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肓的核心――學會做人(3 / 3)

現在,城市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愛、嬌慣很容易給孩子營造一種依賴、嬌寵的成長環境,不利於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有個父親告訴我,他兒子五年級了,從來不在學校上廁所,一直憋著。為什麼?因為沒有人給他擦屁股,平時都是父母給他擦。自己的事情越不做就越無能,越無能就越受欺負,越受欺負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無能,如此惡性循環對孩子的成長當然不利。大凡孩子群中比較有威信的、大家喜歡跟他玩的,一定是敢作敢為,能自作主張的孩子。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剪斷臍帶,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了,需要精神的獨立,需要自我管理上的獨立。但是很多孩子不能獨立,凡事都依賴大人,結果二三十歲了還拖著長長的臍帶走路。

我的女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所有的誌願都是她自己填寫,我們隻有建議權,幫她做出分析。所以女兒獨立性很強,從不依賴別人。她知道她自己的事情,第一個操心的應該是她自己。家裏的事情我們也盡可能跟孩子商量,讓她像主人一樣生活。

女兒寫過這樣一篇日記:

今天又要到中關村一小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培訓班了。從我家住的西直門到中關村,需要換乘兩次公共汽車。前兩次都是媽媽接送我,而從今天開始,媽媽為了鍛煉我,讓我獨自乘車去。

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車站。幸好乘車的人不多,我順利地上了車。到了魏公村站換乘320路公共汽車時,我看車站候車的人也不多,心裏頓時輕鬆了許多。

過了一會兒,車來了。我站在最前麵,可是沒想到下車的人卻很少,隻騰出了四五個人的位置。我心想,人這麼多,還是等下一輛車吧。我剛想轉身,後麵的人已經往前擠了,我不由自主地上了車。哎喲,我好像是米袋裏的一粒米,被擠在小小的空間裏.那滋味可想而知。不一會兒,我就感覺背上出汗了,汗珠順著後背往下流。

“下一站中關村到了,沒票的乘客請買票。”廣播裏傳來了售票員阿姨的聲音。我該下車了。我鼓起勇氣,對站在我前麵的一位叔叔問道:“您下車嗎?”叔叔搖搖頭,我和他換了個位置,再依次換下去,終於到了車門口。我看見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女孩和她的媽媽也準備下車,心裏頓時充滿了自豪感。我仿佛看見爸爸、媽媽高興地說:“孫冉長大了!”

曲於我們平時都很忙,無形中給女兒創造了鍛煉獨立性的機會。從她小時候上幼兒園,到她去外地生活,以及去日本民宿的經曆,都讓她一點點長大,一步步獨立。

即使這樣,女兒仍發現日本同齡人的獨立性遠遠超過自己,她特意進行了調查比較,得出這樣的結論:

18歲以後,日本學生大部分很獨立,零花錢全靠打工掙;18歲以後,中國學生大多難以獨立,零花錢也靠父母。

日本孩子最突出的優點之一是獨立性遠遠勝過中國孩子。我認識很多日本的大學生,他們18歲以後的生活費和學費之外的開支全部自理。我的朋友扶美子18歲來中國民宿時,20萬日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的經費全是靠自己打工掙來的。這在我看來簡直無法想象,但也就是在這樣的磨煉中他們越來越獨立,旱旱就適應了社會。

我在扶麥子家民宿時,有一次大弟弟雄一生病了,他媽媽竟讓他自己去看病。我覺得這樣不太安全,他媽媽卻說他自己的事當然要自己去解決。我很驚訝,但也明白這看似不盡人情的決定對孩子有更深一層的關愛。

在日本參加夏令營時,我經常能看到許多七八歲甚至更小的孩子背著比自己還高的背包,跟著隊伍時跑時走,沒有人幫他們背包,全靠自己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生活三四天。我深知多數中國父母不會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看看我們,就連來日本前從北京到天津這麼短的距離,行進的父母的車就已經能排成一條老長的車隊了。到了東京的飯店,甚至有一位女同學的父母一晚上打了3次國際長途,早上還打來電話叫早!但是,我們這些獨生子女初次在異國生活了一個月,大家都感覺很好.挺煩父母嘮嘮叨叨一萬個不放心,淨讓我們丟人現眼。或許,是我們的父母太擔心了,他們從前吃過太多苦,又隻有一個孩子,恐怕很難狠下心讓我們受磨煉。日本的孩子大多不是獨生子女,且日本固有的危機意識使他們早早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中國的父母有遠見。

當然,中國的大環境是父母少有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意識,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他們具有自立能力呢?我的建議是:

1.別太無微不至

該放手時則放手,必要的時候要給孩子獨立辦事的機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培養出來的人隻能是懶人、庸人、無能的人。

2.自己的事情自己定

孩子有決定自己事情的權利,父母要喚醒孩子的獨立意識,不要事事包辦。

3.敢對孩子說“不”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接受。父母對孩子說“不”,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路標,時刻提醒孩子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