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家離學校很遠,我每天早晨5點多就要起來上學,晚上11點以前不敢睡覺。媽媽說人活著就得含辛茹苦,可壞孩子這麼累也變不成好孩子,真讓我覺得像凍冰棍似的那麼冷。
我真的是壞孩子嗎?可我實在不想當壞孩子!
老師、父母讀了這個“壞孩子”的自白,有什麼樣的感想?
曾經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你知道嗎?在北京某小學一年級的班裏,竟有五六個小學生被認定是壞孩子,連他們自己也說自己是壞孩子。其實,他們隻不過是淘氣而已,怎麼是壞孩子呢!”
我主編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曾經推出這樣的格言:“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這兩句話本是冰心先生所寫,我們將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引發了一些爭論,普遍情況是大人不以為然,而孩子興高采烈。
實際上,好、壞孩子之分是不同的兒童觀與教育觀所致。如一個頑皮兒童,從了解兒童、相信兒童和尊重兒童的觀念出發,就會覺得孩子很正常甚至挺可愛;相反,從不了解兒童、不相信兒童和不尊重兒童的觀念出發,便會覺得孩子討厭,就會認為他是壞孩子。
當一個孩子被認為是壞孩子的時候,悲劇命運就從此開始了,並且有可能成為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災難。所以,作為成年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怎樣麵對所謂的“壞孩子”,去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自我?
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每個孩子必定有優點,即便是那些成年人眼裏的“壞孩子”。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去發現它。當孩子淘氣、說謊、逃學、成績差時,他很容易被看得一無是處。恰恰這時,要一分為二,不能一味批評和忽略孩子的優點。
給孩子善意的評價
孩子對於別人,特別是老師、父母給予自己的評價是很在意的,你說他好,他可能從此真的就很棒;你說他壞,他可能從此就自暴自棄壞下去。一個評價或許因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終生命運。因此,父母一般說來,要給孩子好的評價,“告訴孩子,你真棒!”寬容孩子的失敗作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些,但要客觀地考慮孩子的年齡。大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有失誤,何況孩子?所以不能期望值過高,無論如何都要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寬容他們的失收,給他們成長、改過的機會。三、警惕“暗示生短”
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隻老鷹下了蛋,不知怎麼滾到雞窩裏去了。母雞連同小雞一起把小鷹也孵出來了。過了一段時間,大家覺得這個小家夥怎麼長得和其他小雞不一樣,怪模怪樣的。於是母雞、小雞都嘲笑它,小鷹也覺得自己真不好看。有一天老鷹來了,雞媽媽帶著孩子們拚命逃竄,這隻小鷹也跟著一起逃竄。
小鷹本來是鷹,它能夠飛翔,它有著小雞不能比擬的力量,但它不知道,它認為自己是雞,因為大家都說它是雞。這就是“暗示生短”。
現實中,一些父母會無意中給孩子一個暗示,比如“你真笨”“學習怎麼這麼差”等,這樣的暗示都會使孩子慢慢也認可自己的短處,而最終真正成了短處。
其實,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充滿無限可能,每個孩子都具有意想不到的潛能。作為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發現孩子的特點和優勢,進行挖掘、培養,信心和力量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當然,人的智能是有差異的,此長彼短,此消彼長,總會有適合發展的優長之處,就看如何發現和發揮了。
父母如何以一種積極、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呢?
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父母要看到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能用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