拔地而起。

走進如今的新疆縣級醫院,迎麵而來的是綠意盎然的花園,嶄新的住院大樓,明亮整潔的病區環境,還有病員服務中心護士的溫馨笑臉。

而許多設備先進的衛生院,更像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設施齊全的星級賓館。

即使是一個個鄉鎮衛生院,也十分耀眼,明亮而溫馨。

這樣的醫療就醫環境,即使在東部發達地區一些縣城也難以達到。

可以說,新一輪援疆的幾年,新疆醫療衛生係統的這些巨大變化,已成為新西域最溫暖的“景致”。

● 妙手換回病樹春

厚德載物,醫道無疆。

衛生援疆,就是要讓幸福之花綻放天山南北。

醫療硬件的改善提高,讓新疆各族群眾看病就醫有了好去處。

然而,長期以來,這裏的醫護人員緊缺,一直製約著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

新一輪援疆前,在新疆的許多縣、地州醫院,不要說大手術動不了,就連一些像膽結石這樣的小手術,在縣一級的公立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們也束手無策。

仁愛,是一個國家建立的基礎,是一個理想社會建立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

漢字的“德”字下麵是一顆心,這是一顆善良之心。德,是中華文化之寶;德,是中華社稷之基;德,是民族精神之魂。

“新疆百姓的疾苦,就是我們的疾苦!”十九個援疆省市的人民都發出了同樣的聲音。

救死扶傷、滿足新疆各族群眾需求,是醫療衛生援疆的主題。

2005年2月,早春的江南,已是紅杏枝頭。而祖國西北邊陲的伊犁河穀,卻依然春寒料峭。就在此時,江蘇省泰州市派出了以蔡慶康為隊長的第一批援疆醫療隊。

從此,醫療援疆在伊犁河穀如杏林春雨,潤澤邊疆的各族百姓。

當新一輪對口援疆的春風吹拂西域大地時,內地一支支的援疆醫療隊奔赴天山南北,一幕幕白衣天使醫療救助的場景令人動容。

2011年4月的一個上午,河南援疆醫生、哈密地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劉鎖超像往常一樣,正在醫務室裏診治病人。突然間,一陣喧騰,一群人抬著擔架“闖”了進來。

領頭的中年男子韓某滿頭大汗,幾近哀求地說道:“醫生,請您救救我的愛人吧!”

劉鎖超趕緊起身,走到擔架旁,隻見患者頭發淩亂,麵如死灰,目光呆滯。劉鎖超一番耐心查看詢問後得知:患者因糖尿病

足,十個腳趾全部發黑、流膿。

之前,病人曾在烏魯木齊市的一家大醫院醫治過二十多天,花費五萬多元,但病情卻沒有好轉。望、聞、問、切後,劉鎖超給她開了溫陽、通絡、止痛的中藥。

半個月後,患者韓某不僅上下樓梯自己能走,而且腳部腐肉已脫落,腳趾黑色變淺。

又服用兩個療程的藥後,不但壞疽病得到了控製,就連糖尿病的特征也沒有了。

韓某逢人便誇:“嘖、嘖,河南來的劉院長真是神醫呀!”

從此,劉鎖超“神醫”的名字不脛而走。

寒梅傲霜雪,藝高人膽大。2014年11月18日17時許,正在開會的江蘇援疆醫生、伊犁州友誼醫院副院長朱宏,突然接到醫院兒科打來的急診電話:當日11時許,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無意中吞下一顆紐扣電池,卡在了食管處。

紐扣電池的主要成分有鋰、鋅等,在食管內停留時間過長,電池表麵被腐蝕,電池內的堿性液體會泄露,容易造成金屬熱灼傷和堿燒傷、重金屬中毒;異物停留的時間較長時,還會引發食管出血、發炎,甚至穿孔;嚴重時還可引發與其相鄰的主動脈

