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小朋友羞辱,起哄的時候,林鵬的心裏很不好受。新換的環境,新的老師和小朋友,使他有陌生感。整整一周的時間,吃不好睡不好,備感孤獨的他在午休和夜晚睡覺時,蒙著被子悄悄哭。兒子上幼兒園最初的一周裏,對他和我們來說都是最難耐的日子。
一個星期後,大家都適應了。沒有人再起哄了,班上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唱歌、跳舞、詩朗誦,做著一切有意義的活動。每周兒子都能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幾位老師都非常喜歡他,誇他伶牙俐齒、思維靈活、聰明好學,他給全班小朋友講故事時,語言流暢,有聲有色,小小年紀便用人格魅力贏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歡。“連老師們都喜歡聽我說評書。”林鵬回家後,認真地給我們講在幼兒園裏發生的愉快的事情,我和先生微笑著專注地當他的聽眾。
這件事過去二十多年了,我們還都能記起當時的情景,感到十分溫馨有趣。已經考過了心理谘詢師並參加了工作的林鵬對我說:“小孩子們都有趨同心理,就是跟隨大多數;也有自我表現欲,就是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為家長要善於把握孩子這兩種不同的心理來應付一些‘棘手’的事件。清洗生殖器官是正確的一件事,而且很重要。作為母親,您不自覺地調動起了我的自我表現欲,幫助我樹立自信,從容麵對其他小朋友,您讓我很敬佩。”
四、性教育應該規範用語
在一般家庭中,我們經常用很多不規範的詞語,形容我們排泄體內廢物的生理需求。幼兒園的老師教給孩子們準確規範的詞語是“小便”、“大便”,而父母更容易這樣告訴孩子:“撒尿”、“尿尿”、“花花”,把排大便稱為“拉屎”、“拉粑粑”、“臭臭”等等。“尿”和“屎”字是指排泄物,但是我們好像並不把它與生殖器官相連,而在看到或講到“小便”、“大便”這些準確規範的詞彙時,我們馬上就能與生殖器相聯係,認為這個“便”字是一個肮髒的字,更直接不規範的詞都能作為形容排泄物的緩衝詞,而規範準確地詞彙卻看成是肮髒的。特別是很多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們把“便”字和“美”字,“美麗”甚至與“性”發生奇異的聯想……所以我們有必要教會孩子們準確正規地使用語言。
林鵬從幼兒園回到家中堅持規範的用語,這讓我們很高興。而且他還能就此糾正爸爸,說服爸爸。比如他撅著嘴巴說:“什麼‘拉粑粑’?”他爸爸故意問:“那應該怎麼說啊?”他理直氣壯地回答:“叫大便!”有時他爸爸問:“鵬鵬,尿尿了嗎?”他就很不客氣地回答:“你怎麼不改啊?爸爸,應該叫小便。”兒子經常像小大人似的糾正爸爸的不規範語言。每當這時,我們都支持他,表揚他,讓他堅信他是正確的。我們從那時起不再使用土話、俗話稱呼形容排泄物,在規範詞語中,讓孩子適應和接受“小便”和“大便”是每個人與吃飯同樣重要的事情。
林鵬去上幼兒園前父子倆之間曾經有過一段對話:“這裏除了叫小雞雞以外,醫學上的名字叫陰莖,這裏是不許別人動它……”他爸爸指著自己生殖器的部位,然後一攢拳頭,粗著嗓門說:“這是男人的象征!”接著他衝兒子一擠眼睛,“你媽媽就沒有,因為她是女人!哈哈”
林鵬也學著爸爸張嘴道:“哈!哈!媽媽沒有,你是女的。”看他們倆高興的樣子,我也跟著笑起來,讚揚他是“三歲半的男子漢”!接下來他的比喻著實讓我吃了一驚。“爸爸有大命根,我有小命根,我和爸爸是多數,你沒有是少數,你要聽我們倆的,對吧?爸爸?”我不解地笑著問他:“是誰告訴你自己的雞雞叫命根呢?”他認真地講:“電視劇中太監就叫命根!爸爸叫大命根,我的雞雞小叫小命根。”我和先生麵麵相覷,其實我們聽不慣這種稱呼,我們共同在醫院工作多年,陰莖有很多通俗的叫法,醫學上的名稱是我們最習慣、最標準的稱呼。可孩子並沒有接受正確的名稱,一個電視劇中的情節和代替詞,他反而記得那樣清楚。
後來,林鵬長大,當我們一起探討幼兒期性教育對生殖器規範用語是否需要時,我們娘倆產生了分歧。我的意見是,使用如生殖器的稱呼規範語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正規教育以及理解詞語的準確意義,我主張用醫學術語。
林鵬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舉例說:“國外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中,他們提倡直接讓孩子了解許多關於性器官的‘學名’,如陰莖、陰道、子宮等等。但幼兒未必真正知道那些詞的意義,隻是記住了一個名字而已。但是中國的性教育是要符合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國情的。其實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認知程度。對於陰莖稱呼‘小雞雞’的叫法是很普遍的。試想如果二十個男孩中有十九個管自己的陰莖叫“小雞雞”,而隻有一個男孩叫‘陰莖’,那他勢必遭到其他孩子的質疑甚至嘲笑。孤單的孩子也可能陷入一種矛盾中:一方麵他信任自己的父母,毫不懷疑父母告訴他是正確的,但為什麼他與其他小朋友不一致呢?”
