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教育的前提――蹲下來看孩子(3 / 3)

當然,這並不是說就可以放任孩子們傳播這些汙言穢語,我們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自願放棄那些另類語言,養成喜歡使用純潔語言的良好習慣。我建議父母用比較的方法讓孩子明辨美與醜,用替代的方法讓孩子樂於擇善而從。可以讓他們說一說,希望收到什麼樣的贈言,最珍惜什麼樣的贈言,調動他們活躍而豐富的想象力,再組織些有趣而生動的討論,讓孩子在比較和選擇中逐漸遠離不良語言而親近美好語言。在現實中,有些父母隻要孩子一張嘴,就立即訓斥:“閉嘴!你一張嘴我就知道你要說什麼。”不管父母出於什麼樣的想法,這樣做客觀上都有意無意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抑製了他們表達個人見解的欲望,也因此使得很多孩子不敢說話,不會說話,想問不敢問,想提意見不敢表達。隻能跟在老師、父母後邊說大人話,導致一種“失語”現象。說話看上去是一種表象,實際反映了人的思維邏輯、想象等綜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常常會影響到他的獨立思考、創造能力。所以,鼓勵孩子說話,培養說話能力,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學考察工作,臨時決定聽聽四年級的課。

四年級這個班正在上語文課。一位年輕的女老師在講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

一個獵人帶著獵狗走在森林中,發現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從樹上掉了下來。,獵狗想吃掉小麻雀,卻突然飛來一隻老麻雀,一邊發出淒厲的叫聲,一邊用身子掩護著小麻雀,並最終嚇退了獵狗……

讀完課文,女教師微笑著問同學:

“你們想想看,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精神呢?”

“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一些同學脫口答道。這是課文的標準答案,書上寫得明明白白。

可是,另一個男生卻突然反問:

“你們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發出一片笑聲。的確,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呢?提問的男生接著說:

“課文中沒有任何說明這是一隻母麻雀,怎麼就歸到母愛了呢?為什麼不可能是父愛呢?”

這時,大家不笑了,將目光集中在老師身上。這位年輕的女老師興奮地點點頭,說:

“這位同學獨立思考,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我們應當把答案改為: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

全班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這位小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讓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種場合講這個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要忽略孩子們的創新精神。給孩子們自由的天空!讓他們能飛得更高,更遠!對孩子們聽上去並不規範的話,不要訓斥、打擊,動轍說成“胡說八道”,而應耐心地加以引導。發現兒童就是發現兒童成長的規律,解放兒童就是打破對他們的束縛。

三、給父母支招

1允許孩子“胡說八道”

有些孩子失語嚴重,是因為他們不敢在父母麵前“胡說”,否則必定是一番訓斥。成年人應該與孩子平等相處,寬容孩子的“無知”和“狂妄”。

2對孩子的提問不可敷衍

許多父母麵對愛提問題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不耐煩,常說的話是:“去,去,一邊玩去!”這樣的做法會使孩子不願意再提問題,嚴重的會拒絕和父母說話。其實,不論孩子提出多麼幼稚或怪異的問題,父母都應該盡可能給一個答複。如果自己實在不知如何回答,也不要敷衍孩子,可以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尋找答案,或者用其他方式認真解答。總之,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提問。

3記錄孩子的獨特想法

細心的父母不妨把孩子的奇思妙想記錄下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同時,對孩子獨特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可以對孩子說:“你的想法很好,很有新意。”這樣的嘉獎一定會令孩子大為興奮,更加興致高漲,勁頭十足,還愁沒有層出不窮的好創意嗎?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成人無法企及的,並且常會帶來意外驚喜。父母們不必杞人憂天,放心地站在一旁欣賞、指導就行了。誰也無法預料,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時候敢做敢為的人將來一定比唯唯諾諾的人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