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有意無意地會對孩子說:
“你真是豬腦子!”
“簡直就是榆木疙瘩腦袋!”
“我算是白養你了!”
“將采連掃大街的工作都找不著!”
您要知道,這些說法已經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了“心罰”。
什麼是“心罰”呢?心罰是指父母對孩子恐嚇、諷刺或挖苦,剝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說體罰是對孩子的身體施加暴力,那麼“心罰”就是對孩子的心靈施加暴力。家庭教育中的“心罰”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類型:“恨鐵不成鋼型”和“侮辱型”。
一、“爸爸,怎樣才能讓您滿意?”
――“恨鐵不成鋼型”心罰
在我的網站每月一次的聊天中,有一位初中生告訴我,雖然深受父親的斥責傷害,卻對父親仍抱有深深的孝心,讓我感動。
我是個不聰明的孩子,我爸爸也是這樣認為的。
我上初二,有時會一個人想著中考就害怕起來。但我的確已經盡力,每天認真聽講,很少去玩,節假日除了參加學校的補習班外,就是呆在家裏看書寫作業。但我的努力從來沒有得到爸爸的任何肯定,耳邊常常響起他憤怒的聲音: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你怎麼一點兒不像我呀!我以前讀書從沒有像你這麼差!”
“就這麼點兒分怎麼能考到北京,我要徹底失望了!”
久而久之,這些話聽起來就慢慢習慣了。我也知道爸爸訓我其實是想讓我能圓他小時的夢想,能考上北大。但我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就想從其他方麵好好報答爸爸。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開始把零花錢攢起來,決定給爸爸買生日禮物。我的想法很簡單:隻要爸爸看到女兒給他買的生日禮物,他一定會高興的,說不定會表揚我一下呢!爸爸是一名司機,冬天開車手經常受凍,可爸爸從來不戴手套。我知道爸爸很節省,他不舍得給自己買一雙。於是我用攢了一年的零花錢給爸爸買了一雙真皮手套。
可事情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天,爸爸看到我給他買的一雙手套,劈頭就是一句:“就知道浪費錢!我不需要手套!”之後一個勁地說:“為什麼你不能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你就不能爭點兒氣?”
之後我仍給爸爸準備生日禮物,但我又害怕惹爸爸生氣13年中我給爸爸買的禮物每次都讓他生氣,這的確是女兒的罪過啊!可爸爸,如果不為您買份禮物,我真的不知還能為您做點兒什麼?愚笨的女兒,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讓您滿意呀!
這個孩子的孝心真讓人感動,我覺得這遠比高分數和高名次珍貴得多,即使將來長大成人,以這樣的愛心去麵對社會,都會因為友善和寬容而被人欣然接納。孩子無意中展示出的品行和人格,父母太應該為之雀躍。然而卻有不少父母容易犯這類錯誤,就是隻要求學習成績的進步,而忽略孩子的道德發展,對孩子的優秀品質視而不見。這不僅對孩子有失公平,更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第一要素――人品!
同時,父母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期待又過於苛刻,要考清華、北大,要讀碩士、博士,要出國留學等等。這些期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畢竟高目標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孩子,真正成為“非凡”的人也隻是少數。北京的王鬆濤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學生,經過努力,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也許是一名司機、售貨員、修理工、保險銷售員、教師、公司職員等,而這些崗位都是我們社會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他們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努力工作。有一天,你路過哪裏,或者坐上一輛公共汽車,或者去商店買東西,有人親切地喚你一聲:“王老師,您好!您還認識我嗎?”我想,我的心裏同樣會感到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