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為什麼開始重視“食育”(3)(1 / 3)

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主張用火訓練大腦,他根據“使用火後人腦發達”的假說,與大阪煤氣公司聯合開展了“火育”體驗教室的實驗。所謂“火育”,是讓孩子們體驗火的溫暖及火的優點,為孩子們提供與火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樣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期待這項活動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一個環境,通過使用火做飯這一生活文化,了解食育的重要性。比如在仙台市舉行的火育體驗教室中,他們給用木炭爐烤秋刀魚的孩子的頭上裝上近紅外線裝置,測量孩子腦中的血流。結果表明,使用火時大腦中主管溝通思想的那部分非常活躍。

我們還不知道是人腦發達後學會使用火的,還是因為用火做飯使人腦變得更發達,但無論如何,用火做飯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共食

下麵,我們來考察一下人類飲食生活的第三大支柱——“人類是共食動物”。

有一天,保育園裏打年糕,有幾位家長來幫忙。當年糕打好之後,家長邀請我一起吃。我很喜歡和家長邊聊天邊吃飯。家長在各種地方從事各種工作,我對和他們聊天中的很多話題都很感興趣。尤其是邊吃飯邊聊天,更能融洽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前館長石毛直道從吃中發現了“樂趣”。

他在題為《吃這項工作》的講演中說:“原來,物質文化研究的對象中,有許多都是可以長期保持形態的耐用消費品類的東西。飯做好了以後,馬上被送入胃裏,變得無影無蹤。而做飯的材料這些自然物質中,具有人類作為文化的加工,這就是物質文化。”因此,對膳食不是作為膳食來研究,而是作為思考文化整體中的典型範例而展開。

人類的特征之一就是“人類是共食動物”。石毛直道說:“原則上,動物長大以後,就會以個體獲取食物,以個體為單位進行消費。”相反,任何一個社會,人類吃飯都是以共食為原則。當然,在旅行中、過單身生活的時候,可能會一個人吃飯。但是,飯不是一個人吃的,而是和大家一起吃的,這在全世界各民族都是相通的。這個普遍的共食集體就是家族。家族承擔著共食集體的責任,同時共食關係形成了家族,組成了家庭。

共食還與“食物分配”有關,家族是食物分配的基本單位。

有關共食和食物分配,石毛直道講道:“人類的祖先狩獵,始於食物分配以及伴隨食物分配的共食。狩獵是男性的工作,這一點在全世界各個民族都一樣。人類始為狩獵者時,男性不是將捕獲的獵物占為己有,而是在與自己持續保持性關係的特定女性以及他們的孩子之間進行分配,人們普遍認為,這就是家庭的起源。在共食時,不是由強者獨占,而是形成了食物分配規則。在這種規則下,形成吃飯的‘行為規範’,之後發展成為餐桌禮儀。餐桌禮儀的起源是食物分配。”

而作為吃飯行為規範的餐桌禮儀,始於大家一起快樂地吃飯,在這個過程中,敬人敬己非常重要。

讓吃勸吃

下麵,我們再來考察一下共食在人的發育過程中的意義。

家長讓孩子吃飯的行為,也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比如黑猩猩給小黑猩猩喂母乳,並不是“讓吃”的行為。

家長“讓吃”、被“勸吃”的行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大人給孩子吃飯,從孩子的角度看來,就是被“讓吃”。雖然對於大人來說,認為吃是一種主動行為,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是一種被動行為。這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時,出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從吃斷奶食品開始的幾個月內,基本上是大人喂給嬰兒吃,到了孩子2歲時,某一天就會出現孩子喂大人吃飯這樣變換角色的行為。孩子從被動轉為主動的行為,人們往往認為那是在模仿大人,其實那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模仿,而是一種角色變換,這一點非常重要。這種行為隻有在類人猿以上的動物中才有,有的研究人員認為,“那是向人進化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