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的發現是青春期的讚歌,同時也為青春期的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關於這一點,1985年,美國錫拉丘茲大學兒童和家庭教育教授索爾戈登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構思。在《我們的孩子需要從性教育中得到什麼》一文中,他指出:沒有價值標準的性教育是沒有價值的教育,必須促進性道德的教育。他認為,性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促進自我概念的形成,教育青少年不要去剝奪別人,也不要受他人剝奪;應該有自尊心,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對性行為負責。
為結婚和做父母做好準備,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加強對家庭生活的責任感。
理解愛情是人的性愛的基本組成部分,認識到“性”絕不是對愛情的檢驗,幫助學生確定自己是否“在戀愛”。
要準備為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在性的領域中,也要依據一種普遍的價值標準,即不要傷害或剝奪他人,用他人的犧牲來滿足個人的私欲是錯誤的。
幫助學生理解(男女)機會平等。
幫助學生養成寬容的態度。
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我們生活中的性,認識我們生來就有性欲,而且繼續不斷有性的需要;要了解性產生的廣泛內容,認識性不僅僅表現為異性間的交,也不僅是生育;應當集中講解情感、交往和價值觀在性中的體現;此外,在性教育中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婦女運動,決策機會平等、職業選擇機會平等和同工同酬等方麵的情況。
實際上,青春少年們需要的性教育正是這樣,是一些從生活中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識與情感。為了生命與健康不應該存在任何禁區,讓健康的性生活使每個人都能感受人生幸福,激發創造靈感,培養人格尊嚴。
我對父母們的建議如下:
1.父母不要談性色變
家庭性教育是要家庭成員之間共同來學習與性有關的科學知識,保持一種健康進步的觀念態度,並在家庭生活中培養一種理解、豁達、和諧的氣氛。
2.性教育要先從父母做起性
不僅指性生活,也不僅指性知識,它還包括性心理,包括親密與愛的表達、體驗。因此,夫妻應當經常地、有意地讓孩子看到夫妻間問寒問暖、擁抱接吻、談笑風生,這樣可以使孩子初步形成對美好生活、愛情、婚姻的向往心理,為其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父母在孩子麵前親近要得體
親密不等於過分親熱,夫妻可以讓孩子看到彼此之間親密的身體接觸,但不宜在孩子麵前無所顧忌地表露具體的過程。
4.關注孩子的性成熟
男孩的遺精、女孩的月經都是孩子青春期來臨的重要標誌,在此前後父母都要注意做好引導,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自豪,同時也感受到長大的莊嚴。
5.別輕易地給孩子扣上“早戀”的帽子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信中出現了“愛”的字眼,就驚慌失措。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盲目甚至錯誤地使用“愛”這個字眼,但這並不一定表明他們真的在戀愛。有時,他們會錯把異性之間的吸引看成“愛”。如果父母輕易就說孩子早戀,要麼會讓孩子有罪惡感,要麼會使孩子弄假成真。
6.幫助孩子正確地接納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對自己的相貌、體形進行評判,他們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心靈美的價值,大多容易按照時髦的標準去看待自己,因此容易產生偏差。如有的人雖然已經很瘦了,但仍然喊著要減肥;有的人僅僅因為耳朵旁邊的一個小針眼就會產生自卑感。這時父母要做好引導,使孩子注意力轉移到學習或其他感興趣的活動上,不要因為體形和相貌而產生自卑或自傲。
五、呼喚“陽光法性教育”
在我國,開展性教育盡管困難重重,但仍有不少教師突破重圍,以令人敬佩的責任感和科學精神,開始了大膽的探索。八一中學心理教師張麗麗就是其中一位。
張麗麗兼任《中國青年報》青春熱線的谘詢員,又接受一性健康教育的培訓,她的課受到學生熱烈歡迎,成為極具魅力的課堂。
據2002年10月1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張老師的課幾乎是在歡呼中開始的,學生們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害羞,而是十分踴躍。
最初的提問千奇百怪:“人妖是性變態嗎?”“太監是怎麼回事?”“同性戀是否遺傳?”“兩性人的原理是什麼?”這問題與張老師原來的設計差出十萬八千裏,但她還是盡其所能告此付出代價,但隻有經曆了這一切,他們才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2.讓男女青少年正常交往
在青少年長大即社會化的過程中,同伴交往乃至與異性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課。再好的父母和老師也不能代替夥伴的作用。所謂性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學會交往。
然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在城市獨生子女人格調查中發現,64.9%的中小學生父母“不願意孩子有較親密的異性朋友”,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45.3%的父母“為了學習,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怕孩子學壞,所以嚴格限製孩子交朋友”等等。毫無疑問,父母這些幹涉或限製的態度,是構成代溝衝突的重要因素。
請父母與老師們回憶一下,自己是怎麼學會與異性相處的?是僅靠父母的說教,還是靠自己的體驗?恐怕絕大多數人是實踐出真知。因此,當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渠道,怎麼讓孩子學會交往呢?許多條件很好卻難以戀愛結婚的中青年,究其原因,常常發現是青春期裏被嚴格限製與異性交往的緣故。充滿愛心的父母怎能讓悲劇重演?
當然,鼓勵不等於放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千古名言。我們隻是建議父母與教師,對於少男少女的交往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懷疑;要多一些引導,少一些限製。即使出現一些問題,也不要大驚小怪。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尊重與信任。
3.父母為孩子做出表率
一談到性教育,許多父母就在想該怎麼對孩子說,實際上,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為重要。做?可能有些父母會疑惑起來,做什麼呢?其實,在孩子心日中,父母的行為是最好的性教育楷模。天下父母哪個不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哪個不是與孩子關係最親密的人?孩童時代過家家,孩子們不都在模仿父母的角色嗎?這種對父母自覺不不自覺的模仿,或許會持續一生。
可是,父母們想到這一點了嗎?許多父母親熱時背著孩了,卻當著孩子的麵吵架甚至打架,這是多麼可怕的性楷模表現呀!如今,夫妻離婚的多了。有些離婚者麵對孩子痛說對方劣跡,猶如黃河長江,怨恨一瀉千裏。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播種了仇恨,這樣做會扭曲孩子的心靈,使孩子不能正確看待異性,將來會影響他們的愛情與婚姻。
有責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應當從點點滴滴做起,表現出夫妻之間的互敬互愛互諒互助。開放一些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麵擁抱接吻,更是良好的性教育行為。我在美國羅德島大學訪問的時候,一位女教授告訴我,她把自己生孩子的全過程請人拍錄下來,作為將來送給雙胞胎女兒的禮物。可以想象,這將是深刻而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教育。
總之,請父母們記住:你們每時每刻的行為,都在以最自然也是最有力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性,什麼是愛,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