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育的根本――孩子更需要尊重(1 / 3)

一、純潔敏感,人小鬼大

鍾女士5年前與前夫離婚,獨自一人帶著16歲的女兒阿芳生活。為了讓孩子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鍾女士起早貪黑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意。工作的忙碌使她平常難得抽出精力來照看日漸長大的女兒。不久前,鍾女士發現阿芳經常很晚回家,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憑直覺,鍾女士猜想女兒在談戀愛。但是,每次她試探著和女兒溝通,讓她以學習為重,都被阿芳轉移話題。

於是,鍾女士決定將女兒的行動調查清楚,然後再作處理。怎麼調查呢?鍾女士想到了私人偵探。鍾女士先交2000元押金,委托私人偵探收集阿芳課餘時間活動的證據,如果發現女兒戀愛了,必須要拿到男方的基本資料。

不料,受托的私人偵探在跟蹤偷拍阿芳的行蹤時被阿芳發現。阿芳非常生氣,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要求私人偵探退還拍攝的全部照片,並書麵保證不將自己的行為告訴他人,並支付至少5000元的精神損失費,否則就將對方告上法庭。同時,阿芳打電話給她的媽媽,說母親雇人跟蹤她的行為傷透了她的心.她再也不回家見母親了。

現實生活中,雇偵探跟蹤孩子的父母並不多,但是因為不放心,千方百計打探孩子秘密的父母卻為數不少。在這些父母看來,孩子是自己養育的,當然要由自己支配,何況孩子年齡尚小,不諳世事,管他是對他負責。這些想法聽上去不無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現實,就是:時代變了,教育的內涵和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從關懷孩子的飲食起居著眼,注重德智體的發展,而現代教育模式是以精神關懷為前提。孩子同大人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人們常驚歎現在的孩子“人小鬼大”,一個比一個“心眼多”,這就是現在孩子的精神特質,心理的成熟與需求遠不是父輩、祖父輩當年可比擬的。所以對孩子精神世界的關注,對孩子個性人格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隨意將大人的意誌強加於他們。孩子更需要外界的尊重和肯定,特別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前麵那位鍾女士的作法是好意,是出於一位單親媽媽的擔憂和責任,但是僅僅有好的動機是遠遠不夠的,父母要盡快補上教育新理念這一課。

有一位愛花的父親,看到幼小的女兒用剪刀把自家花園中開得最美的一朵花剪了下來,非常生氣,對女兒咆哮起來。女兒望著大發雷霆的父親嚇壞了。從那以後,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後來這位父親才知道,其實女兒剪下那朵花是想送給上晚班的媽媽。父親非常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問明原因就斥責孩子,但是更讓這位父親懊惱的是,以後無論父親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再讓孩子恢複過去活潑、開朗的性格。

同樣的問題,我們看看蘇赫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教育家是怎麼做的。

蘇赫姆林斯基在當校長的時候,學校的花園裏開出了一朵極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學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觀賞。

一天早晨,蘇赫姆林斯基在花園裏散步時,看見一個4歲的小女孩已經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裏快活地往外走。

蘇赫姆林斯基叫住小女孩,蹲下身子,親切地問道:“孩子,你摘這朵花送給誰呀?能告訴我嗎?”小女孩有些羞怯地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著她說話。我告訴她,校園裏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現在摘下它送給奶奶看看,看過了我就把它送回來。”聽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著小女孩純樸的小臉,蘇赫姆林斯基很感動。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又回到了花園裏,摘下兩朵大的玫瑰花對她說:“一朵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有充滿愛的心靈;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在這兩個故事中,同樣是孩子和玫瑰花,同樣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但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麵對大發雷霆的父親,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而另一個卻愈加天真爛漫愛心升華。不同的教育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兩種結果,他們深層的差異在於,一個看到孩子摘花,另一個卻透過孩子摘花看到了清純潔淨的愛心。這就是教育者兩種不同的視野和境界。我們的父母嚐試著再開闊一下視野,提升一下境界,麵前的教育之路會一下敞亮起來。二、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幾種表現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父母不尊重孩子主要有這樣一些表現:

1.打罵孩子

對孩子不信任,不聽孩子解釋,動輒打罵。

2.軟暴力

說讓孩子傷心的話,簡單武斷地否定孩子的想法,或不理不睬,這些做法是導致精神傷害的軟暴力。

3.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技能

不考慮孩子意願,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強迫孩子違心去做。

4.對孩子的朋友缺乏起碼的尊重

不允許孩子和同學玩,不允許孩子交朋友,偷聽孩子的電話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些父母更是如臨大敵,生怕孩子喜歡或交上異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