破裂,導致致命性大出血,後果十分嚴重。

朱宏從醫二十餘年,診治小孩誤吞紐扣電池的病例不計其數,但是頭一次遇到這麼小的嬰兒。

從X光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枚直徑零點八厘米的紐扣電池,比嬰兒的食管直徑還大,手術的危險性極大。此時已過去五個多小時,孩子正在生死線上徘徊,必須馬上手術。

在消化科、兒科和麻醉科專家的配合下,朱宏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終於成功取出了電池。為兩個月大嬰兒插管麻醉,在胃鏡下成功從食道取出異物,這在伊犁州甚至全疆尚屬首例。

在伊犁,由於飲食習慣的原因,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極高。2014年9月初,特克斯縣居民巴哈古麗因胃息肉住進了伊犁州友誼醫院,成為該院首批內窺鏡微創手術的受益人之一。

對於胃息肉,原本是可以微創解決的,但由於新疆醫院的技術不成熟,一般都采取開腹手術,患者要承受創麵相對大、恢複時間長、經濟壓力重的痛苦。

江蘇醫療援疆專家朱宏來了以後,所做的內窺鏡微創手術,不僅為患者帶來了福音,還填補了伊犁州消化科這項手術的空白。

現在,伊犁各族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目前國內最先進全麵的內窺鏡診斷和治療。

這是2015年5月的一天晚上。

“張主任,剛收到一名急性心梗病人,請馬上來醫院!”

掛斷手機,跟電腦那頭正在視頻通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揮了揮手,張峰飛一般從援疆樓衝向喀什二院的急診手術室。

此時,已是晚上10點。一個多小時後,通過對維吾爾族老爺爺的介入手術,搶救團隊成功地為其開通了冠狀動脈,而在此前老人的冠狀動脈已完全閉塞了。

在這過程中,張峰更像是一個指揮官,鎮定地審視著手術台上醫生們的操作,時不時給些建議。

張峰是喀什二院的心內科副主任。援疆期間,在休息時被叫去參與類似的心梗急救,張峰不記得有多少次了。從最初開始親身上台操作,到後來慢慢“退居”二線。在他的提議下,喀什二院全麵完善了“急性心梗綠色通道”,全天候守護當地的急性心梗患者。

這是一條“與死神賽跑”的通道,隻要一有急性心梗患者送來二院,“綠色通道”便馬上開通,用最快的時間集結所有人馬,為患者開通梗死的冠狀動脈。

張峰的母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曾是華東地區最早開通這一“綠色通道”的醫院。

而身為葛均波院士得意門生的張峰,將其中最先進的理念引到了剛擠入三甲門檻的喀什二院。

……

“努爾比亞,幫我問一下情況。”

“帕提古麗,來一下。”

在洛浦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住院部,丁新一個病房一個病房地轉,兩位值班護士也跟在她身後,不停地小跑。

病床上躺著的少婦,已經第二次流產了。丁新囑咐她:“下次懷孕前,要提前三個月吃葉酸,每天吃零點四毫克,懷了孕也要再吃三個月。”

少婦望著她,沒有反應,丁新幹脆拿筆寫在紙上,她把紙條交給護士,請她幫著翻譯成維吾爾語。

丁新,是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四十六歲的丁新來到新疆後,被聘為洛浦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說實在的,一開始我心特別涼,不願意幹這個主任。”“大醫院手術室都是層流淨化,這裏就是窗戶,手術的時候還有自然風。”丁新說。

麵對如此狀況,丁新改變了想法。她說:“我一看,不管不行,不管不放心,就管起來了。”

剖腹產手術,北京十幾年前就是橫切口了,又美觀又容易操作,但和田這邊一直是豎切口,不會做橫切的,也不敢做。丁新就教大家做橫切口剖腹產手術,現在一般醫生都能做了。

一度心特別涼,不願意幹這個主任的丁新,在第一年援疆任務結束後,卻主動要求增加一年的援疆時間。她說:“這裏生活艱苦,很多學術會議參加不了。但在這裏為當地人民造福,心靈會得到淨化。”

“求求您了,求求您了,王專家救救我女兒吧!”

