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胎頭快要娩出的一刹那間,卻又萬萬不能用全力,而要張開嘴“哈氣”,這樣可使會陰肌肉充分擴張,然後再讓胎頭慢慢娩出。以免胎頭突然衝出而使會陰撕裂或損傷,給產後帶來痛苦。有的產婦因用力不當,沒有很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造成會陰嚴重裂傷,甚至使陰道直腸貫通,或使尿道口損傷,如果這樣,將會給產後護理帶來不便,也會給產婦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分娩時,頭位的胎兒娩出順序是先是頭頂,再額部,再顏麵部娩出。胎頭娩出後,頭轉向一側,使雙肩以前後方向娩出,隨後再娩出整個胎兒。
分娩本身,是母親和胎兒的默契配合,是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在分娩的整個過程中,不僅母親應做種種努力,胎兒也自始自終地做著一係列有規律的動作。胎兒的先露部位通過產道時,隨著骨盆各平麵的不同形態被動地進行一係列適應性的轉動,不同的胎位有不同的分娩轉動,但其基本動態相似。母親和胎兒在整個分娩過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影響,誰都不能“泄氣”,否則將造成意外。做為母親,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分的緊張和疲勞可以直接影響胎兒的轉動,胎兒“卡”在某一部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轉動,母親就是使再大的勁也無濟於事了。每一個即將做母親的產婦都應對分娩有堅定的信心,為寶寶的平安出世,獻出自己的愛心和力量。
胎盤娩出
從胎兒娩出到胎盤排出為止,約需要10~30分鍾,胎兒娩出後,產婦會一下感到輕鬆。隔5~10分鍾後,子宮又恢複收縮,將胎盤及羊膜排出,這時會有少量出血和伴有疼痛,出血量一般50~100毫升左右。至此,整個分娩過程宣告結束。
分娩結束後,醫護人員還要檢查產婦的產道損傷情況,必要時要進行縫合。還要檢查和觀察產婦的子宮收縮和陰道出血情況。產婦這個時候也感到精疲力盡,應該靜靜地臥床休息,如果需要進行會陰縫合姿勢,還應擺好姿勢,密切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千萬不可亂踢亂動,以免增加感染的機會和加重痛苦。
胎兒娩出後清脆的啼哭聲,會給產婦帶來莫大的興奮,當醫護人員消毒,處理好嬰兒臍帶後,約30分鍾內,應該將新生兒放在母親胸前進行皮膚接觸,並由醫護人員幫助新生兒開始吸吮乳頭,以達到增進母子感情和早開奶的目的。胎兒娩出後還應看看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了防止差錯,還要給剛出生的孩子按腳印,腳印按在嬰兒的病曆上,歸檔保存,可做為終身的印記和法律依據。新生兒在生後應實行母子同室。
分娩決定的要素
妊娠使未來年輕的爸爸、媽媽感到自豪,分娩使他們感到喜悅,但也夾雜著對分娩的憂慮。
分娩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三個因素:產力、產道和胎兒。如果這三個要素正常,相互之間能協調適應,胎兒便順利分娩,即正常分娩。當然,產婦在分娩中做好精神狀態方麵的自我調節,家屬的理解主動配合亦是確保平安分娩的重要環節。
平安分娩取決於產道、產力和胎兒這三大重要因素。
產道
產道是胎兒從母體降生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骨產道是指骨盆。產期臨近時,骨盆的恥骨結合處(位於女性生殖器大陰唇的上方)會鬆馳,並稍微張開,以利胎兒通過。產前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測量骨盆,骨盆過小,就會出現難產。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及骨盆軟組織構成的,產期臨近時,軟產道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就會變軟伸開。
骨盆測量的正常值——
骨盆外測量
髂前上棘間徑為左右兩髂骨前上棘間的距離,平均為23厘米。
髂脊間徑為左右兩髂骨背間的距離,平均為26厘米。
股骨粗隆間徑為左右兩側股骨大粗隆間的距離,平均為28~30厘米。
骶恥外徑為從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央的距離,平均為19厘米。(但不得<;18厘米)。
外斜徑線即從一側髂前上棘至另側髂後上棘間的距離,平均為21厘米。測量外斜徑線的目的,在於測知骨盆斜徑的大小及了解骨盆的形態有無歪斜。
坐骨結節間徑用骨盆測量器測量兩側坐骨結節間內緣的距離,平均為9厘米(但不得<;8厘米)。
骨盆出口後矢狀徑即由尾骨尖端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距離,其長度平均為8~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