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米納認為,我們所有人在兒童時代,都得要具有特別的才幹,才可以應付父母對我們的各種要求。而父母各種要求來自何處?來自其內心強烈的成就焦慮。因為在父母看來,如果不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優秀的人,就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將來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很好地升遷。有一對夫婦是高級知識分子。兩人都來自農村,靠自己的奮鬥留在了城市。他們希望兒子能像自己一樣也有所成就,可兒子“不爭氣”,學習成績總不盡如人意。夫妻倆憂心忡忡,於是決定動用全部智力和財力,夫妻齊上陣。從此家變成了課堂,無論是晚間還是周末,兩人都輪流值班。無奈軟硬兼施,兒子不僅學習原地踏步,還落下精神上的焦慮。焦慮的情緒有極強傳染力。如果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焦躁、無力、無助、無望,其行為模式會迅速傳達給孩子,使孩子也變得無力、無助、無望,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所以,父母不宜追求十全十美,也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另外,對孩子“過分栽培”本身就是一種焦慮行為,即使父母什麼也不講,孩子依然能夠從中體會到急於求成的情緒。所以,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為孩子創造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3.采取“無為的”姿態
很多父母擔心,“無為”是不是對孩子的發展完全撒手不管?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太消極?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無為”是不強為,不妄為,並不等於放棄對孩子的責任。“無為”不是消極的理念,本質上是一種積極的作為。它是一種“科學發展觀”,給孩子以自由而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樣是培養孩子特長這一點上,我們比較一下“有為”和“無為”的父母的做法。
“有為的”媽媽說:“我看哪,小女孩跳舞很好,長大成為楊麗萍那樣的舞蹈家多好,看人家那孔雀舞跳得多美啊!就算孩子不能成為大舞蹈家,跳舞也能讓孩子身段優雅,舉止端莊。
“好,我這就去給女兒報個舞蹈班!”
媽媽一拍腦門就做出了決定,完全不考慮孩子的天分,更不理會孩子的喜好。遇上孩子不滿,媽媽就會說:“你懂什麼呀,媽媽準沒錯!”
“無為的”父母怎麼做呢?他們希望孩子所有的體驗都是為了快樂和發現。他們也讓孩子吹拉彈唱、琴棋書畫,但決不給任務、下指標,隻是創造體驗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去觀察,去發現,看孩子哪方麵強,哪方麵弱,強的方麵或許就是優勢智能,可以把它培養成為孩子的特長;弱的方麵,可以用強勢去帶動。
另外,“無為的”的父母凡事不替孩子做主,而是共同商量,共同決定,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充分激發孩子潛在的能力。
4.有錢、有權的父母更要“無為”
2006年7月,我應陝西省委的邀請,給500多名廳局級領導幹部講課。麵對他們,我建議越是領導幹部或者有作為的企業老板,在教育子女方麵,越要克製自己的“有為”。有些父母,一個電話,一些讚助,就能讓孩子想上什麼好學校都一路綠燈,不管在校表現如何,都能輕而易舉可獲得市三好生、優秀幹部這些榮譽。父母以為這樣做能給孩子更好的機會,更多的成就感。其實,恰恰相反,孩子由此得到的一切是不勞而獲的,成就是別人創造的,對自身的成長、發展毫無推動。反而讓他們感覺“得來全不費功夫”,喪失經受風雨的能力。
我認識一個領導,他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所在的學校嚴格保密,並且讓孩子隨母親的姓氏,學校的老師也不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他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權力和他沒有任何關係,要想取得成功,全靠自己的奮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樣會受到委屈、打擊,一樣要和人競爭,這樣才能成長為真正獨立、成熟的人。
這位父親的做法看似“無為”,然而正是因為他的“無為”,才給孩子搭建了一個舞台,給孩子一個充分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艱難卻自然的環境中生長。早在1991年,冰心先生就對我說:“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地生長。”這是兒童教育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