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食物至上”。一切源泉均在食物之中。他認為,“食為本,體為末,心為體末”,食物影響身心健康。他還認為,食物清淨,血液則清淨;血液清淨,人心也會清淨。
②“人類為食穀物動物”。他在有關食養理論的著作《化學食養長壽論》的前言中提出,“人類即食穀物(粒食)動物”。人的牙齒有咀嚼穀物的臼齒20顆、咀嚼菜類的門牙8顆、咀嚼肉類的犬齒4顆,從這樣的結構來考慮,人類既不是肉食動物,也不是草食動物,而是食穀物的動物。應該按照牙齒的比例攝取食物。
③“身土不二”。強調重視心身與環境協調。在收獲季節,吃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收獲的東西。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收獲的食物新鮮、營養價值高,有利於健康。
④“一物整體”。即有生命的東西要全部吃掉。吃蔬菜時要從根到葉,吃小魚時要從頭到尾,全部吃掉。菜葉和皮往往被扔掉,其實蔬菜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營養不是存在於食物的某一部分,而是存在於食物的全部。食物“沒有可以扔掉的東西”,這才符合生態學的原理。
⑤“陰陽平衡”。這是說陽性的鈉、陰性的鈣的均衡非常重要。
鈉含量高的食品除了鹽以外,還有肉、雞蛋、魚及動物類食品;鈣含量高的食品包括蔬菜、水果及植物性食品。陰陽失去平衡後,人就會生病。因此主張人應該均衡地攝取營養。
並不是說石塚左玄的理論可以代表一切,但是他的理論植根於具有悠久曆史的日本飲食文化之中,經過漫長的歲月流傳下來的文化、發展至今的文明,都是在當地的風土中培育出來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日本所繼承的一切。
食育基本法與新保育園保育指針中的“食育”
近年來,日本的飲食環境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各種問題。飲食習慣趨於歐美化,造成了偏食以及肥胖,不規律的工作和學習造成吃飯時間不規律,各種壓力又引起過食症或厭食症,由於這些原因出現了許多疾病。現在每年日本的國民醫療費已經達到30兆日元。可以說,現代日本的飲食生活出現了100年前石塚左玄所擔憂的狀況。
為了對應這些問題,2005年6月日本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公布這部法律的目的是有計劃地推進食育的綜合措施,以期實現健康、文明的國民生活以及豐富、充滿活力的社會。食育基本法中,將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來定位,食育被視為教育三大支柱的智育、徳育、體育的基礎。同時,通過各種體驗,學習有關食育的知識,提高飲食行為能力,培養能夠實踐健全飲食生活的人。
目前實施的新保育園保育指針也規定了食育的項目。其中,規定保育園的食育目標為:“培養奠定健康生活基礎的‘飲食行為能力’”。讓孩子們在每天的生活和玩中,積累有關食育的生活體驗,享受吃飯的快樂,享受集體吃飯的快樂。為孩子們提供符合嬰幼兒發育期的飲食生活,對此提供必要的援助,製訂包括午餐在內的食育計劃,將食育計劃置於保育計劃之中。
在嬰幼兒生活的保育園,每天的午餐非常重要,和小朋友及保育員一起快快樂樂地吃飯本身,就是為身心提供營養。可以根據年齡及發育階段,合理地改善飲食環境,把吃飯的地方變成快樂用餐的場所,創造一個孩子能夠關心食材的環境。
世界的食育
現在,食育在日本已經作為一項國民運動展開,同時在國內外積極地開展交流活動。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健康及營養研究所實施了以維護和增進國民健康為目的的日本國民飲食生活及營養現狀調查。為了促進與亞洲各國健康營養研究機構的交流以及共同研究、推動與WHO等國際機構的合作,該研究所接收以亞洲為中心的外國研修生,積極開展“外國青年研究人員邀請項目”,舉辦“亞洲營養網絡研討會”、製作英語版網頁等海外宣傳活動,與世界各國積極開展交流和合作。日本的食育方法及成果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作為海外宣傳活動,日本外務省也通過駐外使館和機構,頒發小冊子《發現日本》,通過“日本錄像帶專題”項目,在駐外使館及駐外機構放映或借出影像資料,介紹日本的飲食和飲食文化。從2006年10月開始,日本外務省和農林水產省共同啟動了“品嚐日餐——日本美食”項目,邀請外國政經界領導人及著名人士,品嚐用日本產的食材製作的日本美食,以期加深各國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促進農林水產品的出口。
飲食習慣被打亂的現象絕不僅僅發生在日本。在美國,飲食習慣被打亂的情況更為嚴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出現了由於肥胖及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患者增加導致醫療費支出增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1980年開始,美國保健福祉省和農務省每5年發布一次《美國人飲食生活指針》。美國政府設定了一個將成人肥胖率控製在15%的目標,盡管美國政府進行了長期、持續的努力,但2009年美國疾病對策中心的調查表明,肥胖人口的比例仍占整體人口的26.7%;同時,2/3的兒童肥胖或體重超重。這種狀況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