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食育之實踐(2)(2 / 3)

我們保育園的食譜是半個月一換,一個月換兩次,這是有原因的。在短時間內重複2次食譜,可以驗證第一次食譜的結果,在第二次進行改進,以更合乎孩子們的口味。促使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是某個月食譜中的“芝麻汁調料”。第一次使用的是黑芝麻,不知為什麼,剩了好多。後來,我們分析認為可能是黑芝麻比較黑,視覺不好,是顏色的問題。於是,第二次就試著用白芝麻做汁,結果成功了,幾乎一點也沒剩。僅僅因為顏色,結果就大不相同。玉米湯的情況也一樣,同樣的味道,隻是顏色不同,結果也大不相同。我們做的綠色豌豆湯與平時做的玉米湯的味道很相似,卻剩了很多。孩子們似乎還不太習慣綠顏色的湯。孩子們出現“不愛吃”的反應時,肯定有各種原因。為了找出原因並加以驗證,要再做一次。

與顏色同樣重要的是食感。比如西紅柿,有的孩子不喜歡西紅柿嚼在嘴裏出水的感覺,有的孩子卻喜歡吃西紅柿裏麵的汁,有的孩子喜歡西紅柿的果肉部分。如果孩子不吃,不要單純地認定孩子不喜歡,而是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因此,在我們考慮食物時,不要片麵地從“吃”來考慮,而是要考慮五感的“感覺”以及使用五感的重要性。當然,不僅是對食品,在孩子們的所有活動中,這一點都非常重要。

使用五感的重要性

我們保育園曾經開展過“樹果活動”。就是大家一起撿樹果、種樹。在種樹之前,讓孩子們通過五感了解樹果,讓孩子們看、聞(基本沒什麼味,隻有一點森林草木香)、摸(光光的,尖的那頭有毛茸茸的感覺),讓孩子們搖一搖,聽聽聲音,最後是味覺,試著用樹果做飯。

樹果中最好是用椎樹果,但我們用苦櫧樹果試著給孩子們做了點心。

通過五感讓孩子們了解樹果(的感覺)之後,我們開始和孩子們一起種橡樹。通過五感了解樹果之後再種橡樹,與單純地種橡樹是不同的。這樣,孩子們撿樹果,找樹果,自由自在,十分活潑。可以讓孩子們自然地充分運用五感。現在,人們開始重視孩子們使用五感體驗的重要性,而在普通的保育中,除了吃飯以外,使用五感的活動很少。

尤其是使用味覺、嗅覺的體驗更少。在保育中培養五感,特別是體驗味覺和嗅覺非常困難。這樣,午餐則成為彌補味覺和嗅覺的寶貴體驗。保育人員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有意識、有計劃地讓孩子充分運用五感。

給孩子講當天午餐的內容時,不要單純地告訴他們,“這是胡蘿卜”,還要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顏色,聽一下咬的聲音,聞一聞味,摸一下看。通過這些讓孩子們感覺食材,在運用五感的過程中吃東西,才是真正的“品味”。

現在有一種傾向,即重視“吃”(=結果),而輕視運用五感的“品味”(=過程)。人們過於拘泥營養價值,卻輕視品味的過程,隻是往嘴裏塞。我們的食譜是不是過於考慮了營養價值,切得過細,誰都能送進嘴裏。如果隻考慮營養,不論多少種食材,都切得碎碎的,飯菜則成了排列整齊的營養片劑。聽說現在城市裏的許多年輕人三餐都用營養劑代替,隻重視營養價值,缺失了其他的感覺。

營養劑雖然有營養,但是既沒有味覺,也沒有觸覺。營養劑可能會補充營養,但是卻代替不了吃的體驗,我們應該從食育的角度重新思考。

什麼是感謝的心情

什麼是感謝的心情?對於這一點,以前有過許多爭議。有的家長反對在學校午餐前說“我開始吃了”。其理由是,“我們自己付了餐費,沒有必要對誰說感謝”。這個理由有些奇怪。基於在保育園中自己的體驗,我對此進行了思考。我認為,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說“我開始吃了!”更重要的是要有對食物的感謝的心情。

有一次,我去參加培訓會,有機會和保育園的職員一起住木屋別墅,一起吃飯。我對房東說:“你做的飯真的很好吃。”如果不是習慣,這樣的話還很不好意思說出口。

我在自己家裏,曾經有過這樣一次體驗。

有一天,餐桌上擺著玉米湯,有一點點糊味。我不由得問道,“是不是有點糊味?”兒子當時還是小學生,他對我說:“爸爸,你在好吃的時候什麼都不說,在不好吃的時候卻說不好吃,這可不好。好吃的時候你就應該說好吃。如果你在好吃的時候說了好吃,在不好吃的時候你才可以說不好吃……”我狼狽地說:“全部吃光了就是好吃呀!”這就是日本人做父親的貌似有尊嚴的回答。但是,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