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隻要定期進行產前檢查,與醫生密切配合,參加孕婦學校和孕期宣教門診、鑒定門診,充分了解分娩的生理過程,做好對各種可能突發事情的心裏準備,保持心態平和,即可避免精神緊張。
預防難產的措施
分娩主要由產力、產道及胎兒三方麵所限,這三方麵不論哪一方麵出了問題,都易導致難產的發生。產道是固定的先天因素,其他兩個因素都是可變的、可控製的,也是相對的。如骨盆不夠寬大的孕婦,孕期不要過食甜食等,以免胎兒過大造成分娩困難;妊娠中晚期發現胎位異常者,應及時堅持胸膝臥位等措施,使胎位轉至正常,以避免剖宮術分娩;骨盆入口稍小,而中骨盆和出口尚正常者,於臨產後可試產,一旦胎兒頭通過入口,其自然分娩問題不大,如若出現異常,需及時糾正分娩方式或采取其他處理。
產力是這三方麵中最複雜的一個。產力又受產婦的情緒、食量及體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對孕婦進行無痛分娩的宣教,讓她們掌握有關知識,從而能在宮縮痛時鎮定自若,不無端消耗體力,並及時補充能量,便能達到順產目的。由此可見,難產是可以預防並避免的。
手術助產的情況
手術助產就是在第二產程宮口開全後,對不能自然從陰道分娩,或有妊娠合並症需要縮短第二產程者,運用產科器械協助產婦把胎兒娩出。
常用陰道分娩的手術助產有兩種:一種是胎頭吸引器助產,它是利用負壓吸引原理,在子宮收縮,產婦使用腹壓的時候,再用吸引器的力量把胎兒吸出來。另一方法是用產鉗助產,把胎兒輕輕牽引娩出。哪些情況下需要手術助產呢?
子宮收縮無力
子宮收縮強度不夠,可能是由於沒有很好地注意休息和補充營養,宮口開全後發生了子宮收縮乏力,胎頭已達陰道口,產婦盡力屏氣仍不能使胎兒自然分娩出時,需要手術助產。
骨盆輕度狹小、胎兒偏大
第一產程進展良好,宮口開全後,胎頭下降緩慢雖經產婦努力,胎頭在陰道口已經看見,用力但就是不能自然娩出,此時助一臂之力,就可娩出。
產婦合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髒病、重度貧血
為了避免產婦用力以減輕第二產程給產婦帶來的體力負擔,防止因過度用力而發生抽搐、心力衰竭等。使用手術助產的方法,縮短第二產程,及早幫助胎兒娩出。
胎兒宮內缺氧
宮縮時,宮腔內壓力很高,胎膜在此時破裂,如果流出的羊水是黃綠色而粘稠,胎心快慢不均,提示胎兒在宮內缺氧,有窒息,需要立即挽救胎兒,使其盡快離開母體,此時需手術助產娩出胎兒。
臀位助產
臀位就是臀部或足部先露,這種倒生的分娩,往往需要做臀助產或牽引,使之順利娩出胎臀、胎背、肩、最後娩出胎兒頭部。
助產術一般方法
陰道助產術除產鉗助產術、胎頭吸引術外,還有陰道內手轉胎頭、臀位助產術、內倒轉術等。
陰道內手轉胎位術
多在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大3~4厘米後,因胎位不正使產程延緩或停滯時需要辨明胎位,以手握胎頭行手法糾正胎位,助手協助轉背部,然後以腹帶固定胎位。
臀位助產法
有兩種。一種是臀牽引術,當宮口開全胎兒尚未娩出時,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或臍帶脫垂的緊急情況,胎心變慢,需要立刻結束分娩時采用本法,將胎兒由子宮內牽引及娩出。另一種是臀助產術,當胎兒臀部已露出陰道口,以手法協助胎兒四肢、胎體和兒頭娩出。
內倒轉術
是指胎位不正(如橫位等)臨產後子宮頸口已開大,可在消毒情況下用手伸人子宮內將胎兒轉成臀位,按臀位分娩方式娩出。
陰道助產術應首先根據陰道分娩條件,無頭盆不稱時方可施行。
會陰側切術分娩
會陰側切術屬一種助產手術,往往是在宮頸口開全,胎兒即將娩出時所采取。
初產婦分娩時多用此法助產。凡胎兒不大、會陰彈性較好者,可采取保護會陰的方法。如果會陰較緊,不做會陰側切就將造成嚴重的會陰撕裂;組織脆弱不宜反複承受骨盆底組織撞擊者,均應考慮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會陰側切。一般多行會陰左側切開,第三產程結束後再逐層縫合,產後3~4天拆線。采取表皮下包埋法則不需拆線。
會陰側切傷口的保護
產婦分娩後,會陰側切傷口的縫合位置、縫線鬆緊傷口內部有無殘留物及空腔都會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期。另外,產婦能否科學的護理側切傷口的局部也是關鍵性問題。
產婦的體位對側切傷口的愈合有一定影響。左側切,取左側臥位時,則惡露血可順側切傷口緣流入傷口內,汙血積存,繼發感染,使傷口不能一期愈合(拆除縫線後傷口即已愈合的為一期愈合)。因此,左側切應采取右側臥位;右側切應采取左側臥位,使側切傷口永遠處於高位,可避免惡露流入而汙染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