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說:我的媽媽常常告誡我不要與成績差的同學來往。我曾經求過媽媽,讓我和很要好的朋友曉雨一起玩,雖然她的成績不好,但她還是很努力的。可是媽媽就是不同意。有時曉雨來我家,媽媽就會不聲不響地拉下臉來,讓我們都很害怕。現在她再也不來我家玩了。平時,我們總是偷偷地在一起,但總是提心吊膽的,久而久之,我們都很壓抑。現在我們的友誼已經淡了。我很難受,有點兒恨媽媽,因為這是媽媽引起的!為什麼媽媽不能尊重我的朋友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限製我交朋友”占21%,排在第四位。其中特別對於中學生而言,“限製我交朋友”成為對父母的三大不滿之一。
一、“爸爸、媽媽,我需要朋友!”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是怎麼樣健康成長呢?留心一下,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與同伴和諧相處的孩子,往往都平安健康,沒有朋友的孩子卻容易發生問題。對孩子來說,交往是一種重要的精神需求。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種學習是在與其他人尤其是與同齡夥伴的交往過程中實現的。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的。
我特別希望父母了解一點:即使您並不喜歡孩子的朋友,也務必持尊重的態度。這不是一種單純技巧性的選擇,而是一個原則。道理非常簡單,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教育就會走向反麵。
廣東惠陽縣的一位女孩來信說:
我的父母很怪,他們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一次曆史考試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我真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在他們眼裏,我已經是個心裏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為難我。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他們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麵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的小屋裏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別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我:“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裏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也許,您的家庭中沒有這種“比較過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
一般來說,父母都會懂得孩子交朋友的重要,隻是對孩子的交往不放心,往往就偏於嚴加控製,從而導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也許,父母換個思路效果會好些:孩子交朋友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的責任一是尊重二是引導。任何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交朋友也是磕磕碰碰的,這就是規律,而規律是改變不了的。父母想替孩子付學費也是瞎操心。
二、“爸媽,像朋友一樣幫我吧!”
支持孩子與同伴交往,更要指導孩子與同伴交往。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就是孩子和同伴交往,兩個基本{點就是支持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