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不知道該怎麼辦,隻好麵紅耳赤地對孩子說:“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
推托:告訴孩子這種問題不要問!
欺騙:對孩子一本正經地說他們是山上撿來的或者是石頭裏蹦出來的。
其實,孩子提出這些問題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想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吧,不是經常有很多難以啟齒的問題在心裏徘徊嗎?我們不是也很想問問父母嗎?可是我們怕啊,怕父母罵自己無恥,不正經,於是我們隻能壓抑著好奇心,一直到稀裏糊塗地長大。
那麼,麵對孩子的性提問,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問題之後,覺得孩子還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釋,於是就用一些兒童話,或者是民間常用的俗語來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把“屁股”稱為“屁屁”,把“陰莖”稱為“小麻雀”等。用這些詞語對孩子做解釋,不能給孩子科學的性概念與性知識,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性還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因為他會從躲閃的話語中感受到成年人心中的忌諱。因此,父母要用科學名詞來解釋孩子的提問。
有一位父親用理解的態度對兒子做了科學的解釋。他的做法或許會對男孩的父母們有所啟示。
這位父親在兒子小健滿14歲時,突然發現本來天真爛漫的孩子好像變樣了:晚上上床時間越來越早,而早上遲遲不願起床。後來,在為兒子疊被子時發現了秘密:兒子的床單上有幾塊“小地圖”。他找孩子談話,兒子很緊張,這位父親告訴兒子,遺精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女孩大約在11歲12歲開始,男孩在13歲-14歲開始青春發育。這時體內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僅睾丸、附睾、輸精管、陰莖等性器官迅速生長發育,同時第二性征顯現,如體格粗壯、肌肉發達、喉結突出、嗓音變得低調而渾厚,胡須、陰毛開始出現等;女孩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輸卵管、子宮、陰道、陰道腺、陰蒂等性器官生長發育,同時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現:體態豐腴、某部位隆起、臀部渾圓、肩窄臀寬、嗓音尖細等。對於男孩,當睾丸及附屬生殖腺發育成熟後,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還會產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積蓄,都會刺激生殖器興奮而勃起,並產生一種欲望,喜歡用手去撫摸它。這種做法叫做“自慰”。自慰產生快樂的感覺,達到一定程度,陰莖就會射出黏性液體即精液。小健問,有時我並沒撥弄它,在睡夢裏,它自己就流出來了。父親說,這就叫遺精,它也是人成熟的表現。並告訴孩子,人們一般對性本身有偏見,認為自慰、遺精卑鄙下流,如果以平常心對待這些自然的生理現象,甩掉心理包袱,就不會有負麵作用了。小健聽了以後,開心地笑了。這位父親很細心,而且科學地解答了孩子關於“性”的疑問,是很值得學習的。如何正確地回答孩子的提問,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我的建議是:
1.及時回答當孩子提出性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坦率地回答,發現問題就解決,如果問題堆積在一起,就更難對付了。而且,還可能讓孩子漸漸對父母失去信任,再有問題也不會來找父母。
2.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更重要多數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愛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還總是喜歡把問題說得極其嚴重。實際上,父母的話反而給孩子一些刺激,讓他覺得很神秘,或者感到很有趣,他們會更想去試一試。建議在給孩子講解各類性提問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能做什麼”,如可以和異性握手、與異性一起遊玩等。當然有些原則是需要父母強調的,如戀愛不宜太早,對感情問題要有責任心。父母應該嚴肅地表這這些原則,讓孩子知道在性問題的處理上是有原則的,但切忌不要過於嘮叨。
四、重要的是人格教育
2004年9月23日《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上,登載了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朱琪教授對性教育的歸納,他認為當前世界上主要存在兩種性教育模式,一種重視性道德教育,另一種強調避孕和預防性病艾滋病。他認為單純“技術性”的性教育有負麵影響。
朱教授認為,前一種性教育是以人格(道德)為基礎的性健康教育,這是有導向的性教育,也稱婚前禁欲或性純潔教育。在傳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同時,著重性道德教育,以科學道理闡明婚前性行為的多重危害;婚前禁欲對身心健康和發展人際關係有著重要價值,更不會影響健康;相信青少年對性衝動有自我克製能力,明確教育和指導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這種性教育既重視人的生物性,又重視人的社會性,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朱教授也分析了第二種性教育,即以避孕和預防性病艾滋病知識為基礎的性教育,這是無導向的性教育,也稱綜合性性教育。在進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教育時,著重介紹避孕防病知識,雖然也提及要對性行為負責,但是對於是否發生婚前性行為采取中立態度,由青少年自行決定。這種性教育隻看到人的生物屬性,而忽略人的社會屬性。對婚前性行為危害的認識僅僅限於懷孕和性病、艾滋病,看不到婚前性行為產生的不良心理社會效應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一生幸福產生長遠和深刻的消極影響,至於其危害社會健康發展的嚴重性更是不在考慮之內。
朱教授認為,中國實際上仿效了第二種性教育,如在學生中開展使用“安全套”和“安全性行為”的同伴教育,在大學裏設置避孕套售貨機,其結果“不但默認了青少年可以自由發生婚前性行為,而且從心理和物質上給青少年以婚前性行為的官方支持,並導致了青少年性行為的迅速增加。我認為,這兩種性教育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婚前禁欲是一種理想狀態卻並非現實狀態,而單純技術性的性教育又會因小失大,因為人的社會性是高於生物性的,尤其對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來說。較為合理的性教育是把兩種模式結合起來。
《藏在書包裏的玫瑰》一書中介紹了一位名叫曆曆的女孩。她初一正式交男朋友,高一發生性行為。她一直很後悔,後悔不應該在16歲就發生了,也不應該這麼隨便就發生了。在她看來,16歲,應該擁有的是純潔的愛情。可以說,性行為對曆曆的愛情觀、婚姻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開始對愛情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人生觀也隨之破碎了,竟然會想如果為錢去做“雞”也無所謂。她內心一直在掙紮,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伴隨她的是灰暗的想法以及對自己的自暴自棄,在她心靈深處籠罩著一層黑幕;如果撇開孩子的無知與好奇,我們應該反問:造成這樣的結果,父母和老師是不是應該負一定的責任?教育的本質在於幫助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沒有性則沒有人,不懂性也無法成為人。因此,性教育是整個教育非但不可缺少而且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性教育是發展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它是需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緊密結合才能完成的教育。公平一點兒說,近年來中國的性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為什麼遭到少男少女們的否定呢?這是因為與當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相比,性教育還是太滯後了,難以滿足他們的強烈需求。與此相關的是,家庭與學校對少男少女們交往的限製與反對,更是激起了他們的不滿與怨恨。
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被譽為青春期心理學之父。早在1904年,他率先把青春期作為個人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加以研究,發表了兩卷本的《青春期》,提出有關人的發展的“複演說”。霍爾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整套地重複整個人類的發展過程,而青春期(12歲-25歲)則代表著一種新生,是產生更高級更完美的人類特征的時期,是“可望改善我們人類的唯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