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歲時,孩子已經懂得“分享要平等”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合作意識會逐漸加強,而且他們會懂得“公平原則”,也就是說,在分享時,分得的東西或者玩玩具的次數都應該是平等的。
這時候,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建立平等分享的規則,教孩子通過換位思考來感受他人的心理和情感,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因為這時孩子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心理品質也會表現出反複性和變化性,甚至有時會出現倒退的別扭心理。這時候,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而是應該對孩子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孩子逐漸將分享變成一種習慣。比如經常向孩子灌輸分享的技巧和方法,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學習、玩耍等,時間長了,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與別人建立起良好的分享和合作關係。
(7)6歲之後,孩子已經具備分享的獨立意識
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心甘情願地對父母言聽計從了,他們的內心開始燃起對獨立的渴望,開始試圖從父母的掌心脫離,擁有自己的想法、愛好和朋友。這代表著一個轉折點的出現——孩子已經開始從家庭這個小環境走向外部世界了。
而通過6歲之前對孩子分享意識和習慣的培養,這時候父母應該慢慢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當然,父母也要做好監督和引導工作,若發現孩子的言行具有自私、霸道、不願分享等特點時,要及時疏導。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零食、玩具等東西就是他們能夠分享的全部東西了。6歲之前,對孩子分享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隻要這個時候打好了基礎,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就會分享更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能夠分享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分享這一習慣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益處也會越來越多。
不要讓孩子淪為金錢的奴隸
如今,孩子的零花錢已經成了父母們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不過對於這一話題,不同的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父母覺得零花錢應該是屬於孩子的,應該由孩子自由支配,認為這樣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的金錢觀、價值觀;有的父母卻持反對意見,認為讓孩子過早接觸金錢、支配金錢,會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以及不良的生活作風,比如吃零食、玩網絡遊戲等。不論父母持有怎樣的看法,我們都能夠看到,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已經越來越明顯了。隻要父母培養得當,孩子就能夠在生活中養成勤儉節約、合理花費的好習慣,甚至還能從小培養出孩子高超的投資理財能力以及良好的金錢觀、價值觀。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用金錢培養出了有很多生活陋習的孩子,甚至用金錢扭曲了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
現實中,有些父母將金錢的作用可謂發揮到了“極致”,利用金錢督促孩子學習,利用金錢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利用金錢獎勵孩子,利用金錢讓孩子幫忙做事情,利用金錢讓孩子做一些父母認為覺得正確而孩子卻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以下這樣的聲音:
“兒子,幫爸爸買盒煙,回來給你1元錢。”
“乖寶貝,別看電視,先做完作業,做完就獎你5元錢。”
“寶貝,別哭了,媽媽給你2元錢買零食吃去。”
“女兒,這次考試要是能進前三名,爸爸就獎勵你200元錢。”
……
當然了,這種“金錢”獎勵方式也不是完全不行,不過要把握金錢的尺度和強調價值觀的糾正,不能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潛意識:世界上隻有錢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是為了金錢而生。一旦讓孩子形成了這樣的誤解,就很容易淪為錢的“奴隸”。完全利用物質和金錢激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誤解,進而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