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財商人格:塑造孩子最具魅力的品質(3)(3 / 3)

一天,明明的媽媽走進了心理谘詢辦公室,因為她實在對兒子明明沒辦法了。事情的起因是,明明要求媽媽給他500元錢,買一款掌上遊戲機PSP。明明平時就喜歡玩遊戲,媽媽擔心買了遊戲機,孩子更會癡迷於遊戲,不好好學習。可是,明明一看媽媽不給錢,便威脅說不給錢就不去上學。不管父母怎樣哄勸,明明就是不肯去上學,把一家人都急壞了。

在心理谘詢師的詢問下,明明媽媽說自己平時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用金錢和物質為孩子許諾,比方說“隻要你去上補習班,媽媽就給你買自行車”“隻要你考個好成績,媽媽就獎勵你300元錢”。久而久之,隻要一遇到事情,孩子就知道用錢解決;隻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知道找父母要錢。就像這一次,父母一旦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孩子便開始大哭大鬧,甚至用上學威脅父母給錢。而一家人現在拿明明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些父母為了在金錢和物質上讓孩子感覺到優越感,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省出錢來給孩子買昂貴的學習用品、名牌衣服等。可是,因為金錢來得太過容易,孩子便對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更不了解自己手中的金錢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們不會去想,這些錢可能是用父母的血汗和辛苦勞動換來的。當孩子對此毫無認知時,以為隻要自己張張口、伸伸手就能輕易獲得金錢,在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金錢和物質需求時,甚至為了金錢而威脅父母,這些結果也和父母的金錢教育方式脫不了關係。

為了讓孩子擺脫對金錢的依賴,不要淪為金錢的奴隸,父母有必要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情況。對於孩子提出的購物要求和金錢需求不可隨意滿足,更不要做超出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的事情。

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讓孩子將金錢看得太重。對於父母而言,當自己將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交給孩子時,在培養孩子支配和管理金錢的能力時,更不要忘了弄清楚每一分錢的用處和去向,做到讓孩子如實彙報。否則,一旦孩子像案例中的明明一樣陷入金錢的旋渦,物質的享受和金錢的誘惑可能已經占據了孩子的身心。

適當的金錢激勵並不是不行,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孩子對金錢產生依賴感。金錢作為一種具有巨大能量的物質媒介,能夠輕易俘虜很多人的身心。而對於孩子而言,金錢除了會讓孩子變成不知節製的“消費者”外,還能讓孩子變成一個一毛不拔的“吝嗇人”。

小娟還是一個7歲的小女孩,不過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了。自從知道錢可以買零食、買衣服、買任何自己喜歡的東西之後,她就將錢看成了自己的重要“夥伴”。因為將錢看得太重要,任何到了她手中的每一分錢都別想輕易出手,隻要能不花錢,小娟肯定選擇不花錢。

這樣不到兩年時間,小娟已經攢了將近2000元錢。其中有自己的壓歲錢,有父母平時給的零花錢,也有自己利用做家務掙到的錢。當然,懂得儲蓄、知道攢錢,這是一個好習慣,可問題是省錢也不能太過頭。平時父母給小娟買早餐的錢,小娟都要省下來一些,隻撿最差、最便宜的吃,平時買文具、玩具之類的東西也買最次的。為了能多“賺”一些錢,小娟功課也沒時間做了,總是搶著做家務……父母看到孩子這樣,也非常著急。孩子把金錢看得這樣重要,隻怕會成為金錢的奴隸,最終被金錢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