這是2014年4月的一天,有位哈薩克牧民帶著女兒,急匆匆地推開王飛的診療室。

眼前這位哈薩克牧民的女兒,雖是四十多歲的人,但因患有精神疾病,並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導致她雙目失明。作為一名父親,這位牧民心裏豈能不焦急?他看到媒體上宣傳王飛的報道後,就急忙來向王飛求診。

江蘇省第八批援疆醫生王飛,是位眼科專家。她雖然做了很多年醫生,但每次看到患者經過手術重獲光明,王飛總覺得特別滿足。

對於這位哈薩克牧民女兒這樣的手術,在國內隻有極少數醫院能夠開展,而這類技術,又正是王飛擅長的。王飛精心為哈薩克牧民女兒做了手術後,她終於能夠重新見到了光明,父女倆十分高興。

2014年7月,有一對年輕的維吾爾族夫婦抱來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可這個可憐的女孩雙眼,竟然患了先天性白內障。對此,父母非常著急,四處求醫。

找到王飛後,她立刻安排患兒入院,精心設定手術方案,以精湛的微創技術,為患兒施行了先天性白內障摘除手術,幫助患兒恢複了良好視力。

王飛精湛的醫術,讓這對年輕的維吾爾族夫婦非常感動,他們不僅要與王飛合影留念,還邀請她到家裏作客。

在伽師縣,六十歲的米吉提·買買提說起援疆醫生,感慨地說:“我能重見光明,這得感謝上海醫生。”

幾年前,米吉提患上了白內障。起初,他以為隻是近視,還配上了近視眼鏡。“那時候看不見,幾乎不能出門。”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米吉提來到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援疆醫生利用先進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為他實施了微創手術,使其視力從入院時的零點零二提升到零點八。

過去,喀什遇到這樣的病例,隻能沿用大切口的手術方案。如今,伴隨著上海援疆醫生的到來,超聲乳化儀也在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開始普及,大切口的手術方案也被微創手術代替。

過去,在南疆喀什地區很多疑難雜症,甚至是一些非常危急的常見病,隻能到烏魯木齊的大醫院去治。

現在的情況如何?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心內科專家瓦哈甫·馬木提說:“自從來了上海專家,我們已經很少有轉出的病人了。”

在上海援疆醫生的幫助下,喀什二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開展了一項又一項新技術: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

先天性心髒病介入封堵術;

心髒再同步化療法治療等。

像上述鏡頭中的援疆醫生還有很多很多。

每一輪援疆醫療專家,總是飽含一片深情,一腔赤誠,顧不上梳洗旅途的風塵,無暇思念家中的親人。一到受援地,他們就立即投入到繁忙的醫務工作中。

他們把邊疆當故鄉,視患者如親人,不論白天黑夜,不管寒暑春秋,隻要患者需要,總是隨叫隨到;

他們與新疆的醫護人員一起下鄉義診,進鄉鎮,走牧區,跑山村,足跡遍布新疆的天山南北。

大醫精誠,仁心妙手。

幾年來,十九個援疆省市通過選派高水平醫療隊,推廣使用先進技術,積極開展診療、手術,讓新疆各族群眾真切享受到國家援疆戰略帶來的溫暖。

一幕幕救死扶傷的感人場景,一張張患者康複後的幸福笑臉,每天都在續寫著動人的援疆篇章……

“新疆有我的病人,有我的牽掛,新疆需要我,我的身體也很好……”

2010年12月,五十六歲的蔡慶康主動向上級領導請纓,要求第二次援疆,最終獲得批準。

來到新疆的第一天,歡迎大會還沒結束,蔡慶康便被“帶走”,一口氣連續實施了三台手術。

聽說蔡慶康再次援疆,以前的患者奔走相告,百餘名哈薩克牧民自發組織起來,迎接這位被新疆患者譽為“江蘇白求恩”的醫學專家。

當年在新疆,有一名艾滋病外傷截癱病人,在對其實施高難度手術時,蔡慶康佩戴的防護麵罩充滿了霧氣,遮擋了視線。為確保手術高質量完成,在手術最複雜、最關鍵時刻,蔡慶康取下了防護麵罩。

可就在此時,助手的一個操作竟讓患者的血液,徑直噴濺到了蔡慶康的臉上和眼睛裏!

