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培養出平凡而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幸福的,同樣,培養出這樣孩子的父母更是幸福的。另外一點讓人擔憂的是,父母經常性的斥責批評,會帶來孩子性格和行為方式上的缺陷。當孩子有過失或者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時,正是需要理解和關懷的時候,而這時父母如果隻是抱怨指責,其結果不僅僅損傷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他們形成一種自我暗示:我就是個笨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否定性的評價比肯定性的評價讓孩子記得深遠。這是因為否定性評價常常發生於沮喪或急切的情況下,有很強的衝撞力,也因此會留下深刻印象。通常在孩子的個性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尊心還沒強到可以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時,父母的否定往往會產生重要影響,在他們潛意識裏留下很深的痕跡。各種貶低的話會像種子一樣灑落在心裏,這樣的情況越多,埋藏得就越深,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結果使自己真的成為被父母咒罵的那種人。澳洲的一位家庭心理學家稱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是一種“無心的催眠”。他說:“多數人都不知道,這種催眠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深入孩子心中的無意識層麵。即使沒有這種意思,但孩子的人格依然會按照我們暗示的言行發展。”於是性格中的軟弱、自卑、膽怯和自暴自棄就會伴隨而來,甚至終生無法擺脫。
如何避免孩子免受恨鐵不成鋼型”的“心罰”,我的建議是:
1.尊重孩子的選擇
父母應當想一想,你是否喜歡別人強迫自己呢?沒有自由的人生會有幸福嗎?對孩子來說,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都應該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隻能引導,不能強製,更不能一廂情願地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頭上,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傀儡”。
2.珍惜孩子的孝心
孝心是孩子向父母表達的一種情感。父母要十分珍惜這種情意,並及時回應:“孩子,我也愛你”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摸摸孩子的頭,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舉動的珍惜和感動。由此讓孩子懂得有孝心才會有愛心,愛心是道德之本!
3.寬容孩子的失敗
作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些,但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個性。如果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難以達到,會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父母也容易急躁乃至焦慮。孩子的成長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是在不斷犯錯誤中長大。因此,父母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否則隻能是欲速則不達。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不要斥責孩子,更不能打孩子,而是傾聽他的訴說,平靜地與他一起來總結反思,找出失敗的原困和成功的出路。事實證明,給孩子提供切實的幫助比責罵有效得多。
二、“我真想讓我的媽媽‘下崗’!”
――“侮辱型”心罰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然而有一個女孩寫信給我,呼籲的卻是讓自己的媽媽“下崗”。
人們都說母愛偉大,可我的媽媽一點兒都不偉大。因為她動不動就訓我,“蠢豬”“笨蛋”“白癡”“廢物”,這樣的話讓我特別受不了。一次數學測驗我得了95分,排名班級第三。可是在把測驗卷給媽媽簽字時,她看不到紅燦燦的分數,而是瞪著眼睛看我的卷子上出錯的地方,一個勁地說:“又笨蛋了吧?考試前我跟你講,做完了一定要從頭到尾再看一遍,豬腦啊!”我聽了十分沮喪。一連幾天都不和她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