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節”與“六合”。三節:以手臂來說,手是梢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以腿來說,腳是梢節,膝是中節,胯是根節。以整個人的身體來說,頭是梢節,腰是中節,腳跟是根節。六合:有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留到將來談唱腔問題時再詳細談。外三合是:每一個姿勢,三節都需要“合”(協調):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如果不協調,姿勢就不美。例如抖袖,就要講究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這樣才能好看;如果中節不隨,根節不追,隻能梢節在單獨活動,整個動作的“勢”就斷了。
前人們有四句話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氣沉丹田,頭頂虛空,全憑腰轉,兩肩輕鬆。”如果能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我們的身段、姿勢就都會好看了。在我的藏書中,有一本《梨園原》,裏麵有許多材料,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它告訴我們,在表演時應該注意些什麼,怎樣才能改正我們表演上的毛病等等。
關於水袖的運用,我根據個人的經驗,把它們歸納成為十個字,即勾、挑、撐、衝、撥、揚、撣、甩、打、抖。這十個字裏麵,用勁的地方各不相同;運用的時候,把它們聯係、穿插起來就可以千變萬化,組織成各種不同的舞蹈姿勢。
下麵分別講一下這十個字的用法:
一、 勾:要使水袖疊起來,露出手,就要用“勾”。伸出大拇指,對準水袖的折縫往上勾,兩三下就把它疊起來了。我看到有許多演員,水袖老是疊不起來,隻能讓它拖在下麵,這樣既不好看,而且往往因為手伸不出來而著急,因而影響了表演。這多半是由於他們還沒有找到這個竅門的緣故。
二、 挑:以食指用勁,將水袖向上麵扔出去,多用於要水袖向上飛舞的時候。
三、 撐:如《鎖麟囊》的找球一場,有這樣的身段:起雲手,轉身,翻水袖,兩臂伸開,蹲下,亮相。這時就要用“撐”。主要以中指用勁,同時將兩臂撐出去。如果沒有這個“撐”,轉身蹲下時,隻能很早就擺好了兩臂伸出的姿勢,這樣整個身段就顯得呆板了,這叫做“有姿無勢”:隻有姿態,沒有動勢。要是在蹲下時同時將兩臂撐出去,然後再亮相,就是有姿有勢,這個身段才顯得圓滿。
四、 衝:兩手托住水袖,兩臂一先一後往上伸。這個身段多用於表現感情激動的“下場”時。如果不用“衝”,就成為無規律的亂耍袖子了。
五、 撥:“揚”袖(見後)後要將水袖放下,還原時用“撥”。主要以小指用勁,好像撥東西一樣。
六、 揚:翻袖,抬臂。多用於“叫頭”,“哭頭”等時候。
七、 撣:揚袖後的還原動作。不過動作比“撥”要大一些,好似要撣去身上的灰塵一樣。
八、 甩:先翻袖,後甩出去,這個動作比“撣”又要大一些,多用於生氣的時候。
九、 打:略同於“甩”,不過更直來直往一些,用勁也更猛一些。
十、 抖:即一般常用的“抖袖”,動作比“撣”“撥”都要小,隻用腕子稍動一下就可以了。
我雖然把我所用過的水袖動作歸納成為這十個字,但這十個字並不是一個個孤立的,不能想起來哪兒要有個水袖,就突然地來一下;也不是這兒一下,那兒一下,把它們分割開來。每個水袖動作之間的聯係要自然,要順。例如:“叫頭”時用“揚”,但用“揚”就必須要用“撥”或“撣”,否則就不順;至於究竟是用“撥”還是用“撣”,就要看當時的情境來加以選擇。又如我看湘劇《拜月記》,“拜月”一場有姊妹逗趣的一段戲:妹妹把姊姊惹惱了,又去向姊姊賠禮(妹妹在姊姊的左邊),她把姊姊的左肩一拍,正想講話;姊姊將右手的水袖向她一“打”,表示“你別理我”。這樣表演很好。但也可以這樣處理:妹妹拍姊姊的左肩,姊姊翻右手的水袖,向左肩一“撣”,表示將妹妹的手推開;然後斜著向妹妹用水袖“打”下去,這樣處理,就更豐滿了。當妹妹第二次賠禮,姊姊仍不理她時,最好就不要重複前一個身段,可以這樣處理:翻左袖,直著“打”下去,輕輕地一跺腳。將這些水袖動作變化著組織起來運用,可以設計出無數種身段來,這些身段對表演是有很大幫助的。最近我在拍攝舞台紀錄片《荒山淚》,在這部影片中我一共用了兩百多個水袖動作,不過並不是孤立地這兒一個,那兒一個,而是聯係起來運用的。
水袖的尺寸不宜太長,如果是狹長一條,不僅不好看,用起來也很難得心應手。我的水袖尺寸是:衣袖長約過手四寸,水袖本身有一尺三寸,這樣的長短,運用起來比較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