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醫師在進行人工破膜時,須保持羊水緩慢流出,一定要注意不要讓臍帶被羊水帶出。
胎盤滯留及其危害
胎盤滯留是指胎兒娩出30分鍾後,胎盤仍沒有娩出的現象。它往往引起產婦大出血,所以一定要謹慎處理。
根據第三產程胎盤剝離、排出不暢,以及胎盤著床與子宮壁的關係,胎盤滯留可分為以下幾種:
胎盤剝離不全
多見於子宮收縮乏力,當胎盤尚未剝離時,接生者過早、過度地幹預,揉擠子宮,牽拉臍帶,致使部分胎盤與子宮蛻膜層分離,另一部分則尚未剝離。這樣,胎盤剝離麵的血竇開放,出血不止。
胎盤剝離後未排出
胎盤已全部從子宮壁剝離,但因宮縮或腹肌收縮無力、膀胱充盈等,使胎盤滯留於子宮腔內未排出,從而影響子宮收縮,使出血量增多。
胎盤嵌頓
由於某種原因使子宮呈痙攣性收縮,子宮內口縮緊,將胎盤嵌頓在子宮內,有時血也積存於子宮內,呈隱性出血,但產婦有失血的表現,如心慌、麵色發白、惡心等。
胎盤粘連
是指胎盤部分或全部與子宮壁粘連,不能自行剝離。全部粘連時不易出血;部分粘連時,已剝離的部分因血竇不閉而出血多。粘連的原因多為子宮內膜炎或子宮內膜損傷。後者多為屢次人工流產。
植入胎盤
是指因子宮蛻膜受損傷或發育不良,使胎盤植入子宮肌層所致。由於植入程度的深淺分胎盤與子宮肌層接觸、深入肌層中或穿透子宮漿膜層三種。完全植入可不出血,部分植入則可大出血。
胎盤殘留
是指大部分胎盤已娩出,有胎盤小葉或副葉胎盤殘留於子宮壁上,影響子宮正常收縮而出血。
遇有以上情況,應及時、分別用人工剝離胎盤、手取胎盤或用刮匙清理宮腔;如仍出血不止或為植入性胎盤,應考慮實行子宮切除術,避免產後大出血的發生。
一般正常情況下,在胎兒娩出後5~10分鍾,胎盤由子宮內排出,出血量200~300毫升。胎盤娩出後宮縮強而硬,胎盤剝離麵上的血竇被子宮肌的縮複所關閉,會有少量出血。
胎盤滯留時,由於剝離部分的子宮壁血竇不能關閉而造成出血。出血量等於或多於400毫升即稱為“產後出血”;出血量等於或多於1000毫升為“產後大出血”。急性失血會使產婦出現心慌、頭暈、麵色蒼白、大汗、惡心、嘔吐、血壓降低、脈搏弱等嚴重休克狀態。這不但近期對產婦的健康有所影響,如貧血、身體恢複慢,影響泌乳和授乳,而且遠期可有患席漢綜合征的可能(閉經、無力、脫發等)。
還要注意的是,由於胎盤滯留,陰道和宮腔內操作多,容易感染,應注意無菌操作,並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總之,有胎盤滯留的處理上,要本著仔細認真的原則,檢看胎盤是否完整,免去產後流血。
分娩中出現尿瀦留
尿瀦留現象並不常見,分娩中發生尿瀦的原因是什麼呢?
排尿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尿路要通暢,其次是有尿意。膀胱需有足夠的尿充盈到一定的程度,刺激膀胱的感覺神經,膀胱肌肉收縮才能將尿經尿道排出體外。
臨產過程中,子宮收縮將子宮頸口逐漸拉開,胎兒先露部下降,正壓在膀胱及尿道的後壁,而膀胱及尿道前方緊挨著恥骨,膀胱本身組織軟,被壓在兩個硬物之間,勢必產生程度不同的水腫及淤血。產程時間不長尚不成問題,如果遇到產程不順利、滯產、宮縮及膀胱肌肉均乏力,而且又有胎頭壓迫,膀胱及尿道發生水腫,影響尿路通暢,則排尿困難,造成尿瀦留。所以,產程中的尿瀦留意味著宮縮乏力,產程進展不順利致滯產,排尿不暢。常同時合並腸脹氣及其他宮縮乏力的表現。對此應當及時導尿,必要時留置導尿管,使膀胱得到充分休息,同時,還要查找一下使產程延長的原因,並針對原因采取防治措施。
分娩中出現腹脹
腹脹多數是由便秘或腸功能失調所致,俗稱腸脹氣。一般在臨產開始時要給產婦灌腸,腸內氣體可隨之排出;如果仍有腹脹,要考慮腸功能失調。臨產時腸功能失調多由於產婦精神緊張、疲勞、進食不足,產生子宮收縮乏力,才出現腸脹氣、膀胱脹滿等。腸脹氣是腸蠕動緩慢無力的表現。
產程中出現腹脹常伴有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進展不順利,應當查找宮縮乏力的原因加以處理。如因產婦進食不足,除鼓勵產婦進食外,可給予高滲葡萄糖或氨基酸靜脈點滴。當宮口開大在5厘米以下、胎先露在坐骨棘水平或以上時,可用10%溫肥皂水500毫升灌腸,以助腸內積氣排出,或采用針灸方法以助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