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返國抵北平火車站接受記者訪問
餘以去歲1月13日由北平啟程,係與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及法國國家劇院秘書長那羅瓦同行,由大連循西伯利亞赴法。在法住四個月,在德國住七個月,其餘時間,多在各處旅行,但未到英國。返國時,係與李石曾先生同乘意大利康德羅索號輪船,於本月3日到滬,5日晨由滬乘車北上。
此次到德法諸國,均係過學生生活,常與中國留學生同住,一切日常起居,亦完全與學生相同。中國留學生有自行烹飪之組織,予亦曾加入,覺此中頗有樂趣。至於此行用費,共計二萬元。
餘在德法,均未公演戲劇,因既無配角,亦未攜帶行頭故此。雖各戲院曾來相邀,但以餘未準備公演,故均婉言謝絕。僅去年7月國際新教育會議開幕時,照例在每一國代表演說之前,須演奏國歌,我國代表演說前,即由餘清唱《荒山淚》一段,既無胡琴,又乏鼓板,幹唱一曲,為餘生平所未有之為也。除此以外,即終未歌唱。
餘在歐曾參觀許多新劇院,有種種地方可以效法,但餘以語言文字關係,不能十分明了,不過亦嚐詳細研究我國之舞台設備、布影砌末,以及演戲時間過程等等,均有改良必要,且戲詞、戲情,亦須改善。不久將與戲界前輩及教育界共同商議改革之法。
餘出國已一年又兩個月,原有戲班,現已星散,若重新組織,非兩三個月時間不可。當此國勢危殆,抗日緊張之際,前線軍士,極為辛苦,餘將來必為衛國健兒演唱義務戲,籌款慰勞。
(原載《世界晚報》,1933年4月7、8日)附錄·程硯秋演出劇目
《龍馬姻緣》
又名《南安關》,1922年2月10日首演於中和園。程飾龍珠,榮蝶仙演龍鳳,王又荃扮馬駿。
《花舫緣》
1922年5月12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申飛雲,王又荃演唐伯虎。
《梨花記》
1922年7月2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駱惜春,王又荃演張幼謙。
《紅拂傳》
1923年3月10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張淩華(即紅拂),郭仲衡演李靖,侯喜瑞扮張仲堅(即虯髯客)。三人均有唱片行世。
《花筵賺》
又名《玉鏡台》,1923年6月9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丫鬟碧玉,郭仲衡演溫嶠(太真),吳富琴扮小姐劉芳姿。
《鴛鴦塚》
1923年7月14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王五姐,王又荃演謝招郎,曹二庚扮張道士。程有唱片行世。
《風流棒》
又名《諧趣緣》,1923年8月18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李珠英,王又荃演荊瑞草。程有唱片行世。《孔雀屏》
1923年9月2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竇德娟,吳富琴演丫鬟春鴻。程有唱片行世。
《賺文娟》
1924年4月5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蘇小妹,張春彥演蘇東坡,王又荃扮秦少遊,吳富琴的文娟。程有唱片行世。
《金鎖記》
又名《六月雪》,1924年4月13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竇娥,王又荃飾蔡昌宗,郭仲衡飾海瑞,文亮臣飾蔡母、曹二庚飾張驢兒,慈瑞泉飾禁婆,慈少泉飾山陽縣知縣,李四廣飾張母。程有唱片行世。
《玉獅墜》
又名《小天台》,1924年5月3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吳幻娘,王又荃演錢琮,吳富琴扮朱秀英。
《青霜劍》
又名《烈女報仇》,1924年6月28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申雪貞,曹二庚演方世一,慈瑞泉扮媒婆姚媼。程有唱片行世。
羅癭公自程硯秋十八歲組班後,於兩年半內為其編演了以上十二出新劇,1924年8月病故後,由金悔廬繼任編劇。
《碧玉簪》
為羅未竟遺,由金接手完成,1924年12月14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張玉貞,王又荃演趙啟賢,郭仲衡扮張瑞華,吳富琴的小蕙。程有唱片行世。
《聶隱娘》
1925年4月18日首演於三慶園。程飾聶隱娘。
《文姬歸漢》
1925年12月12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蔡文姬,有唱片行世。
《沈雲英》
又名《道州城》《女將軍》,1926年5月29日首演於華樂園。程飾沈雲英,有唱片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