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第一
大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學會做人是教育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
要培養孩子有愛心,首先要培養孩子有孝心,孝敬長輩。但據我觀察,今天的父母對孩子很有愛心,孩子對父母的孝心卻很不夠。這完全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北京有個媽媽很會教育孩子。他們一家三口都喜歡吃橘子,十多年前,北京的橘子還很貴,這個媽媽買橘子與眾不同,她不是按斤買,總是按3的倍數買。晚飯後全家人吃橘子,媽媽就讓兒子拿3個橘子,一人分一個。
就剩下最後3個橘子了,兒子拿著橘子沒送過來,而是用眼睛看著爸爸、媽媽,意思是就剩3個了,你們倆還吃啊?媽媽給爸爸使眼色,吃!
後來媽媽說,她吃這個橘子的時候,一點兒味道都沒有。但是她覺得自己做得對,她要讓孩子從小。中有別人。
孩子在家裏千萬不能吃獨食!一旦養成習慣,就培養出一個“白眼狼”。當孩子變得自私、嬌縱的時候,父母就覺得受不了,“這孩子怎麼會這樣?”可孩子的缺點常常是父母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培養出來的。後來這個分橘子的孩子長大了,考上了北京大學。親戚朋友很高興,給了他500塊的祝賀錢。讓他媽媽沒想到的是,春節回家,兒子把這些錢裝了個紅包,給奶奶當了壓歲錢。
這個孩子有如此孝心愛心,與父母培養的習慣分不開。在他家裏,隻要做好吃的,媽媽都讓兒子先給姥姥、姥爺送一份。每月給爺爺、奶奶彙款,媽媽都是讓兒子去郵局寄。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一個人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自然。
我女兒也是個很有愛心的孩子,平常生活的點滴中,不難發現她對父母、對師長的真情,哪怕這真情還隻是一顆顆小小的種子。為此女兒還寫了篇作文:
今年春節我得到了45元的壓歲錢。我想這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今天阿yi帶我去北太平莊買東西,我帶上了15元錢。走在大街上我覺得自己很神氣,就像百萬富翁似的。一邊走一邊想買點兒什麼好呢?對了,我們家缺一麵鏡子,再買一條毛巾,爸爸的毛巾都舊了。到了商店,我先給家裏買了一麵鏡子,然後又給爸爸買了一條漂亮的毛巾。回到家,爸爸、媽媽看到我買的東西,都非常高興,表揚我是家裏的小主人。(當時女兒9歲)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趙翔告訴我:“徐老師今天沒吃早飯。”我聽了一驚,老師怎麼能餓著肚子給我們上課呢?於是,我想給徐老師買份早點。一摸衣兜,裏麵有一塊錢,正好可以買一個煎餅。
下課鈴響了,我拉著好朋友王瑩跑出了學校,來到旁邊的農貿市場的煎餅攤前,卻有個瘦高個叔叔在我們前麵買煎餅。我倆可著急了,因為還要趕回去上課。這時,趙翔也來了,我們三人看著表上的秒針“嗒嗒嗒”地走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瘦高個叔叔終於買完走了。我遞上錢,嘴裏說:“阿姨,您快點兒,快點兒……”
煎餅做好了,趙翔拿起就往學校跑,我們在後麵飛快地跟著。就在我們跑進教室的那一刻,上課的鈴聲也響了起來。當我們把煎餅遞給徐老師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徐老師捧著煎餅,激動地說:“這個煎餅不一般,它融進了咱們四(3)班同學對老師的一片真情。”聽了這些話,我們的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當時女兒10歲)
持之以恒的培養使愛的種子在孩子心裏紮下了根,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東北山區有一對農民夫婦,養了5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老二回憶說,當時家裏困難,他們幾個隻能帶點兒玉米麵幹糧去上學。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發現自己忘記帶東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後看到媽媽正在舔他剛才喝過粥的碗!這時候他突然意識到他帶的幹糧是家裏僅有的吃的,就把幹糧拿出來讓媽媽吃,他說:“我不去上學了,我要在家幫你幹活、掙錢。”但媽媽卻說:“孩子,咱們家砸鍋賣鐵都要供你們上學!”後來,老二研究生畢業,當了工程師,並且把父母接到長春去安度晚年。這是他們教育的成功。
所以說,教育孩子絕不僅僅是智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有愛心的人?給您提些建議:
1.把教孩子做人放在首要位置。不要因為關心孩子的學習忽視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
2.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都要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對長輩、他人有愛心,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日後必定會有好的效果。
3.教育孩子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細節。對孩子好的行為要及時表揚,並鼓勵他堅持下去,促進孩子養成關愛他人的良好習慣。
心理健康的人反過來會這樣想:我長得矮,短小精悍,矮人出偉人呢;我是女孩,我很驕傲,女孩和男孩是平等的!
拿破侖個子很矮,一米六上下,卻敢打敢勝,捷報頻傳。拿破侖給一個將軍下戰鬥命令,這個將軍身高一米八,十分魁梧。拿破侖在他麵前一站像個孩子似的。他不聽從拿破侖的命令,說三道四。拿破侖說:“將軍,如果你不執行我的命令,我馬上就讓你和我一樣高。”那壓倒一切的氣勢誰敢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