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教育的理念――子教三娘(2 / 3)

二、向孩子看齊

早在1997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學習”課題組,就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對成人世界的影響進行了大型調查研究。研究發現,當代孩子具有10個方麵的優秀品質,如樂於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主體性強、平等意識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強、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較強的公民意識、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環保意識、相信事實、做事認真、積極的休閑態度、興趣愛好廣泛等等。這些優秀品質已經在影響成年人。

許多父母從切身經曆中得到了啟發。

作家畢淑敏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兒子的一段趣事,她寫道:

兒子在家裏翻我的雜誌,突然說:“我準備到日本旅遊一次。”因為他經常異想天開,我置之不理。

他說:“咦,你為什麼不表態?難道不覺得我很勇敢嗎?”

我說:“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並不單是勇敢就夠用。比如這件事吧,還得有錢。”

他很鄭重地說:“這上麵寫著,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的創意征文比賽,金牌獲得者可以免費到日本觀光旅遊。”說著,把一本海外刊物遞給我。

我看也不看地說:“關於宗教,你懂得多少?關於建築,你懂得多少?金牌銀牌曆來都隻有一塊,多麼激烈的競爭。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

他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點上藏香,給人一種濃鬱的宗教氣氛;這個博物館裏還可以賣齋飯,讓參觀的人色香味立體地感受宗教;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播放佛教音樂,您從少林寺帶回來的藥師菩薩曲,聽的時候就可以讓人感到很寧靜,比如……”

兒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講著自己的創意,但我和多數父親一樣,對兒子的創意不感興趣,而且也和多數成年人一樣對這些創意沒有信心,我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對於兒子的瘋狂舉動,我歎了一口氣說:

“好,隨你瞎想好了,不過我要提醒你一句,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我以為最好的創意莫過於一個好成績。”

很長時間過去了,當大家幾乎淡忘了這件事的時候,我兒子收到了一封請柬,邀請他去參加海外的發獎儀式。原來,他竟然獲得了創意銀牌獎!這件事使我感觸很深。從兒子身上,我看到了後生可畏,我看到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這方麵,成年人和孩子比起來,少了一些衝動和聞勁,也少了一些遠見1

1999年夏天,我女兒作為10萬名北京中學生的一員,參加50周年國慶大典活動,承擔了天安門廣場背景組字的訓練任務。艱苦是不必說了。

一天傍晚,女兒打來電話,說太累了,她要與同學們在飯莊吃飯,然後打車回家。我問:“有錢嗎?”女兒明白我的意思.“喊”了一聲,說:“你忘了,我們是AA製!”的確,女兒與同伴凡有公共開支,一律各自分擔,人人習慣於這個規則。

說心裏話,我做不到AA製,即便手頭緊張,也拉不下麵子。像我這種心態的人,恐怕在成年人中占絕大多數。細想一下,孩子的選擇是否更符合市場經濟時代的交往規則呢?而成年人為何難以做到這一點呢?

上高三時,女兒準備出版《成長悟語》一書。她對書中的一個插圖不滿意,要求美編改畫。美編修改後,我認為可以了,但女兒仍不滿意。我有些不高興,說:“這些技術問題不必過於苛求,否則你找人畫。”誰知,女兒還真請同班同學趕畫了兩幅。我說:“都高三了,準備高考多緊張,你怎麼好意思麻煩別人?”女兒說:“我們是好朋友,她願意幫忙。再說,我答應付100元稿費。”

女兒的審美眼光、效率,還有經濟頭腦,確實讓我歎服。

回想一下,我與女兒的行為差異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甚至於因為這樣的差異,形成了兩種十分不同的行為係統。我相信,像我們父女之間這樣的情況是很普遍的,家長應該認真關注。

一位母親在參加“向孩子學習”有獎征文時,曾在《中國婦女報》上撰文,她寫道:

因一位親戚的一次短暫的經商生涯,我們家擁有了一大把塑料衣撐,用不了,隨隨便便堆在衣櫃下麵,花花綠綠鮮豔的一堆,常使6歲的女兒看得眼睛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