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一生的動力,是創造的萌芽,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因為玩是從興趣出發的,是全身心投入的,是無拘無束的。而玩的本質是探索,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與孩子的玩耍有關。
玩出和諧新家庭
2005年,中央電視台播出極受歡迎的《全家總動員》節目,我應邀擔任評委做現場評論。來自沈陽的趙雨琪一家深深吸引了我。年僅9歲的趙雨琪簡直就是個精靈,她多才多藝,自然大方。而趙雨琪的爸爸一上場,令全場更加驚喜,他頭戴小醜帽,腳踩翹翹板,雙手倒拿掃帚做出反彈琵琶的樣子,十分滑稽有趣。之後全家人又裝扮成貓。之後,媽媽居然又用各種各樣蔬菜為女兒做了一身特殊衣服,令人讚歎不絕。比賽結束後,我和趙雨琪的爸爸聊天,得知他和妻子並不是專業演員,都是公司的普通職員,但是娛樂和藝術已經成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程。在充分放鬆中自娛自樂,我相信,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的孩子心理一定是健康的,智力發展也會是良好的,而且和父母的關係一定是和諧的。三.給父母支招
要想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身心得到和諧發展,自己把握學習和休閑的尺度,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
1.父母要以身作則
一些父母在家裏一麵打麻將一麵要求孩子靜下心好好做功課:一麵守著電視機看節目一麵卻要求孩子多讀書;一麵叮囑孩了準時上床睡覺,一麵卻長時間上網聊天,這樣的做法怎麼可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和別人說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友,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都對兒童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父母們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身教比言教更有力量。
2.在玩中引導孩子
著名出版家安波舜先生談過一段活,給我很深的印象。他說,德國的父母非常有意識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計劃性。孩子心血來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爸爸不會簡單地說行或不行.他會說:“你的計劃呢?你準備怎麼去呀?跟誰去?帶不帶午餐?到哪個地方去?”“我還沒有想過。”父親就會說:“你沒想過的事不要說。”玩耍是孩子人生的演習,在玩中養成的好習慣會被帶到日後的生活中,並讓他受益終身。
孩子是需要指導的,在玩中指導是最有效的指導。
3.鼓勵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父母應該允許並鼓勵孩子和夥伴玩,或者幫助孩子召集同事、親戚、鄰居的孩子一起玩。孩子們一起玩時不僅放鬆身心、增長智力,還能學會與他人交往、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4.教給孩子玩的原則
讓孩子擁有玩的權利,並不等於放縱孩子玩的內容和方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交談,告訴孩子父母的擔憂,告訴孩子潛在的危險和應對的方式,告訴他有些東西可以玩,有些東西最好不玩,有些東西根本不能玩。並告訴孩子規則是必須遵守的,否則必須接受懲罰。
5玩時莫功利
有些父母總想在玩中給孩子增加益智內容,這種做法孩子很不喜歡,玩就是玩,玩也要全身心投入。
6.陪孩子一起玩
父母應該多陪孩子一起玩,可以一起外出郊遊,一塊看電視,一起下棋、打撲克、講故事,這是父母了解孩子、增進親子感情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