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即為美(2 / 3)

當然,“物以稀為貴”。蟲草的稀缺性也是導致其價格高昂的重要原因。但是,稀缺也是與需求緊密聯係的。實際需求降低,稀缺性自然就降低了。

總之,無論是崇拜名牌還是崇拜蟲草,大凡在物質問題上容易被忽悠的人,多數是因為缺乏底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前期,亦即改革開放之初,曾掀起過一波名牌崇拜潮。當時不少年輕人以戴“雷朋”太陽鏡、抽“萬寶路”香煙,穿“夢特嬌”T恤為榮。想不到時過30多年,仍然是“濤聲依舊”。

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光靠珠光寶氣、滿身名牌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名人的,相反倒會成為另類“名人”。如郭美美“曬”名牌包,將中國紅十字會搞慘了;南京市區某局長周久耕,抽名煙、戴名表,結果將自己送進了監獄……

所以,奉勸尚未患上名牌崇拜症,但已出現患病傾向的人們,應該醒醒腦瓜子,捂緊錢袋子,別再上當受騙了。而已患上此症的人們,要趕緊對症下藥,懸崖勒馬,不然前景真是堪憂。

說短話好

說短話,就是言簡意賅,不說套話、廢話。有心理學家經研究指出,傾聽時精力最集中的是頭10分鍾,然後呈遞減態勢,聽者的厭倦情緒與話者的時間長度成正比。所以,說長話既浪費時間,又令人生厭,說了還不如不說。黃永玉畫過一幅畫。那幅畫上,黃永玉畫了一隻鳥,旁邊寫了幾個字:“鳥是好鳥,就是話多。”對說話囉嗦者,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說短話並不是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和深刻的思想。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於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講詞,譯成中文共四百餘字,演講時間才3分鍾;但短小精悍,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被公認為演講史上的典範之作。

軍隊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言行都要講效率。因為在很多情況下,確確實實“時間就是生命”。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後來曾任國防部長的秦基偉同誌,在當軍長時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一次與困守坑道的部隊通話,剛說一句“轉告坑道裏的同誌們,軍黨委和軍首長都很惦記前線的同誌……”就被電話兵毫不客氣地打斷了:“首長,別囉嗦了!揀要緊的說,先下命令吧!”秦基偉後來回憶這件事,神情凝重地說:“戰士們做得對啊!那時犧牲了很多通信兵,也很難保障電話長時間通暢,隻能搶一句算一句。”(見《解放軍報》2011年12月27日賈先存文章)

記得本人在部隊機關工作時,首長為鍛煉我們的簡潔語言表達能力,常會即時組織大家圍繞某個課題作模擬發言,錄音後播放,然後點評哪些話是多餘的。有如西方工業革命初期的“泰羅製”,讓我們獲益匪淺。

長期的軍旅生涯的確可以使人勤思少言。從沈陽軍區空軍副政委任上調到國航集團當總裁的李家祥少將,一次開會,時間很長,國航一名副總最後發言講完後,李家祥總結講話隻說了三句:“他剛才歸納得非常好,就按他說的辦,散會。”真是惜言如金!

說短話需要深思,需要提煉。金一南將軍在《苦難輝煌》一書中指出,共產國際是語言大師,斯大林也是語言大師。他們對初創的中國共產黨指出:階級鬥爭的實質是“剝奪剝奪者”;鬥爭的形式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兩個高潮中間的低潮”。皆是以極其精練的語言,完成了今天動輒需要數千字才能完成的敘述。

鄧小平同誌更是語言大師,惜言的楷模。1973年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毛澤東問他這七年時間在幹什麼。鄧答:“等待。”小平女兒毛毛問他:長征時你做什麼。鄧答:“跟著走。”又有軍史作者問他如何評價當年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鄧答:“合格。”非洲一位總統問小平:“你三次被打倒都沒垮掉,到底有什麼好經驗?”小平笑答:“忍耐。”1986年英國記者問,如果香港立法會成員等高官不能按照《基本法》等有關要求順利過渡,“直通車”行不通怎麼辦?小平的回答也隻有擲地有聲的四個字:“另起爐灶!”

說長話者通常是因為發言前未作認真準備,話匣子一開就信馬由韁,海闊天空,不著邊際。鑒於說長話基本上是出現在會議上,因此,應推行限時發言。特別是一些調研會、討論會、工作會,應每人限時10分鍾。用來反映情況、表達意見、提出建議是足夠了。

相信通過自上而下、多層次、全方位的推動,限時發言會成為一種習慣,對倡導說短話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限時發言

著名經濟學家巴曙鬆說,發言不要超過三點,超過三點就沒人聽了。他說的“點”不是鍾點,而是幾點意見的“點”,真是此“點”非彼“點”。

但敝人認為以“點”作計量單位並不科學,因為大“點”以下還可有小“點”,小點之下還可有ABCD。

就如同當年規定公務接待不得超過“四菜一湯”的指標一樣,因為每道菜沒有量化的標準,結果一道菜就可以大盤套小盤……

因此,以時間為量化標準比較科學。一般的發言不要超過10分鍾,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人民解放軍的連隊訓練講評,每次不超過5分鍾;晚點名(也是一日小結)不超過5分鍾。就算是指揮機關,每天早上首長交班會每人發言也不會超過5分鍾。很多人喜歡長篇大論,侃侃而談,海闊天空,假如拍個錄像放出來,剖析一下,肯定不少是空話、套話。

限時發言要有配套措施:提前1分鍾敲一次鍾作為預告,時間一到即不能再說了。這樣就能迫使發言者提前準備“做功課”,不能即興侃大山了。

再就是提倡不要念稿子,這樣起碼可以減少“有組織、有準備”的套話、廢話,起碼不能大量使用枯燥無味的數字。

當然這裏指的是一般性發言,會議工作報告、總結講話除外。但超過30分鍾的發言應印發文字稿,其好處之一是免了聽者記錄之苦(尤其是規定要傳達會議精神的);其二是不愛聽者可以在會上開開小差,想幹嘛幹嘛,免去枯坐之苦。

總之,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要說的話,這是本事;在規定的時間內沒說完要說的話,但不再說了,這是境界;在規定的時間內沒說完要說的話,咱繼續說,這就是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