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給父母支招
1.對“壞”孩子要分析
王寶祥教授曾經在《少年兒童研究》中分析:一般情況下,父母眼裏的“壞”,大多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學習成績不好,但沒有品質問題;二是學習成績差,又有不遵守紀律、貪玩、曠課等行為;三是學習、紀律不好,有抽煙、打架、引逗異性等劣跡;四是劣跡行為嚴重,甚至有輕度違法行為,如小偷小摸、少量騙錢、劫錢等行為。對於前兩種情況,不能說是“壞”,而是有缺點,有一定的錯誤;第三種錯誤多一些,嚴重一些;第四種問題比較嚴重,但與社會上成年人中的壞人還有區別。建議父母首先不要單一地以學習好壞作為孩子交友的唯一標準,也不要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犯過錯的孩子。隻要孩子有進取心,知錯能改並能改過自新,孩子都可以和他交往。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應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另外,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不好,應該平靜地和孩子一起仔細分析朋友到底“壞”在哪裏,通過講道理來引導孩子擇友而不要單方麵的強行禁止,更不要以懷疑、不信任的態度讓孩子產生反感,否則關愛在孩子看來變成了一種專製。
2.增加孩子和同齡人接觸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從小麵對的多是成年人,難得與其他孩子在一起,父母要多讓孩子到小區裏玩,鼓勵他交朋友,給他創造接觸他人的機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孩子交往的人多了,自然就明白什麼人是真正可交的。
3.鼓勵孩子交5個以上好朋友
父母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許多感受、苦惱、想法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說,而寧願與合得來的朋友交流,這其實是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如果孩子有要好的知心朋友,彼此訴說,宣泄情感,就可以大大減緩成長中的壓力,發泄青春期莫名的惆悵與苦悶。反之,如果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進行情感宣泄,父母又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情緒,則很容易出現問題。同時,孩子隻有一兩個朋友是不夠的,這不僅僅是因為朋友少了可能分多聚少,更是因為角色不夠豐富多彩。所以,盡量讓孩子交5個以上好朋友,使他體驗到左右逢源的美好感受。
4.讓孩子自己解決和別人的矛盾
與他人友好相處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大人之間每每因為利益糾紛、得失相爭還會經常鬧矛盾,何況自製力較差的孩子。孩子之間因為性格、愛好的差異難免會有摩擦,鬧矛盾,這都是正常現象,關鍵是要正確對待。不能因為他們之間發生一兩次衝突就不讓孩子繼續交往。孩子身上最可貴的就是沒有世故,吵完了接著玩,打過了轉眼忘,甚至不打不成交,矛盾的解決正是彼此深入了解的機會。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自己解決矛盾,敢於承認錯誤,也善於寬容別人,使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長大、成熟。
5.見見孩子朋友的父母
在方便的時候,可以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接觸一下,借此了解對方的家庭。也可以建議兩個家庭共同開展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活動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6.和孩子一起製定行為原則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裏來,讓他們在父母的指導下做遊戲,也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其他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朋友,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指導他們的行為。孩子們判斷是非的能力畢竟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著孩子。因此,父母要給孩子規定一些行為準則,告訴他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可以做,從而確保交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