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教育的基礎――習慣決定一生(1 / 3)

父母要用好方法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什麼是好方法呢?有一位母親跟我說,我的孩子真討厭,壞毛病太多了,不愛寫作業、貪吃零食、亂花錢、整天看電視,你說怎麼辦呢?我都說他八百遍了,就是改不了。我和她開玩笑:“你要是這樣說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說,一句話重複三遍就是對別人的折磨,你對你的孩子重複了八百遍,他怎麼受得了?”我建議這位母親,把你每天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錄一星期放給自己聽聽,看看是什麼樣的結果。孩子們對我抱怨說,媽媽真煩人,每天嘮叨不完,她連嘴都不用張,隻要嘴唇一動,我就知道她要說什麼,因為她天天都講一樣的話。我也發現,全國的父母不約而同都對孩子嘮叨一樣的話:別看電視了,趕快寫作業!你要是考不上好中學,怎麼考得上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以後怎麼找好工作?沒有好工作,你喝西北風去?……這樣的話說多了之後就變成一堆噪音,隻能給孩子帶來情緒混亂信心崩潰。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忠告――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一、好習慣帶來好運氣

2001年到2005年,我主持了一個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即“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研究發現:孩子在兒童時期最好的教育莫過於養成良好的習慣。所謂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習慣的孩子,所謂有問題的孩子一般都是壞習慣較多的孩子。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一個壞習慣使你喪失了良機,而一個好習慣則使你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

2003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外語聽力成績首次計入總分。教育主管部門明確規定:“考生必須在13:45前進入考場,利用考前的這段時間進行調試收音機和試聽等工作,13:45後禁止考生入內。”這個規定在考場紀律和準考證上都明確寫清,各大媒體也在考前一再提醒。

考試當天下午,上海市某大學考點,13:45以後一連來了4名遲到考生,而這時13:55都已經過了。當老師告訴他們不得入內時,這幾名同學當場傻眼,這才想起看準考證。他們紛紛表示沒有看見該規定,請求監考老師放行。其中一位不斷向老師苦苦哀求:“我為今年考研已經準備了3年,我很有信心考上,老師給我一次機會吧。”一位考生邊哭邊說考官不近人情。

這幾名男生遲到的理由,有的因為睡覺睡過了頭,有的因為吃飯吃晚了,最主要的是他們都忽視了“13:45前入場”這一規定。據說,全國很多考點都有類似情況發生。這件事,說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凡事要養成“確認”的習慣,例如.平時寫完作業認真檢查,考試的時候仔細審題,與別人有約的事情提前落實等等。而“確認”隻是眾多習慣中的一個。人一生中,要不斷培養各種良好習慣,小到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大到接人待物、禮儀禮貌、工作學習等方麵的習慣。習慣就是養成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凡有良好習慣的人,一般都會有較高的素質和修養。說到習慣的培養,有人擔心會不會束縛孩子的天性。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劉翔平說得好:養成好習慣是人的解放,因為解放了人的大腦,把人從許多低級行為中解放出來。加加林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20世紀60年代,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當時幾十個宇航員在培訓,加加林之所以能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

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參觀前,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隻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羅廖夫說:“我隻有把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才會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於他良好的習慣。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