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始重視食育
日本人的飲食
為什麼開始重視“食育”?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經營自己的飲食生活的?下麵我們來探究一下曆史原因。
從佛教傳入日本開始到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吃肉的習慣。不吃肉並不僅僅是宗教方麵的原因,還與日本的自然環境有關。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麵積狹窄,其中75%為山地,台風多,降雨量多,夏天日照充足。雨多、日照充足的土地上生長的植物纖維很硬,這種植物不適合畜牧業。據說,飼養1頭牛需要1公頃的牧草地,本來可利用的土地就很少,自然條件非常不利。這樣高溫多濕的氣候適合農耕,1公頃土地可收獲的大米為30俵到160俵,可以養活12人至64人,與畜牧業相比,日本的氣候和風土適合種植產量較高的大米。因此,日本人沒有選擇當遊牧民,而選擇了栽培大米和雜糧、蔬菜等,走上了農耕民族的道路。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表明,日本人優良的飲食習慣源於日本的自然條件。
食養
石塚左玄(1851-1909年)是日本食育理論的先驅者,他首先提出“體育、智育、德育即食育”(意思是說,身心健康的源泉是食物),向國民普及“食育食養”,倡導食育。在營養學尚未成為一門學問的時代,他將食物與身心健康聯係起來,將這些觀點整理成理論,提倡醫食同源的“食養”(以食物培育健康),形成一門學問。所謂“食養”,即食物加上修養,也就是“環境、食物、人的三位一體”,又稱為“食養之道”。
石塚左玄後來當上日本陸軍藥劑總監,在明治時代,他先於歐美向人們宣傳礦物質這些微量營養素的重要性,是時代的先驅。當時,歐美主要關注的不是礦物質均衡,而是三大營養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熱量。日本的醫學家和營養學家崇尚歐美的醫學界和營養學會,政府及醫學界並未采納石塚左玄的建議,造成後來日本出現了各種難病和怪病。石塚左玄認為,“食物的攝取方式既能成病,亦能祛病”,重要的是礦物質均衡,尤其是鈉和鉀兩種礦物質的均衡,提出鈉1對鉀5這樣的均衡比例,非常重要。
石塚左玄認為,食物不但培育身體,也與心理成長有關。小時候吃含鈣量高的飲食,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忍耐力及毅力。伴隨著成長,吃一些含鈉高的食物,可以提高智力和體力。這些平衡非常重要。
食育專欄④
鹽的作用
鹽有防腐作用,普遍用於儲藏食品。
人類在從狩獵生活轉為農耕生活的同時,從遊牧改為定居。在日本的三內丸山遺址可以看到,狩獵生活時,人們組成部落,過著集體生活。鹽有防腐作用,可以防止食物腐爛變黴,當時為了保存食品,不讓食品腐爛,使用的就是鹽。鹽在當時很難得到,非常珍貴。人們相信鹽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降伏妖魔鬼怪,祛病免災。人們還用鹽來消毒。
鹽和糖一樣,因具有滲透壓,可以將微生物中的水分擠到細胞外麵,微生物(細菌、黴菌、酵母菌等)會死掉。而鹽比糖更容易得到,可以以很少量的鹽得到很高的滲透壓,防腐效果很好。通常,微生物無所不在,如果不經過加熱滅菌,隻要環境適合,微生物就會繁殖。而保存食品中有鹽的環境不適合細菌繁殖,因此細菌數量不會增加。食鹽及精製鹽經過蒸煮加熱基本沒有細菌了。然而,粉碎鹽是天熱鹽粉碎後的鹽,還會有一些特殊的細菌存在,但是這些鹽都是洗淨鹽,細菌數量很少,不必擔心。
在表述鹽和糖的防腐作用時,人們經常使用水分活性一詞。鹽的水分活性值小於1,濃度越高,該值越低,微生物越不容易繁殖,防腐效果越好,食物越不容易腐爛。但是,在多種多樣的微生物中,也有很多微生物適合在鹽分濃度很高的環境中繁殖。這些微生物叫作嗜鹽菌。根據鹽分的濃度,嗜鹽菌又分為好幾類,廣為人知的就是在製造醬和醬油的過程中使用的微生物。
食物腐爛多發生在水分多、有營養、PH值接近中性、溫度不太高的環境。從梅雨季開始至夏季,微生物最容易繁殖,食物也最容易腐爛。因此在梅雨季應該多加注意。
明治時期,歐美的飲食習慣傳到日本,日本的飲食文化也受到歐美的影響,這引起了石塚左玄的憂慮:“在自己尚不了解日本傳統觀念和飲食習慣的情況下,不加懷疑地照搬西洋文化,會導致日本內部的分崩瓦解。”
日本的飲食文化石塚左玄將食養這門學問整理出版。其內容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麵,至今都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