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爸爸、媽媽憑什麼老玩卻不讓我玩?(1 / 3)

2006年,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又成了球迷的狂歡節日。我的一位同事白天上班,晚上看球,周末補覺,不知不覺把孩子推給了媽媽。一天他對我說:“我家的寶貝兒子對我有‘意見’,說憑什麼老爸三更半夜地看電視卻不讓我看?”我聽了忍俊不禁,之後想想,孩子的“意見”挺有道理。一、“爸媽玩得不亦樂乎,我們學得昏天黑地。”

當今社會出現了一個巨大反差:一方麵成年人越來越注重自身的放鬆娛樂,休閑健身、卡拉OK、桑拿按摩、駕車旅行等等,花樣不斷翻新;而另一方麵卻對孩子的玩限製越來越多,做遊戲限製,和同學玩限製,看電視限製,上網更限製。這種“嚴於律人,寬以待已”的家教方式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封孩子寫給媽媽的信,字裏行間流露出孩子對玩耍的渴望和對現實的無奈。

媽媽,我知道你愛玩,可你知道嗎,我也多麼想玩呀!可你總對我說:“別總想著玩,你還小,快寫作業去!”

一到星期天,小朋友來找我玩,你就不讓我去,“他在學習呢,你們自己去玩吧!”一句話就把我的朋友們打發走了。

可當一大幫人來找你玩時,你馬上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和他們在客廳裏唱歌、跳舞、打麻將,嘰嘰喳喳地叫,嘻嘻哈哈地笑,都要玩翻天了。這時候,你總會把我一個人關到小屋裏,讓我看書學習寫作業,過一會兒還要過來叮囑一遍:“安心學習,別總想著玩,聽見了嗎?”

我聽見的隻是你們震耳的歡笑聲。

記得你對我說過:“好孩子,你還沒到玩的時候,好好學習吧,噢――”我還沒到玩的時候?什麼時候才到玩的時候呢?是到你那麼大才行嗎?

後來你可能知道我對你有意見了,你就不在家裏玩,改成出去玩了。可你偏偏又不說出去玩,而是說:“媽媽出去辦事,你好好在家寫作業。”每次看見你急不可耐跑下樓去的背影,我心裏就一陣難過。媽媽,你自己那麼愛玩,幹嗎不給我一點兒玩耍的時間呢?即使你不陪我,讓我和小朋友們玩一玩也好啊!

可每次你出去玩,都會把門從外麵鎖上,我出不去,小朋友們也進不來。時間長了,誰都不來找我了,陪伴我的隻有那堆課本,還有家裏那些讓人討厭的家具、電器……

媽媽,我知道你是愛我的,即使你在外麵玩,也會不時打個電話關心我一下,問我作業寫得怎麼樣,吃飯了沒有,告訴我冰箱裏什麼好吃的都有。我真怕接到你這種電話,就像事先錄到磁帶上似的,總是千篇一律的這麼幾句話。我更怕從電話裏聽到你和周圍的人說笑的聲音――這種聲音離我是那麼近,又是那麼遠……

媽媽,我真的隻有到了你那個年齡才可以玩嗎?

看完這篇文章,我想起一位小網友的問題:你們大人是不是很快樂?因為你們的世界那麼美好,你們可以整天東遊西逛,去商場看看,到公園玩玩,而小孩子隻能呆在房間裏看書寫字做作業。大人晚上睡覺前可以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想看哪個台就看哪個台,想看到幾點就看到幾點。他說他媽媽正在看韓劇,名字好像是《看了又看》,真的劇如其名,他媽媽就是每天看了又看,從不間斷。他也想看看,可是他爸爸說:“好好看書,看什麼電視,現在把學習搞好了,等大學畢業了想看什麼都行!”

是的,在孩子眼裏,大人的生活豐富多彩、隨心所欲,而孩子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娛樂時間少之又少,為此孩子十分苦惱、鬱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就有“自己看電視卻不讓我看”“在家玩牌打麻將”這兩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抵觸。二、“玩”童才是健康兒童

玩是兒童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