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臨產與分娩(6)(3 / 3)

局麻係由手術大夫在腹壁術野區域注射麻藥而達到止痛的目的。硬膜外麻醉則是由麻醉大夫在腰部穿刺,將麻藥注至硬脊膜外腔,使肚臍以下半身痛覺消失,肌肉鬆弛,以利手術進行。不過,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與設備。偶有可能發生麻醉平麵過高,造成呼吸肌麻痹而導致死亡等意外。

有麻醉劑過敏史的孕婦,一定要提前告知醫生,以便更換合適的麻醉劑。

施剖宮產術時,腹壁術野一般用碘酒、酒精消毒。對這兩種藥液有過敏史者也要提前聲明,更換其它消毒液。

剖宮產手術程序主要分五步:切開腹壁,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胎盤,縫合子宮切口,縫合腹壁切口。

麻醉後逐層切開腹壁皮膚、皮下脂肪、筋膜,分開腹直肌,打開腹膜,進入腹腔。

行子宮下段切口時,打開膀胱腹膜反折部,下推膀胱,暴露出子宮下段,然後在子宮下段上切開10厘米左右的切口;欲施宮體部剖宮產者,可直接切開體部。繼之,刺破羊膜囊,依次取出胎兒、胎盤。縫合子宮體或下段切口,以及膀胱腹膜切口。最後,分別逐層將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及皮膚切口縫合(共縫4層)。縫合後的腹壁傷口用酒精紗布及幹紗布覆蓋密封。皮膚縫合絲線在術後6~7日後拆除。

當胎兒離開母體時,孕婦有牽扯疼痛感。此時,產婦應大口哈氣,千萬不能使勁屏氣。否則,腸管可突露於腹壁切口,一方麵影響胎兒娩出,且易於匆忙中易傷及腸管。產婦更不可以大呼小叫,扭動身軀,或四肢亂動,或抓撓術野,以免打亂醫生的思路,影響手術程序,甚至汙染手術野,引起感染,影響傷口愈合,並且有可能將肢體靜脈內的針頭弄斷。

因此,剖宮產術中,產婦應密切配合醫生,共同順利完成手術。

足月臀位的剖宮產

並不是每位臀位孕婦都需要進行剖宮產。

近年來,由於圍生保健的實施,對胎兒的大小、頭盆關係、胎位都有確切的測量方法,臀位接生方法也有所改進,除胎兒體重在35千克以上、母體骨盆狹窄、胎位為足先露者應有計劃地做剖宮產外,對於胎位為混合臀位、單臀位,胎兒大小一般,骨盆正常的孕婦,可行陰道分娩。在接生過程中采取堵臀的方法,使陰道充分擴張,用恰當的手法娩頭,即可順利娩出胎兒。因此,臀位不一定非要做剖宮產。

患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孕婦的剖宮產

患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的孕婦,其體內的抗體同樣會破壞胎兒體內的血小板。這種胎兒分娩出來的最初幾天內,可因為外界各種誘因導致嚴重的出血性疾病,其中最為凶險的是顱內出血,可以直接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還可因為顱內出血留下各種各樣的後遺症。對於這類胎兒,誘發他(她)們嚴重顱內出血的主要外界因素來自於分娩過程,尤其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因胎兒頭部受到產道的擠壓,可誘發顱內出血。所以,對於患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癜病的孕婦,最好選用剖宮產,以避免產道對胎頭的壓迫造成損傷。

剖宮產後促進腹避傷口愈合

進行完剖宮產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剖宮產腹壁傷口能否如期愈合。

剖宮產後腹避傷口愈合,與術後調養是否得當,關係極為密切。

防止感染,糾正貧血是促進腹壁傷口愈合的重要措施。

進食高蛋白、糾正貧血是促進腹壁傷口愈合的重要措施。

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是保證傷口愈合的物質基礎。

腹壁傷口未愈合前不要喝魚湯,因其內含影響傷口愈合的成分。排氣後每日可進食3~4個雞蛋,並適當攝入瘦肉、新鮮蔬菜和水果。

應持續紮緊腹帶,最好準備兩個腹帶交替換洗。腹帶固定,除可壓迫止血、減輕疼痛外,還可避免腹壁傷口錯位,促進愈合。

術後勤翻身,促進腸蠕動,爭取盡早排氣,避免腹脹,有利於腹壁傷口愈合。

注意冷暖,即避免受涼而引起感冒、發燒,尤其是咳嗽,不利於傷口愈合。產婦也應忌捂蓋過多,整日汗水不斷,汗水可浸淹傷口,引起感染,影響愈合。這與日常手指割傷,沾水化膿的道理相同。

腹部傷口拆線後,一旦發現傷口未能愈合,千萬不要緊張。腹壁傷口在“皮裏肉外”,即使感染,也不致影響生命。隻需依醫囑,急力配合,認真去做,即可早日愈合,慷複。

剖宮產手術後再妊娠具有危險

婦女在實施剖宮產手術後再次妊娠時,由於第一次剖宮產後子宮切口處已形成疤痕,而疤痕組織缺乏彈性及擴張性,影響了子宮的堅固性,如宮內壓力超過了疤痕所能承受的力量,容易發生子宮破裂,造成胎兒死亡,危及母親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