在場的醫護人員一致要求他:立即停止手術,緊急進行三十多分鍾的專業清洗與防治。

但蔡慶康卻像什麼沒發生一樣,隻是簡單清理了一下,又投入到緊張的手術當中……

直到三個小時後,手術成功完成,蔡慶康才進行了專業清洗。

血液傳播,是艾滋病毒最主重要的傳播途徑,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旦進入了眼睛,又不及時處置,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非常大。

在危急時刻,直麵生死,蔡慶康將危險留給自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當時手術正值關鍵步驟,病人在出血,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盡快完成手術。”在談到這段經曆時,蔡慶康仍堅定地說,“在手術台上,病人的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原則,不能丟!”

從此以後,“江蘇白求恩”的稱呼便在新疆的患者間廣為傳播。

2011年3月9日,距離福建莆田援疆醫療隊到瑪納斯還不到一周。

淩晨3點,縣人民醫院120急診接來了幾個車禍傷員。有一位麵部自上瞼緣起,深自骨膜,皮瓣上翻自發際,雙側的滑車上動脈、眶上動脈斷裂大出血,還一度出現了休克,病情十分危急。

時間就是生命,睡夢中的援疆醫生方文旭接到通知後,立即趕往醫院,和同事一起擬定救治方案。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持續奮戰,患者轉危為安,保住了生命,保住了雙側眼球,恢複了視力,尤其是皮膚經過認真細致的對位縫合,避免了毀容。患者家屬非常高興,同事們十分欽佩。

以往在瑪納斯,遇到這樣的病例,當地醫院隻能轉到十五公裏外的石河子市,或去一百三十多公裏外的烏魯木齊治療。現在,莆田援疆醫療專家來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救治,便捷多了,花費少了。

從此以後,方文旭的美名便在瑪納斯傳播開來,慕名前來就診的病人絡繹不絕,新設的科室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五十五歲的方文旭,是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當初,醫院接到援疆任務後,他主動請纓。因為經驗豐富,技術精湛,他被任命為本批援疆醫療隊的領隊,也是年齡最大的一位。

來到瑪納斯後,方文旭還與麻醉科等多個學科進行協調合作,攻克了一道道難關,開展了一係列手術,使一大批鼾症患者康複。他帶領同事開展的一些新技術、新療法,如頭頸部腫瘤切除手術、分泌性中耳炎的綜合治療等,填補了瑪納斯縣醫療領域的空白。

2011年7月,泰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王如珠來到昭蘇後,被任命為昭蘇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他在篩選先天性心髒病患者的過程中發現,昭蘇有許多家境貧困的成年人,無法得到及時的手術治療。

得到這一信息,王如珠迅速向後方的泰州市人民醫院求助。

經過檢查、評估,泰州市人民醫院決定實施“心的昭蘇”求助活動,首先確定五名先天性心髒病患者為首批救助對象。他們由泰州市人民醫院接到泰州,接受免費手術和治療。

頗具喜劇色彩的是,患者之一努爾蘭汗被確診為先天性心髒病後,不相信泰州醫院會為她免費手術治療,便悄然離開了。

努爾蘭汗的妹妹是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她上網搜索泰州市人民醫院的網站後,被該院網絡上一個個大型愛心行動的報道感動。

妹妹告訴姐姐努爾蘭汗,泰州市人民醫院真的可以為她免費手術治療,甚至連往返幾千裏的路費都不用個人負擔,努爾蘭汗頓時喜極而泣。

2011年8月7日,在家屬、醫護人員的簇擁下,五名患者被推進了手術室手術。可他們的親人們依然不肯離去,等候在手術室的門口。兩小時後,努爾蘭汗他們出來了,手術非常順利。

