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D打印:另一種顛覆(3 / 3)

“短期內很難實現。”楊繼全坦言:“現在我們能打印的最多還是幾米和十幾米這種小型的建築以及個性化的雕塑、城市的景觀。”

同時,打印材料方麵也有很大的挑戰。從原理上講,3D打印技術其實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係統,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型,製造出實體產品。

因此,普通打印機隻用墨水和紙張,但3D打印機卻需要膠水和粉末,而且必須經過特殊處理,對材料的固化反應速度等也要求很高。換言之,要它打印出你想要的東西,必須給它與之相匹配的材料。比如麵包,使用麵粉做材料,打印的麵包是可以吃的;而使用塑料、石膏等材料打印的隻能是麵包的模型。

可見,沒有這些特殊材料,再好的打印技術也難以實現“無米之炊”。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打印出人體的骨骼、器官甚至是車子、房子等一切可以想象的事物。

盡管目前已經研究出可以使用在3D打印機上的材料約有14種,在此基礎上又可混搭出107種,但實際應用中,3D打印機的耗材還並不是很豐富。

楊繼全說,材料問題也是3D建築打印中的一個重要挑戰,不僅關乎製造質量,還有成本的問題。

此外,有專家提出,3D打印技術的精細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具體包括了打印出來開不開裂、能不能成型、質量能否達標、性能怎麼樣等諸多內容。

應用為先

相比於3D打印技術目前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應用被業界看成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羅軍指出,從行業發展角度看,技術和材料都是3D打印發展中的問題,關鍵還是應用。我們隻有廣泛應用以後才知道各個行業、各個產業對3D打印有什麼要求,有了要求,我們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得到進步。如果隻在實驗室裏麵,沒有很好的應用,那麼再好的技術也發展不起來。

在羅軍看來,未來3-5年是個節點,誰最先把3D打印的應用市場打開,誰就能夠引領3D打印產業的發展。而目前來看,全球3D打印最大的市場在美國,其次是歐洲,我國由於起步較晚,產業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

差距並不可怕。羅軍認為,盡管目前我國3D打印的發展水平在美國、歐洲之後,但整個行業其實都小而散,中國可以抱團發展,搭建一些公共性的服務平台,促進3D打印技術跟傳統產業的結合。

同時,要加強自主創新。現在,我們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很多還是走模仿的路子。去年以來,國內3D打印企業一下子誕生了五六十家,但可惜的是,大多數都是從桌麵級開始的,形成了大量的重複建設。

此外,社會、市場也要對3D打印技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到底有哪些優勢、適合用在什麼方麵以及如何來應用這項技術等。認清這些問題,才能找準它的精準定位和應用市場,最終達到產業化。

一些企業界人士則呼籲,發展3D打印需要多方聯合,要政府推動,市場驅動,資金輔助,學校、科研單位要進行積極的符合市場的基礎性的研發,以這樣一種混合之力推動3D打印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