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的樂趣,最妙之處還是最後的品嚐。大家一邊回顧做飯的情景,一邊快樂地品嚐。對於大人來說,吃是人生的一大樂趣。而對孩子來說,午餐未必是樂趣。因為午餐有被動吃飯的一麵。因此,對孩子們來說,做飯是不可缺少的活動,自己做的飯一定比其他的任何飯菜都好吃。
通過感覺和體驗了解食材
我本身不太挑食,也盡量做到不介意別人挑食。我注重食物中的三大營養要素,是作為一種體感來掌握的。現在,在我們保育園裏,把食物中三大營養要素的綠色(可以調整身體狀態)、紅色(可以變成血液和肉)、黃色(可以變為熱量和體力)貼在牆上的掛毯上,再把午餐中出現的食材做成卡片貼上。每天擺好飯菜,在孩子們說“我開始吃飯了”之前,值日的孩子和老師一起,把當天午餐中出現的食材貼上。比如青椒和圓白菜屬於綠色(可以調整身體狀態),米飯和炸豆腐屬於黃色(可以變為熱量和體力),貼到不同的顏色下麵。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孩子們就可以區分幾乎所有的食材。即使開始不知道,但是後來在別的菜中出現了同樣的食材,孩子們就記住了。
做明確食材的意義以及三大營養要素這種遊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知道,不愛吃綠色食材中的青椒,你可以吃綠色的菠菜,即使有一點挑食也不要緊。這樣做的結果,孩子們就可以體驗自然攝取三大營養要素的感覺。
3~5歲孩子在掛毯上貼上食材卡片,開始介紹食材。2歲的孩子圍坐在桌子旁邊聽。當老師問“胡蘿卜是什麼顏色”時,3~5歲的孩子有的回答“是綠色”,有的說“胡蘿卜才不是綠色的呢!是橘黃色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及老師之間這樣的對話聽上1年,2歲的孩子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這不是死記硬背下來的,而是通過親身體驗記住的。保育園指針中所說的“通過感覺及體驗”,指的正是這樣的感覺和體驗。希望孩子們通過這樣的遊戲,自然地找到均衡的感覺。
食育專欄③
梅幹是萬能藥嗎
我們保育園每年都醃製梅幹。據說每天吃梅幹可以“遠離醫生”,這種傳統健康食品有增進食欲及殺菌作用。那麼,梅幹到底有什麼效果呢?
有關梅幹的作用有多種說法。首先,人們認為梅幹可以治療感冒,是一種民間療法。最近經過科學研究,證明了梅幹確實有預防流感的作用。梅子中含有多酚“南燭木樹脂酚(lyoniresinol)”化合物,具有抑製病毒增殖作用。
以前總是聽人說“用加了梅幹的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感冒”,看來是有科學依據的。其次,據說梅幹還有預防胃癌的效用,因為梅幹中含有可以抑製引起胃癌的幽門螺杆菌運動能力的物質。第三,據說梅幹還有預防糖尿病的功效,因為梅幹裏含有可以阻礙容易造成血糖值升高和肥胖的酵素“N-糖苷酶”。
另外,梅幹中還有抑製食物中毒菌增殖的“抑製細菌作用”,可以預防食物中毒,調整有血管緊縮作用的荷爾蒙,控製血壓上升以及防止動脈硬化。
梅幹中所含的檸檬酸可以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酸性,淨化血液,使血液變得通暢。梅幹中含有大量酸味源的檸檬酸可以控製引起疲勞的乳酸,梅幹的酸味可以刺激身體的消化器官,促進唾液等消化酵素的分泌,增進食欲。梅幹中還含有抑製引起齲齒的變異鏈球菌等,真可以說“梅幹是萬能藥,對所有的病均有效。”
可是,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卻在遠離對身體好、與米飯絕配的梅幹。日本一個家庭年購買梅幹的數量,已經從2002年的1053克降至2008年的778克。此外,日本人也開始遠離米飯,2005年每人每年的大米消費量為60公斤,是1960年的一半。米飯和梅幹這些日本的傳統食品是否已經成為夢幻?
與食材“相會”
“不愛吃”某種食材,是因為味道、食感、手感、外觀等某種感覺受過傷害,還是因為哪種味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或者是不喜歡那種食感?如果有過這些經曆,除非找到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的超凡替代品,否則無論你如何鼓勵都是無法根本改變挑食的。還有,人“不喜歡”某種食材,多數是因為吃了狀態不好的東西,或者當時的心情不想吃卻被迫吃掉,多半是因為這些非常不愉快的經曆。開始時吃了不好吃的東西,之後就會討厭這種食材。比如不喜歡吃海膽的人,總是說海膽“腥”,而真正新鮮的海膽是不腥的。我真心希望孩子們能夠與更多的食材有幸福的相會。雖然我們不可能在午餐時總是給孩子提供最高級的食材,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加工,給孩子們提供與食材幸福相會的機會,提高孩子們的食欲。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感覺,也就是五感(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我們不可能在孩子麵前把東西烤得吱吱響,給孩子們留下好的聽覺,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味覺以及其他的感覺,讓孩子感覺到“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