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生活越來越豐富,這表明了時代的進步,表明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然而問題在於,在兒童優先原則成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主旨的今天,學習負擔過重的孩子難道不更需要玩耍放鬆的時間嗎?200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全國孩子的祝福是:勤奮學習、全麵發展、快樂生活。孩子被剝奪了玩耍的時間怎麼可能快樂呢?
強迫孩子無休止地學習有悖於孩子身體發育的規律。大人一定會發現,孩子經常喊累,這是因為兒童的大腦和肌肉發育尚不完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因此容易疲勞。特別是手部的小肌肉群不但發育較晚,而且控製其活動的神經機製的成熟也比較遲緩,因此要求孩子超負荷運轉是不科學的。
關於中小學生每天用於課餘作業的時間,國家教委曾做出科學的指導:小學一年級不留書麵家庭作業,二三年級每日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鍾,四年級不超過45分鍾,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初中各年級不超過15小時。
玩是孩子的權利,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權利就是剝奪兒童的健康權利。
玩好才能學習好
和那些整天把孩子關在屋裏做功課的父母不同,一對“另類的”父母對孩子有這樣一個規定:星期天一天都不許做功課,隻許玩。孩子的學習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總是名列前茅。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
這對父母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讓孩子玩,不但太殘酷,而且也不現實。父母不可能完全控製孩子,稍微管鬆一點兒,他就會偷偷地玩;管得太嚴了,他就上課的時候玩,邊做作業邊玩,甚至躺在被窩裏玩。相反,星期天允許他玩一天,為了玩得痛快、踏實,孩子會主動提前把作業全部寫完。而星期天玩夠了,星期一上課的時候他也不再想別的,就安下心學習了。”
我的朋友康健先生也十分支持孩子玩。康健是北京大學教授兼北大附中校長。從兒子康康剛會走路到初中畢業的幾年間,康健每天都帶兒子進行至少1小時的體育鍛煉,幾乎從未間斷過。
長期的體育鍛煉對康康的智力發展大有益處,雖然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少於別人,但康康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原因在於他精力旺盛,聽課專心,作業完成速度快。即使偶爾失利,也能很快調整心態,恢複自信。後來,身高1.80米的康康成為清華大學物理係的學生。
玩是不可缺少的學習
2001年10月,在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大獎賽中,一個叫劉小源的4歲女孩唱的一段《大雪飄》征服了觀眾和評委。評委之一,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趙景勃教授在點評時給了一個超常規的評語:“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評了。她簡直就是一個小人精!今後戲劇界可以考慮設個神童獎。”最終,劉小源獲得金獎,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票友,成了“名人”和破“紀錄”的小明星。
原來,劉小源的父母都是京劇票友,爸爸唱小生,媽媽唱青衣,兩個人經常在家裏唱念做打。或許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劉小源從小就對京劇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好玩好動的小源愛模仿。她經常扯起床單披在身上,做出各種造型,《霸王別姬》裏的虞姬,《紅樓夢》裏的林黛玉,《紅燈記》裏的鐵梅。4歲的小源就是這樣邊玩邊學,掌握了高難精深的國粹藝術。
在兒童眼裏,一切都是遊戲。孩子就是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很多本領和技能的。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曾打過這樣形象的比方:玩對小孩子和對小動物同樣重要。所有小動物都沒有上過學,但它們的本領是怎麼學來的呢?是從玩中學來的。玩能鍛煉它們許多技能,而正是這些技能關係到它們日後的生存。小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玩得不亦樂乎。可是有一天,當它遇到了圍捕時,必須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跳過去是生,跳不過去就是死。那你說這玩中學到的技能重不重要?玩是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