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聽過靜岡英和學院大學佐佐木光郎教授的講演。佐佐木光郎教授長期從事家庭裁判所調查官的工作,因此非常關注犯罪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犯罪孩子的飲食。他以25個孩子為對象實施了一項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在自己喜歡的時間一個人吃飯的“孤食”、和家人一起吃飯但是吃不一樣的東西的“個食”、隻吃固定種類的“固食、偏食”、不吃早飯的“缺食”,等等。調查結果表明,有的孩子以上所有不良習慣集於一身,有的有一個以上的不良習慣。而且都是嬰幼兒時期形成的。佐佐木光郎教授確信,這裏麵包含了導致孩子犯罪的因素。
從中班、大班開始,就應該在孩子說出“我餓了”的時候,及時把食物提供給孩子。佐佐木光郎教授還警告說,當一個人肚子餓了的時候,為了等大家到齊一起吃飯,還需要學會忍耐。這樣才會在其他方麵也能忍耐,如果沒有學會忍耐,當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想去做些什麼、馬上行動,導致犯罪。
在集體生活中,肯定不會一切都遂自己的願,學會忍耐在成長過程中也是必要的。
什麼是適合人類的食物
前提是享受“吃飯的快樂”
我們重新思考一下現在保育設施中的“食育”。
2008年日本修改了保育園保育指針。之前的保育指針是以攝取量及攝取方法為重點,這是因為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孩子們營養不足,該指針主要是為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而製定的。
而現在的新保育園保育指針中明確規定了“食育”,可以說是一次劃時代意義的修改。指針對“食育”做了詳細的規定,因為人本來就知道吃的快樂。吃飯雖然是人生存的手段,而人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意識到生存才吃飯。因此,我們不應該總是勸孩子吃飯,而是應該注意引發孩子“自己主動吃飯”的意欲。隻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多吃,才會不挑食。重要的是在午餐時間能夠高興地期待這頓午餐,是以自己的意願吃,而不是被誰來強製吃。
但是,新入園的孩子家長有時會要求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叫孩子吃飯,說你不叫他他就不吃;還有的家長強烈反對孩子自己決定飯量。在保育園保育指針中規定,“快樂地吃飯,才會營養身心”,反之,可以說強製吃飯則不利於營養身心。我們需要努力營造吃飯的環境,把吃飯的場所變為一個明亮、快樂的場所,因為吃飯的場所對攝取營養的影響很大。
即使現在在保育園裏提到“食育”,還是存在著隻強調營養價值、營養素、攝取量的情況。從“什麼是適合人類的食物”這一觀點來思考食育十分重要。
人類飲食活動的大支柱
“人類是使用火的動物”“人類是使用語言的動物”“人類是使用工具的動物”,等等,這些都是將具有文化的人類這種動物與其他動物區分時使用的常用詞。那麼,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特征呢?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依靠食物延續生命的,人類也不例外。但是,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飲食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區別。
人類的飲食行為有以下3個特征。
1.“栽培”。其他生物隻是吃當天得到的食物,而人類會花時間培育能夠長期吃的食物。
2.“做飯”。人類會使用其他生物都懼怕的火,會使用刀等工具,會加工食品和做飯。
3. “共食”。群居動物可以同在一個場所吃東西,但那僅僅是在一起吃,並不是在一起分享吃的快樂。隻有人類會和家人及朋友聚在一起吃飯,加深相互之間的感情。
“栽培”“做飯”“共食”這些將食物栽培、食物加工、飲食行為交織在一起的人類行為,可以說是一種“飲食文化”,是始於獲取食物資源、最終送進胃裏的這一係列行為的文化側麵,包括獲取食材的農學、與食物和人體生理相關的營養學等科學,是一種廣義的“飲食文化”。我們來詳細地看一下人類飲食文化的這3個特征。
栽培
“吃”為孩子們提供了學習人體、健康、環境、社會等眾多知識的機會,孩子們一旦對食材產生興趣,自然就會去思考很多問題。比如在接觸食材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考慮“什麼人、在什麼地方、怎樣生產的?”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別人用心做給我們的,應該珍惜”的心情。而事實上,在豐富多彩的飲食生活中,孩子們接觸變成飯菜之前的食材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在海外,庭園、校園中都要留出一點麵積用來栽培。栽培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個是心療,另外一個就是食育。栽培食材的菜園及香草園能夠刺激嗅覺以及味覺等五感,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場所。我們保育園中也有菜園,可是日本式庭院中幾乎看不見菜園。
培育食材是人類的特征之一,這種行為叫作“栽培”。動物肚子餓了會去尋找食物,找到食物就吃掉。然而,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可以在幾個月前就做準備。其中的一種行為就是始於“播種”的栽培,幾個月後可以期待收獲。播下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後會發芽,孩子們可以從中感受生命的神秘。在栽培過程中,如果忘記澆水,苗就會枯死,給將要枯萎的苗澆上水,苗就會活過來。孩子們在開花、結果、收獲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這樣的栽培體驗,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注意力、關心他人的心情。從播種到收獲的體驗中,提高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不會為一時的失敗或挫折發怒或者萎靡不振,在這些共同體驗的基礎上,形成夥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