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的坦率讓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話:“有時候,母愛並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現。”
的確,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會成為一種傷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曆一些磨難,這是一種規律。“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如果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辦,看上去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現在有一種現象,叫“30歲兒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一種成長狀況,那您就切記:關愛不要溺愛。我也有女兒,對女兒的教育也令我不斷受益。女兒在《生日裏的康乃馨》中記錄了12歲生日:1994年12月12日是我12周歲生日。同學們都說這個生日稀奇,一輩子也很難碰上一回。沒想到,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我有一個特別的收獲。
本來,我早想好了,在這個本命年的生日裏,要讓爸爸、媽媽帶我出去好好玩一次,再請一些好朋友熱鬧一番。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媽媽住進了醫院,還要開刀做手術呢。爸爸是個作家,又是《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的主編,工作可忙了。爸爸除了工作,還要到醫院去照顧媽媽,家裏經常隻剩下我一個人,更別提過生日了。我真委屈:哪個孩子過生日,不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啊。以前,放學回來遠遠就看見家裏燈火通明,心裏暖融融的;現在,放學回來老遠就看見家裏漆黑一片,心裏冷冰冰的。這天,我回到家裏,麵對空蕩蕩的屋子,又寂寞又害怕,心情沮喪極了!我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摸過一本書看起來。漸漸地,我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從小家境貧寒,父親省吃儉用,很少吃過肉。馮玉祥當兵後,將幾個月的軍餉攢在一起,給父親買了一斤肉吃。看到這,我想起了老師的教導: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忽然明白了,媽媽在醫院.裏那麼痛苦,我怎麼還能讓她操心呢?
由於功課很緊,我不能常去看望媽媽,就經常往醫院打電話,詢問媽媽的情況。爸爸在醫院陪床,也經常給我打電話:“吃飯了沒有啊?門關好了沒有啊?出門別忘帶鑰匙……”想不到平時大大咧咧的爸爸現在竟變得這麼細心。一天爸爸又打電話問我:“你過生日怎麼辦?”“都安排好了!”我信心百倍地回答。過了一會兒,媽媽又打來電話,不放。地說:“過生日沒大人怎麼行?讓爸爸早點兒回去吧。”“不,不用!”我堅決反對,“讓爸爸繼續陪您吧。”
生日這天,我早早起了床,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又去商場買了一個大蛋糕。我和同學們又說又笑,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為什麼愉快呢?因為我長大了,可以讓爸爸、媽媽放心了。這天晚上,我睡得特別踏實。第二天早上,我睜開惺忪的睡眼.忽然聞到一股花香。呀!我的床頭櫃上擺著一束黃色的康乃馨。再一看,花瓶下麵有一首爸爸送給我的詩:
赤橙黃綠青藍紫,十二逢三平生奇。
慈母臥病寄春意,小女雖嬌不牽衣。
――爸爸於1994年12月12日
啊,這是爸爸、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知道黃色的康乃馨是代表母愛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花香,來到爸爸的臥室,看到爸爸正在酣然大睡。我不清楚爸爸什麼時候回來的,卻知道他一定累壞了。爸爸、媽媽這樣關。我,我也要向他們送去我的溫暖。我沒有叫醒爸爸,悄悄地刷牙洗臉,悄悄地做好早飯,又悄悄地關上房門,上學去了。
這篇小文是女兒日漸懂事的記錄,更是女兒對父母真愛的感應,有女如此,夫複何求?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和幫助呢?我的建議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
時常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否尊重了他們的需要與感受,是否是真愛。
不要把孩子當作“寵物”
把孩子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尊重他,信任他,讓他用自己的翅膀飛翔,摔了跤鼓勵他爬起來再前行,而不是阻止他或者抱起他。在跌跌撞撞、坎坎坷坷中學會走路,那是孩子長大後走得更遠的真本領,是孩子一飛衝天的堅硬的翅膀。對孩子的愛要把握好“度”父母把滿腔愛心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愛心之切可以理解。但是,隻能是關愛而不能是溺愛,一字之差,關係到孩子人品、性格、能力及人生的全部意義。三、以愛育愛
我曾經讀過一篇叫《雨天的收獲》的文章,非常感動。
文章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天突然下起雨了。雨過之後,老師發現一位老奶奶拿著傘從遠處走來,原來奶奶是來給孩子送傘的。老師一下被感動了,一下雨,會有多少愛心體現啊!越來越多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送傘,孩子拿著五顏六色的傘,一個個興高采烈。
這時,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題《雨天的收獲》。孩子們起初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如何下筆。老師就引導他們說:“雨天會給人們出行增添麻煩,但是下雨時我們感受到親情洋溢,互相關心。”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突然感覺到這麼多愛原來就在身邊。
這天放學的時候,一個小女孩拿著傘坐在那裏不動,老師說:“你為什麼不走啊?”小女孩說:“老師你沒有傘,我和你打一把傘走。”這個孩子不再隻想自己,還想到了別人。
文章其實講述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說明的卻是一個感人的道理:孩子們是在愛中成長,在愛中學會愛。這樣的小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哪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父母千辛萬苦去照料?哪一個孩子生活的方方麵麵沒有家人的嗬護?
可以說,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都很有愛心。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但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都很重視給孩子過生日,但有幾個孩子重視父母的生日?
現在孩子往往不知道孝敬父母,但父母卻對孩子很有“孝心”。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挑剔”,而孩子對父母的愛卻仿佛日漸淡漠。父母無一例外地希望孩子懂得愛,發現愛。那麼怎麼樣來發現呢?其實愛在點點滴滴中,愛在日常生活中,愛在我們的周圍。父母要培養孩子有一雙能夠發現愛的眼睛,有一顆靈銳的心來感受生活。我女兒8歲那年寫過這樣的一篇日記:我特別喜歡吃雞腿,平時家裏買了雞,兩隻雞腿都是我吃。我還問爸爸:“為什麼雞不長四隻八隻雞腿呢?”現在我長大了,懂事了。今天我家又買了一隻燒雞,本來我想兩個雞腿都是我的。可是我又想:“爸爸、媽媽關心我,我也應該關心爸爸、媽媽。再說他們每天上班下班多辛苦啊!”於是我就把兩隻雞腿分給了爸爸、媽媽。媽媽表揚了我。兩隻雞腿事小,但對父母的關愛事大,這是女兒回報給父母的純淨的、沒有任何雜質的愛。我們欣喜地發現,女兒一天天長大,一天比一天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