患者在術後被送進ICU的途中,親人們擦拭了額頭的汗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2011年8月22日,五名患者完全康複,順利返回新疆。

努爾太,是患者哈裏夏的丈夫。他代表所有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用柯爾克孜文寫下一首《心的泰州》詩,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我們要把你們的精神歌唱

讓她流傳到永遠

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你們治好了我們的心

我們永遠把你們放在心裏

團結是生命的搖籃

打開了援助的一扇心門

泰州的醫生護士永遠刻在我們的心中

永遠歌頌你們的恩德

實實在在地把你們像歌一樣傳唱

援疆不了情

……

作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博士,楊濱濱在得知上級有援疆任務下達時,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楊濱濱的丈夫也是一名眼科專家,她不忍讓丈夫獨自帶著四歲的孩子工作、生活。援疆一個月後,她返回哈爾濱。再回新疆阿勒泰時,她帶來了兒子。

2014年5月底,她的丈夫利用休假時間,從哈爾濱來到阿勒泰看望妻兒。

可是,原本準備好好陪陪妻兒的丈夫,來到阿勒泰後,不但沒機會外出遊玩,還被楊濱濱“安排”為患者做手術。

“一大早就被她叫起來準備手術了。”楊濱濱的丈夫無奈地說,但對於妻子的選擇,他很支持。

2014年11月4日晚11時15分。南京祿口機場。

江蘇援疆醫生、克州人民醫院擔任副院長的譚曉風塵仆仆,帶著新疆四個貧困家庭的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和家長,順利降落在南京祿口機場。

這四名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分別來自克州的阿合奇縣、烏恰縣和阿圖什市。這標誌著江蘇援疆的“心佑工程”第二期計劃正式啟動。

早在11月4日中午1點半左右,依力米古麗就抱著女兒登上了從新疆喀什飛往南京的航班。這個維吾爾族女嬰麥迪娜·排孜拉才一歲零兩個月大。可是,她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隻能在依力米古麗的懷中熟睡。

和麥迪娜同行的,還有三位同樣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克州幼童,他們都來自克州少數民族貧困家庭。他們中年齡最大的美迪娜·買買提肉孜隻有五歲,最小的別克馬依·買買提哈孜出生才十個月。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農民,年收入隻有一萬多塊。三個孩子中,麥迪娜的姐姐也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前年姐姐動手術還欠著七萬元的債沒有還。”依力米古麗坦言。

當發現麥迪娜也患有先天性心髒病時,家裏真的沒有能力再為她去治療了。

當她和丈夫聽說江蘇在克州有一個“心佑工程”,是免費為貧困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做手術的,他們就趕緊來了。如果沒有江蘇人的愛心和幫助,他們可能就不替女兒做手術了。

克州和南京,有將近五千公裏的距離,為兩地架起生命橋梁,為麥迪娜這樣的貧困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帶來生的希望的,正是江蘇的援疆幹部和醫生。

譚曉說:“到了新疆後,我們發現當地先天性心髒病患病率相當高,大概有百分之一左右。”

在克州當地,是做不了這樣醫療手術的。

2014年7月,江蘇啟動了一項“心佑工程”。所謂“心佑工程”,就是江蘇援疆1+X的愛心慈善項目,主要費用由江蘇援疆指揮部資助。從那時起,援疆醫生就建立起一個先天性心髒病患兒的資料庫,開始陸續幫助更多當地貧困先天性心髒病患兒。

這麼小的孩子就要做心髒手術,難度大不大?

