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
從“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當今的子女教育就發生了這樣顛覆性的變化。
以我女兒為例:
有一次,女兒跟我要錢:“老爸,能不能再給點兒錢。”我說不能,你每個月的零花錢是固定的,不能隨便給你加錢。沒有錢,女兒怎麼辦?她把自己用過的東西比如舊手表、隨身聽等,用數碼相機拍出照片發到網上,在網上拍賣。
我一看就樂了,說這些破東西誰要啊?網上誰也不認識誰,誰敢給你寄錢?但女兒很自信,還在網上做廣告,後來竟然收到了三張彙款單,賣了690塊錢。
這件事讓我對女兒刮目相看的同時,浮想聯翩,當今時代果然是老人要請教年輕人了嗎?
幾年前《人民日報》在要聞版的頭條位置,刊登了一篇題為《讚“回家問問孫子”》的文章。作者是該報原總編輯範敬宜先生。
範先生寫道:
近來常和老同誌們一起開會,討論問題時往往會涉及某些當今的新領域、新學科、新知識。什麼知識經濟啦,知識產權啦,信息高速公路啦,計算機的使用和管理啦等等。有時遇到難題,一些同誌便很自然地說:“等我回家問問兒子”,或者“等我回家問問孫子”。
開始聽到這類話,覺得很不習慣:當了一輩子知識分子,甚至是有點兒名氣的知識分子,到頭來怎麼還要“回家問問孫子”?後來仔細想想,忽有感悟――這不是長幼失序,而是反映了我們正在經曆一種曆史性的變化。
“回家問問孫子”,首先說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裏地發展,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車輪。而兒孫輩這方麵的知識正在或者已經大大超過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在小學、中學、大學時代學的那點兒科學技術知識,比起今天的青少年,真是幼稚、膚淺得多了。今天,許多家庭都出現這種情況:當爺爺、當父親的使用電腦遠不如還在小學讀書的娃娃熟練。這是社會的進步,不服氣還真不行。
“回家問問孫子”,還說明了社會觀念的變化。過去,老年人經常用這樣的話訓斥兒孫:“你懂得什麼?”“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現在很少聽見這類倚老賣老的話了,逐漸取代的是“不恥下問”。這是因為老年人已經承認自己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落後於形勢,迫切要求迎頭趕上,不再以“下問”為丟麵子。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其實,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回家問問孫、子”也屬於正常現象。據說,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太快,法官審理案件時經常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法官也往往隻好宣布暫時休庭,回去請教專家或問問兒子、孫子。這是一位法律問題專家告訴筆者的,想來所言非虛。
這樣說,當然不是貶抑老年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長處,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年輕人學習。我隻是想強調一點,在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麵前,知識更新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地擺在了老一代麵前。這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課題。美國有些五六十歲的老博士,為了重新武裝自己,又去攻讀新的博士學位。因此,要想更好地跟上時代步伐,我們必須努力地學習,虛心地學習,包括向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學習,否則,即便想“發揮餘熱”,這餘熱也越來越有限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願意“回家問問孫子”是值得讚美的好現象,比起老是慨歎“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要積極得多,有價值得多。
我之所以全文引用範先生的文章,因為這實在是一篇具有遠見卓識的佳作。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了眾多便利,也動搖了成年人的權威地位。在這種狀況下,成年人應該轉變觀念,用時代的眼光認識孩子的優勢,確立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新視角。如果對孩子的新觀念、新素質視而不見,不去麵對現實,就無法找到針對性的教育方式,甚至無法有效地和子女溝通對話。
比如,今天的孩子對法律常識的了解比我們想象得要全麵得多,父母們反而有些落伍,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沈陽一位小學六年級的男孩的母親說:
有一次,兒子在外麵和人打架,回來後,我沒問青紅皂白就把他批評一頓。孩子很不服氣,他說:“我打架不對,可是你應該問問我,為什麼去打架。”孩子爸爸正在氣頭上,心想,打架了還頂嘴,抬起手打了他兩下。兒子哭著去找他爺爺,問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在哪兒?讓爺爺領他去告狀,他要告爸爸仗勢欺人,並請委員會對這件事做出仲裁。
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幾乎不敢想象,現在卻非常普遍。年輕人永遠是領潮流之先的。他們敏銳、熱切地吸納新時代給予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在這方麵,當之無愧地走在老年人前麵,所以倚老賣老,吃經驗的老本兒早已行不通。現代教育就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