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蔣介石偕同父親、孔祥熙的公子戴維(即孔令侃,英文名為David)和另外三個年輕人,帶著短鋤去遊山挖筍。大家興致都很高,在竹林旁小憩時,蔣介石忽然靈感照臨,富有詩意地指著竹子對大家說:“一個人應該像竹子一樣,你們看竹子,終年常青,竹幹正直,枝葉茂密,堅韌有節,外圓中空,謙恭虛懷;不怕風吹雨打,委婉曲折,一任自然。竹筍繁殖綿延,到處團結成林;竹林之內,整潔清幽。竹子啟發我們,做人要正直,有氣節,外謙恭而內虛懷,團結一致,任憑風吹雨打,經得住委屈,碰到艱難困苦,都要能伸能直……這就是竹子的高風亮節。人如果能學到竹子這些品格,那就一定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父親和同行的人都讚歎這番深刻的比喻和啟示,回去後馬上記下來。父親從此就以“人生如竹行如水”作為終身的座右銘。
父親在江西的時候,母親順利地生下第三個兒子元忠,這是母親唯一養育成人的男孩子。這時孩子已經三個多月大了。當她知道父親目前很清閑,就去信表示很想去溪口拜見蔣介石和師母。父親回信說,如請到好的奶媽照顧孩子,就可以到奉化溪口來住些時日。母親太高興了!匆忙交代好家事就趕到溪口。溪口沒有旅館,住宿頗成問題。毛夫人聽說母親到了,非常高興,表示可以同父親合住,不過要依當地風俗習慣,寫一紙租約,並付租金一元。父親照規矩辦了,就和母親住在一起。毛夫人照料夥食,仍是四菜一湯,每天送到他們房內,有時還會加菜。
父母親享受到這麼好的食宿環境,衷心感謝毛夫人的愛護,他們特別謁見夫人,表示尊敬和謝意。毛夫人慈祥地詢問他們住得好嗎?飲食起居還習慣嗎?父母親回答說:“生活得十分愉快,比在自己家裏還要好!”夫人說她很喜歡招待年輕朋友和客人,並問起湖南醴陵家中的情形,父母親也一一做了回答。他們很感謝夫人的關懷,不知日後是否有機會回報?
有一天,蔣介石到老宅巡視,順便召見父親和母親,一起坐在客廳談話,問起母親家中老小是否安好等等。父親起先很緊張,不知母親會怎麼應答領袖的詢問?其實母親在家鄉做過宣傳工作,曾和村民討論過鄉裏大事。這時,隻見她侃侃而談,說起祖父母和父母親都住在醴陵鄉下,很平安,她和自己的母親及新生的孩子同住在南京;這次來拜謁校長、師母,多承款待,感激無限,並祝禱校長新年快樂。
蔣介石顯然很高興和這位活潑有禮的女青年談話,這才讓父親著實鬆了一口氣。蔣介石殷殷垂問,囑她問候家中老人家,並說父親“做事勤謹,喜歡讀書,求上進,很是難得”。父親平日已習慣蔣介石的責備和教訓,聽到蔣介石對母親這樣褒獎自己,十分驚喜和感動。他對母親說:“我其實很讓校長煩心,經常惹校長生氣,想不到他還會對你說我這樣的好話,完全沒提過我做的蠢事。”
奉化溪口在四明山麓,當郯溪出口,在武嶺之旁,山清水秀。父親和母親暢遊附近幽美秀麗的山川,參觀蔣介石位在郯溪水畔、武嶺山崖上的文昌閣新屋,及他設立的武嶺學校和武嶺公園,真是流連忘返,樂不思蜀!母親拜謁王太夫人墓地及故居時,感動地說道:“婦女都應學太夫人,教子有方,所倡導的教育及慈善事業,像興辦學校、修橋鋪路、救貧恤災等事,領袖都恪遵遺誌,切實做到,實是難能可貴。我們效法領袖,該從這些地方著手。”可惜母親在溪口的清閑日子不長,他們接到電報,說曾祖父在醴陵家中去世,母親就代替父親趕回去奔喪,親友都感歎母親的賢德。
蔣介石返京,勇赴國難
蔣介石下野時,粵方的汪精衛、孫科(孫總理的公子)接收了瀕臨破產的政府。但卻完全籌不到資金。宋子文隨蔣介石離開,受他影響的各大銀行因此拒絕貸款給政府;軍閥們臨亂也不付稅了,而且黃埔軍仍忠於蔣介石。汪精衛等人支持不下了,感覺到政府還是少不了蔣介石。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日,國民黨中政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邀蔣介石回南京共商大計。一月下旬,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及其他親信陸續返回南京。開始繼續主持中央政務。
就在一月二十八日,日本軍隊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向上海閘北中國駐軍發起攻擊,製造了“一·二八事變”。盡管統帥不在,第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仍率軍奮起抵抗。但日本不斷擴大戰事,前後近七萬日軍開抵上海,日本艦隊並從長江西上,炮轟南京,戰況十分危急!國民政府被迫於一月三十日遷都洛陽。當此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蔣介石以在野之身密電張治中率第五軍抗日,並調動正在江西“剿共”的陳誠第十八軍增援浙江。
為了抗戰,國民黨內外上下一致要求蔣介石複出,主持全國軍政大計。三月一日至六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在洛陽召開,決議任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參謀長。父親則被委任為委員長侍從秘書,軍階上校,從此責任更加重了。
由於舉國上下在蔣介石統領下,奮起抵抗日本侵略,日本人也感受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覺得全麵侵華時機尚不成熟。加上列強位於華中的利益受損,因而都逼迫日本停戰,並介入調停。自三月二十四日起,中日雙方在上海談判,終於在五月五日簽署《上海淞滬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