譚曉告訴筆者:“對患兒均采用微創手術方式,不進行開胸心髒直視手術,僅通過大腿根部或胸部非常小的切口完成手術。”這類手術代表了心髒外科最新技術水平,手術創傷小,術後恢複快,幾乎沒有刀疤。

在對這一批四名患兒進行手術時,除了江蘇的專家,譚曉他們還邀請了台灣的專家主刀,可以說愛心的傳遞跨越了江蘇、新疆、台灣三地。

果然,在11月7日,對四名患兒的微創心髒手術很成功,三天之後,他們就出了院。

2015年的新年已悄然而至,可這個新年對於新疆吐魯番四十二歲的柳曉泉(化名)來說,差點成了一道沒能跨過去的坎。

柳曉泉,是吐魯番地區鄯善縣的一名地質勘探員。2014年12月的一個周末,工作中的柳曉泉突然感到右腹部劇痛,還伴隨著頭暈和惡心、嘔吐等症狀。同事們趕緊把他送到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檢查發現腹腔大量積液,肝區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腫塊,初步診斷為巨大肝髒腫瘤破裂,並失血性休克。

情況異常危急!需要立即進行開腹手術。但此類手術在縣人民醫院從未開展過。如果轉診到二百多公裏外的烏魯木齊市,不僅會延誤搶救,而且可能因路途顛簸加重病情。

生死攸關之際,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平想到了湖南援疆醫生。

接到急會診電話後,普外科專家徐海帆火速從援疆樓趕到醫院手術室,快速判斷病情,聯係麻醉師進行術前評估,指導開辟靜脈通路抗休克,緊急完善各項術前準備……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急診手術,柳曉泉終於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出院時已臨近2015年元旦,柳曉泉在縣電視台鏡頭前感慨道:“能夠活著走進2015年真好,我這條命是湖南援疆醫生救的!”

2015年5月15日,上海援疆醫生來到古勒巴格鄉上阿爾硝村開展義診活動。

車子剛剛駛入村委會大門,就看到許多老百姓聚集在院子裏等著上海專家。大家搬桌子,放椅子,開始著手工作前的準備,做記錄的做記錄,量血壓的量血壓,做心電圖的做心電圖……

而村幹部和駐村幹部則當起了臨時翻譯,兩位援疆醫生認真地對待每一個來谘詢的村民。

布買熱木患有腦梗塞半年了,聽說上海專家要來義診的消息後,一大早就來到村委會。

沈丹傑醫生看了她的頭顱CT後,反複叮囑她:“腦梗塞是種慢性病,平時要控製好血壓,堅持口服降壓藥,堅持肢體康複鍛煉,把握最佳治療時期。”

沈醫生現場教了布買熱木幾個簡單的肢體訓練動作,囑咐她要堅持鍛煉,肢體正常活動是可以慢慢恢複的。

拿著沈醫生開的處方單和免費藥品,布買熱木感動得拉著沈醫生的手,久久不願鬆開,連說:“熱合買提(謝謝),熱合買提。”

八十九歲的圖如普·木薩被家人扶著來到診台,一句“阿卡,那日給孜阿個日度(哥哥,你哪裏不舒服)”拉近了援疆醫生和維吾爾族百姓的心。

劉建軍醫生扶著圖如普大叔坐下來,仔細檢查,嫻熟的動作,輕緩的話語,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他時不時用維語聊上幾句話,舒緩了圖如普大叔的情緒。

在給他檢查時,聽其心髒有收縮期雜音,並且肺裏有濕囉音,又聽到家屬說最近行走的力氣越來越差,劉醫生認為:患者很可能出現心衰症狀,心功能下降。

劉醫生當場和醫院協調,安排圖如普大叔去縣醫院檢查住院治療。

圖如普大叔離開座位時,豎著大拇指說:“上海,亞克西。”

雖然烈日當頭,已到中午時分,瓶裝水就在身邊,但兩位醫生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堅持為老百姓答疑解惑,診療查體。

短短的一個上午,前來谘詢、問診、檢查的群眾就達到一百二十六人。上海醫生護士的義診,讓上阿爾硝村的百姓很感動,好多已經診查過的百姓仍然站在院子裏,不願離去。

……

醫者仁心,情誼無價。

從北疆到南疆,從城市到牧區,筆者在一些縣市的醫院采訪時,曾經看到過一幕幕感人場景:

剛出院的心髒病患者,要給救治他的援疆醫生下跪,被援疆醫生趕緊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