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栽培是一種樂趣。這是因為孩子可以吃到自己培育的果實。同時栽培也是成長中所必要的行為,而這種行為隻有人類才有。在理解食材的原型、長在什麼地方、如何結出果實、哪個部分可以吃的同時,可以體驗培育的整個過程。孩子們通過培育植物,可以確認自己的成長過程,高興地等待結出果實的那一刻,如同期待自己理想的未來。
庭園的作用
造園學者進士五十八在他的著作《日本的庭園——造景的技巧與匠心》中寫道:“以往的‘庭園理論’,都是把庭園作為祈禱神佛的庭園,美麗、權威、莊嚴,在那裏可以靜思冥想、修身養性。同時,庭院也是社交、宴遊、享樂的場所。而今後的‘庭園理論’,則將轉向生產型庭園、人和物集中的場所(庭園)、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親密接觸的庭園。”我認為,庭園應該成為“共生與貢獻”的舞台,在建設庭園或者校園、社區時,應該考慮這些因素。
今後的庭園,不應拘泥庭園的造型,而應考慮在庭園裏的人的因素,考慮“為什麼是庭園?”這是因為“庭園”本來就是人生存所必要的空間,同時也是為了生活更加豐富所必要的空間。這樣思考,就會知道庭園與我們的人生目標密切相關。為了實現人生的目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庭園。而什麼是人生目標呢?對此,進士五十八引用了托馬斯·利科納的話,即“人生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完成自我;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愛的紐帶;最終為他人及社會做貢獻。”
托馬斯·利科納是美國“心靈教育”第一人。他從“心靈教育理論”的觀點出發,對創造培養“尊重”“責任”的學校環境提出建議,為了實現他主張的人生目標,他建議建設“環境福祉型農場”。他指的並不是那種從事“農業”“學農體驗”的正規農場。他認為,“現代人在有空調等室內設施完善的人工環境中,既曬不著太陽,也不出汗,終年從事腦力勞動。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半生,肯定會有很大的壓力,身心失去平衡。然而,即使這樣,在現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還是很難勝出,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容易一個人陷入利己的思考,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又不可能讓全體國民都去過‘農村生活’”。於是,他提議,我們可以通過建造庭園來實現這一切,將過去的“祈禱用庭園”“觀賞用庭園”“眺望用庭園”變為“接觸式庭園”“栽培式庭園”“體驗式庭園”。不是由造園師這類專家建造庭園,而是大家一起策劃、一起來建造,不需要一次完成,讓庭園每天有變化,大家每天有成長。
在日本說起庭園,還有一些類似開運動會的運動場的印象。其實庭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庭園”,孩子們可以在那裏滿足意欲、滿足好奇心、滿足探究心,同時通過栽培,培育孩子們的預測能力、期待感,體會生命的延續,這正是“食育”。
做飯
我們把話題回到食育三大支柱中的第二個支柱——做飯。
科學雜誌《牛頓》2010年12月刊登了一篇文章《智人——無與倫比的人類大腦構造》。文章這樣寫道:“對人腦變大的原因有許多種觀點。其一,有的研究人員關注到,人腦中連接頭蓋骨和下顎的肌肉(咀嚼肌)變小,而使得大腦容積增大。其原因就是人類學會了加熱、加工食品,咀嚼能力變弱了。”也就是說,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做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隻有人類是會做飯的生物,會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還有其他會做飯的動物。比如猴子會用海水洗紅薯吃,紅薯用海水洗過之後會更甜,這樣整個猴子群體就都知道了,猴子洗紅薯的行為叫作文化的社會性傳遞。還有,黑猩猩會把帶殼的堅果放在石頭台子上,用石塊或者棒子敲開堅果殼。人們認為這些行為就是做飯的萌芽。但是,人類做飯這一行為的核心是使用火,這在動物中尚未發現。
以前,我聽過北海道大學川田學準教授的講演,他展示了一組照片,上麵是一個原住民種族從嬰兒時期就使用菜刀和火的情景。
日本一般在小學高年級讓孩子使用火。在每天便利的生活中,“沒看到過火”的孩子、“沒劃過火柴”的孩子越來越多。人們擔心,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孩子們恐怕連火是熱的這一點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