我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最後我和兒子探討的結果是:既有別於西方的直白,又不同於中國的傳統保守或者回避。我們認為:如果作為家長的您,沒有為如給孩子介紹生殖器官的“學名”做好準備,那麼可以暫時用俗語代替。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在幼小的孩子眼中,父母就是百科全書,是博物館,是無所不知的。一旦他們對生殖器官或是其他涉及性的名詞、術語產生好奇,這個時候他們很可能第一時間來問家長,對此家長絕對不能馬虎,也不能推托,更不可以把孩子的疑問推給幼兒園的老師。因為這正是樹立您在孩子心中良好形象的機會。
比如孩子問您:為什麼有人管這裏叫“陰莖”,而我叫它“小雞雞”?
您可以很平和地告訴他:這是一個事物的兩種不同稱呼,就像孩子有乳名和學名一樣——“小雞雞”是它的乳名而“陰莖”是它的學名。
五、性教育的尋根心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何對幼兒時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這個話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還遠遠不夠。麵對幼小孩童提出的原始生物繁衍的性問題,家長和老師們經常被孩子們搞得很緊張。一位既是家長又是幼兒園的老師向我谘詢:“鄧老師,現在這些孩子怎麼啥都問啊,我4歲的女兒問我她是從哪裏來的?因為我做的是剖腹產,所以我在女兒麵前沒顧慮,告訴她:‘你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並且讓她看了我肚子上的傷疤,很容易就糊弄過去了。可是在幼兒園裏,經常有小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媽媽怎樣生寶寶?’‘為什麼男孩和女孩不一樣?’等等,我就不知道如何講了,他們不可能都是剖腹產出來的。”最後這位老師苦笑著說:“麵對孩子們提出的這些世紀難題,我們老師隻能是打發孩子回家問家長,而大部分家長又對孩子講:‘老師會講給你們聽。’”
老師和家長互相踢皮球,忽視孩子們的感受。更多的家長會說:“你是從馬路邊撿來的。”“你是從石頭縫裏長出來的。”“你是從垃圾桶裏掏出來的。”等等。而老師們會說:“你媽都說你是撿來的,就是唄。”
有一個家長對我講:“我4歲多的兒子怎麼不學好啊?別人家的孩子知道學些有用的東西,而我的孩子卻突然問我:‘我是從媽媽的屁股眼裏生出來的嗎?那多髒啊?’我問他:‘聽誰說的?’他回答:‘幼兒園裏的小朋友’。鄧老師,您說他從小就不學好,盡跟不好的孩子學,我怎麼生這麼一個孩子啊?”前一個問題無須解釋,隻要知道寶寶是從媽媽的身體裏生出來的就可以。如孩子認為從髒的地方生下來,或者媽媽將自己生下來時很髒,這樣的問題家長應該需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這原本是一個生動的、美好的親子交流過程。家長可以隨機編織一個美好動人的故事,或構思一個勇敢震撼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生長的美麗植物,或者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生動有趣地講給孩子聽。家長還可以利用圖畫,與孩子做遊戲“過家家”等等方式,盡情發揮各自的想象,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想要弄懂自己的根在哪裏,從心理學講叫尋根心理,也是父母對幼兒的啟蒙性教育。
父母在告訴孩子的來曆時,還可以選擇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了解他們的認知。如有的孩子講:我從媽媽的肚臍眼裏生出來的,我從媽媽的腋下生出來的,我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的,我從媽媽的肛門、陰道等等生出來的,都可以。總之我們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與媽媽有著骨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