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表演藝術 豐富多彩的中國戲曲藝術
戲曲是流傳在中國民間的一種舞台藝術。它包括的種類非常多,除京劇在全國各城市廣泛流行外,各地區由於不同的方言和生活習慣、性格等的差異,又有自己的地方戲。據1956年初步統計,全國共有戲曲354種;它們雖然都具有戲曲的一般特點,但各劇種之間又保留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及獨有的風格和情趣。
戲曲來自民間,它和我國曆代人民的生活緊密地聯係著。群眾不僅熟悉、熱愛自己的戲曲藝術,而且也能夠一般地掌握它。現在除國營戲曲劇院、劇團外,僅隻散布在民間的職業劇團就有2000個之多,戲曲從業人員約20萬人;每當節日到來時,各地的業餘劇團、村劇團就都活躍起來,農民們自己就可以打開戲箱登台唱戲。因此,戲曲已成為我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麵。
各劇種,特別是曆史較長、發展較大的如昆曲、京劇等,從形成、發展到現在,已有幾百年的曆史,曆代都曾經出現過不少傑出的演員,如對昆曲有過巨大貢獻的魏良輔,京劇名演員譚鑫培、楊小樓以及現在還繼續在舞台上生活的戲曲大師梅蘭芳等;同時也出現過不少優秀的劇作家,如《竇娥冤》的作者關漢卿,《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長生殿》的作者洪升等(這些劇作都是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在若幹代的藝術大師們不斷地創造、磨煉、加工下,使戲曲逐漸積累為有著豐富深厚傳統的藝術。
戲曲藝術的特點,是它高度的綜合性。它的表演本身,就包括著歌、舞、念白、武打和表情等各個方麵。因此戲曲演員必須掌握一係列複雜而繁難的技巧。一般訓練演員從七八歲就開始,特別著重做功(即身段,包括形體的優美、肢體的靈活及動作的準確等)和唱功兩個方麵。傳統戲曲對這兩方麵的要求極為嚴格。
京劇表演以“唱、做、念、打”為基礎,它們在每一出戲裏是互相結合運用的;不過由於劇目內容、人物身份的差別,對上述四個方麵的運用也就有了選擇和重點。如《三岔口》《雁蕩山》《鬧天宮》等劇目內容宜於用“武打”的形式來表現,因而形成“武戲”。像《醉酒》一劇,則以做功、唱功和舞蹈為重;《二進宮》則全是唱功戲,它們又總稱為“文戲”。
實際上文戲和武戲由於表現的內容不同、人物不同,又各分很多種,武功的運用也各有差別,單以武戲來說,像《雁蕩山》表演的是紮靠(身著盔甲)大將,它的“打”就是兩軍陣前肉搏陷陣的打法;而《三岔口》則是一種民間防身的武術;《鬧天宮》則還要照顧到猴子動作的特點,它的“打”就特別注意靈巧、輕便。此外像《泗州城》《蟠桃會》等劇的武打,則又是另一種“打出手”的打法;但這種打,主要是用在神話劇,飛刀飛槍表示施法術、鬥法寶的意思。
京劇劇目涉及的範圍既然這樣廣闊,就要求演員掌握各方麵的高度的技巧。但“唱、做、念、打”四個方麵全能掌握的實在很少。隻有掌握了它,並恰如其分地加以運用,才能被承認為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
京劇在表演上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就是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運用以及隨之而來的技巧。京劇中根據不同的人物類型分為若幹行當,一般來說,女的有老旦(老年婦人)、青衣(青年、中年婦人,重唱)、花旦(年輕女子,重做功)、武旦(重武功)及彩旦(滑稽人物,女醜);男的則有須生(老年、中年男子)、小生(青年,重做功、唱功)、武生(重打)、花臉(性格剛強豪爽或陰險人物)及醜等。因為代表的人物性格不同,各行在表演上又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各行的表演風格。同時他們對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運用也有差異。
所有各行運用的動作和表演方法,都是以實際生活為根據,從中提煉加工來的,因此它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性和典型性。
此外,戲曲表演也盡量運用各行的服飾,如須生的“髯口”、“紗帽翅”,旦的“水袖”,武生的“翎子”等,從而產生了各種技巧。這些技巧的運用,不僅是為了加強人物形象的美感,同時也是幫助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
戲曲表演的另一特點是它動作的明確性和節奏的鮮明性。
戲曲,特別是京劇,無論動作、服飾、色彩、臉譜、鑼鼓等,各方麵都是比較誇張的。我以為這與它是民間藝術,以前大多在廣場演出,必須照顧到幾千觀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