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教育的基礎――習慣決定一生(2 / 3)

好習慣給加加林帶來好運氣。也可以說好習慣解放了加加林,他其實並沒有刻意考慮去脫鞋,是他的文明行為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好的習慣能夠給人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壞的習慣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失敗。

那麼,習慣到底是什麼呢?習慣就是習以為常的行為,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是經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係列的條件反射。

比方說,我在開會或者演講的時候,一到會場肯定會把手機調成振動,這是一種習慣。再比方說,很多人邊打手機邊做著手勢,“喂,到了嗎,快點兒來啊,從馬路那邊過來,大概往前走50米,拐個彎,就可以見到我……”其實,這時的手勢完全是多餘的,但這就是習慣。人的動作70%以上都是習慣動作。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形象: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二、給父母支招

1.習慣要有標準

北京市史家小學的一個男孩上課時很調皮,惹惱了任課老師,下課後全班同學都埋怨他,這個小男孩很沮喪,就去找班主任孫蒲遠老師。

孫老師是位全國特級老師,聽了小男孩的話,對他說:“犯了錯就認錯還是好孩子嘛。那你決定怎麼認錯呢?”小男孩說:“我去給老師賠禮道歉,再給老師鞠個躬。”孫老師說:“鞠躬很好,會讓對方知道你很有誠意。可是你會鞠躬嗎?試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點了一下頭。孫老師搖搖頭說:“這不是鞠躬,這隻是點頭嘛。”

說罷,孫老師站起來,給小男孩演示怎麼鞠躬:挺胸抬頭,雙手自然下垂,然後上身向下彎曲與地麵平行,再平身,這才是鞠躬。然後,孫老師讓男孩練習了幾次,才讓他去給任課老師認錯。

孫蒲遠老師不愧是全國特級老師,她教育學生不光有耐心,還細心地從培養好習慣人手。

2.獎勵好習慣

對於孩子的要求,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能籠統而泛泛,比如跟孩子說:“這個假期你要把你寫字握筆的姿勢練好,開學前我要檢查。”孩子會因為要求不具體而不知所措。因此父母要把大計劃分割成很多小計劃,並不斷地與孩子一起總結評估.今天做得好,可以獎勵一顆小星星;7天都得得到小星星,可以換l顆大星星;獲3顆大星星,就可以獲得更高獎勵。這樣,孩子會很具象地了解和進步,並期待著明天的獎勵。

3.重要的是第一次

在習慣培養當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都是從一開始的。

比方說,父母帶著孩子去商場買東西,要做好思想準備,孩子一下看好這個東西了,“媽媽,我要這個。”孩子不會管價格和實用性,父母說不行,這東西不好,孩子可能就會耍賴:“不,我偏要!”而且怎麼哄都不行,拽著你的褲腿死活不走,甚至躺在地上打滾。天哪,全場的人都看,父母會覺得丟死人了。但這就是較量,這就是關鍵時刻。有些父母受不了,說:“好了,起來,給你買。”父母給他買了,麻煩就來了。孩子取勝了,因為哭鬧成功了。今後他就會用這法寶來治父母了,凡是他想要的,他就鬧。

父母該怎麼辦呢?首先出家門的時候跟孩子約法三章,今天我們到商場去隻買什麼什麼東西,別的東西不能買,不能隨便提出要求。把規矩定好了,同不同意?同意就去,不同意就不去。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了商場,孩子早已把約定丟在腦後,看到好的就要,不給就打滾,怎麼辦?我的建議是不要理他,你可以在孩子耳邊說這個東西不值這個錢,現在不能買。悄悄地告訴他這番話,孩子如果不聽,你就走,堅決地走、不回頭地走。你走到商場的出口,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在那兒等著。你走的時候速度不要太快。孩子這個時候實際上是一邊鬧一邊看著你的反應,看你真走了,走遠了,覺得沒戲了,爬起來跟著就走,這時候你就勝利了。一定要把孩子的第一次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