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產的處理
正常情況下,妊娠期為40周,280天,如妊娠達到42周的則屬於過期產,如胎兒在這42周發育正常,分娩時往往會因胎兒過大而發生難產。如能順利娩出,一般沒什麼影響。若胎盤功能減退,則常有衰老現象,過期越長,衰老就愈劇烈,使得營養物質和氧氣通過受限,影響胎兒腦組織的發育,以及心、肝的發育。
患兒娩出以後,明顯體重輕,營養不足。過期時間愈長,患兒預後愈差,有的遺留神經係統損害。大多數過期產兒,出生初期雖然顯著營養不良,如果神經係統無損害,生後喂養得好,症狀可能很快改善,因此預防就顯得特別重要。
急產的一般情況
從規律性宮縮開始到分娩結束,總產程初產婦不超過三小時,經產婦不超過兩小時,稱之為急產。多數急產發生在經產婦,少數為初產婦。急產的發生,給母嬰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應謹慎處理急產。
對母體的影響
由於子宮收縮過強過頻,軟產道不能充分擴張,所以容易發生會陰、陰道及宮頸的裂傷,而導致嚴重的產後出血。由於宮縮過強,而容易導致胎盤剝離不全,或子宮的縮複力差而造成產後出血。由於消毒不及時發生產褥感染,由於發生急產時,體位的不妥,而引起臍帶脫垂、斷裂或子宮的翻出等。
對胎兒的影響
由於宮縮過強、過頻,胎盤的血循環受阻,供血不足,而發生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過強的宮縮,使胎頭未能適應產道而變形,過快的娩出而致顱內出血,如新生兒落地則易發外傷,更易感染破傷風等。
滯產的一般情況
總產程超過24小時者叫滯產。其發生的原因有:
(1)產婦對分娩過程缺乏了解,恐懼,精神緊張,大腦皮質過度疲勞,而影響正常宮縮。
(2)頭盆不稱,胎位異常,盆腔腫瘤阻塞等。
(3)雙胎,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使子宮肌壁過度伸展。經產婦子宮肌纖維變性,子官肌瘤,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或子宮畸形等,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
(4)產程中應用大劑量的鎮靜劑,抑製了正常的子宮收縮。
(5)孕晚期保胎,應用過多的孕激素,產時易宮縮乏力。
(6)長期慢性疾病,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影響了正常宮縮。
(7)產時膀胱過度膨脹,可反射性抑製宮縮。
滯產對母子的影響
分娩時的總產程初產婦超過24小時或經產婦超過16小時都稱為滯產。造成滯產的直接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但造成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有胎頭與骨盆不相稱、胎位異常、子宮發育畸形(雙角子宮)、子宮肌瘤、精神緊張、疲勞、進食不足、用藥不當等。
由於臨產時間過長,子宮收縮乏力,產婦疲勞,體力消耗,以致腸脹氣、排尿困難、脫水,甚至酸中毒,容易造成產後出血及感染。胎兒長時間承受子宮收縮的壓力,可造成胎兒缺氧、新生兒窒息,由此增加了手術分娩機會(剖宮產、產鉗、胎頭吸引術),從而使胎兒產傷、宮內感染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出生後容易發生並發症。
滯產的預防措施
預防滯產首要的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孕產婦了解懷孕、生孩子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了解產程的實際過程及自我感覺,以及如何對待的具體措施,從而使孕產婦對分娩有信心,打消顧慮,主動參與分娩。
臨產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嚴密觀察產程,關心產婦的情緒及吃、喝、拉、撒、睡等。產程中注意宮縮、胎位與骨盆關係的動態變化,及時發現並加以處理,如確有必要也可以轉換分娩方式。滯產是可以避免的。
難產的一般情況
分娩時間拖長,出血過多、母體和胎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叫做難產。
孕婦通過產前和臨產檢查,分娩之前就能夠知道是否難產,並能夠采取對策。因此,難產已相當少了,因難產而死的母嬰則更少了。但也有到分娩時候才知道是難產的,所以,要估計到一切可能性,預防危險發生。
有時候產婦認為的難產與站在醫生立場上看的難產,多少有些不同。其分歧是:產婦因分娩的時間拖長,感覺宮縮非常痛苦,就認為是難產;但醫生因為沒有發現母體和胎兒有任何異常,不管拖延多少時間,也不認為是難產。
造成難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骨盆狹窄和頭盆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