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即為美(1 / 3)

簡單即為美

簡單些好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簡單即美。”本人也曾寫過拙文《簡單生活》,還在本人任職的不同工作單位倡導“內部管理要盡量人性化,內部關係要盡量簡單化”。

簡單,就意味著沒有繁文縟節,不需要形式主義。可以客氣,但不需要客套;可以聊虛的,但不能玩虛的。

其實,真正的簡單,是連客氣也不需要的。因為客氣就是謙讓,而“客氣耽誤事”。用經濟學理論來說,就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但沒有增加任何福利。

生活中常可見這樣的場景:進電梯,幾位同事你謙我讓的,結果電梯門自動關閉,走了。天寒地凍,一幫朋友弄了一桌子熱菜,但為座位問題互相謙讓,結果菜涼了。

中國人說話常讓學漢語的外國人摸不著頭腦——“您客氣”、“您別客氣”,分別就不一樣嘛,為什麼意思都一樣呢?!

與簡單相對應的是複雜。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是哲學家,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的是經濟學家。所以,人們通常欣賞哲學家的智慧,而厭煩經濟學家的絮叨。

生活簡單些可以使人健康,關係簡單些可以使人沒有壓力;寫文章要刪繁就簡,說話要言簡意賅;公務活動應輕車簡從,人與人之間是“至親至簡”。總之,一切都是簡單些為好。

開短會好

會議可分為大會和小會,大會通常用於上傳下達、統一思想,或者是部署工作與總結表彰。小會則主要用於討論研究問題、作出具體決策。

對於社會上任何一個組織,無論是黨政軍,還是工農商學民,開會是必不可少的。共產黨堅持走群眾路線,強調黨內外民主建設,會議自然就開得比較多。所以才會有“國民黨的稅,共產黨的會”這一說法。

雖然黨和國家一直強調要清除“文山會海”,但如同曆次精簡整編一樣,都是無功而返。既然會議減少不了,那就倒不如研究如何把會議開短些更為實際。

怎樣開會是門大學問。140多年前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一名年輕的陸軍中尉羅伯特專門寫了一本關於如何開會的書,1876年發行第1版。到了1915年,已成為將軍的羅伯特出版了該書的修訂版,書名正式叫做《羅伯特議事規則》(Roberts Rules of Order),有600多頁厚。現在最新的版本是2000年出的第10版,據說該書迄今為止已賣出了500多萬冊。

遺憾的是此書偏重的是會議如何組織,以及如何貫徹民主原則,沒有教導我們如何開短會。

愚見認為,將小會開短的基本法則是:要搞好會前溝通。很多小會之所以開成馬拉鬆會議,主要原因是會前沒有溝通好。到了開會時自然就成了辯論會,你來我往,沒完沒了。甚至還可能唇槍舌劍,劍拔弩張……

所以,開小會前應作充分溝通,未溝通好的議題暫不上會。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雖然緋聞纏身,但卻是處置棘手問題的高人。大凡國際組織的會議都容易開成吵架會,原因是大家代表不同的利益訴求。但卡恩主持召開的IMF會議卻甚少出現激烈爭辯的情況,因為這個法國老頭有一絕招:會前與每個人“咬耳朵”,先作個別交流。基本統一意見後再上會討論,自然就不必開馬拉鬆會議了。

開大會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是對報告人發言時間未作限製。不過說實話,作長報告的通常都是最高長官,自己不自覺,別人也不好給你來個“限時發言”。

最要命的是報告人通常都是照本宣科、隻字不漏地念報告。結果是時間長,很乏味;說者有心,聽者無意。難怪有人說開大會就像嫖娼:上麵的人認真努力,下麵的人敷衍了事。這樣的大會,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可喜的是,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所作的報告,為全黨帶了個好頭。他在開篇語中就說,工作報告已經印發給大家,我就不念全文了,講講要點。

假如全黨、全國的領導幹部都能夠向胡錦濤同誌學習,作大報告不念全文,隻講要點,書麵報告發給大家研讀,就必然能極大提高會議效率,將大會開短開好。

名牌崇拜症堪憂

有一條短信,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一位時髦女郎向一位新來的女大學生同事炫耀自己的“LV”包:知道這是什麼包包嗎?女同事回答:學過拚音,是“驢”!

喜愛名牌,甚至崇拜名牌,是許多人的消費偏好,還不至於會成“驢”。但如果變成“名牌崇拜症”患者,甚至為了一個“LV”或“愛馬仕”包,不惜以身試法去弄錢,那就真的是頭“驢”了。

名牌其實就是有名的牌子,牌子亦即商標。從曆史的經驗看,要成為名牌,一是靠質量。主要是指耐久性,耐磨耐用。二是靠品味。主要是指美觀性,適用性。三是靠品牌宣傳。現代傳媒學認為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假如“養在深閨人未識”,那麼即使是美若天仙,也會嫁不出去的。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當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中國參展參評的國酒茅台酒,由於包裝簡陋,竟沒有引起觀眾、評委的注意。幸得當時中國代表急中生智,故作失手將茅台酒瓶摔碎,頓時酒香滿堂,令人震驚。最終茅台酒名至實歸,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博覽會金獎。

不過,任何事情都可能會被推向極端,品牌宣傳也概莫能外。目前各種各樣商品的名牌貨都不惜砸重金開展品牌宣傳攻勢,從而也形成了一種名牌文化,似乎識名牌才是有識之士,用名牌才是有品位的成功人士。

據聞國人中之富豪到了國際名牌的原產地,已不是通常的購買,而是“掃貨”。如在瑞士購買名表、南非買鑽石,法國買香水、意大利買皮包,開口不是問“How much”(“多少錢”)?而是“How many”(“有多少”)?成群結隊地一個商店一個商店地掃貨,把當地洋夷們驚得目瞪口呆。

如果僅僅是富豪們熱衷於名牌,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誰叫人家是富豪呢!現在的問題是不少工薪階層,甚至在校學生也對“名牌”亦步亦趨。有的人頓頓吃青菜、鹹菜,喝稀飯,就為了從牙縫裏省出一個名牌包。更有在校高校學生為實現“全身名牌”的夢想,自甘墮落,去掙了不幹淨的錢。

其實,名牌商品的性價比大多都很低。試想一下,動輒數千萬的代言人費,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費,富麗堂皇的專賣店租賃費、裝修費、維持費,所有成本都要分攤到每個名牌商品上,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費者才是花冤枉錢的“冤大頭”。

實際上很多國際名牌商品是在中國內地生產的,隻不過有的是掛了“分公司”的牌子,有的則幹脆是代工企業的貼牌商品。其之所以身價百倍,靠的主要還是名牌宣傳的威力。就如同價格已高過黃金的冬蟲夏草,真正的藥效並沒有那麼神。有醫藥學專家指出,蟲草的藥效和紅棗相差甚小,其高得驚人的價格,實際上是蟲草經銷商們吹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