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舉一個例子:
女孩小帆上小學時,見一個外地來的女生唐淩常受人歧視,就產生了同情心,主動與她交往。小帆的父母發現唐淩講吃講穿,不太願意女兒與這樣的人來往。但是,他們覺得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同情心,應該鼓勵,於是照樣歡迎唐淩來家裏玩。這樣,兩個孩子漸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臨畢業時,唐淩退學跟著媽媽經商去了,但與小帆依然保持著友誼。上初中後,小帆又和唐淩見了一麵,回來對父母講了唐淩的變化,比如衣著高檔華麗、花錢大手大腳等等。父母聽了便和女兒一起仔細分析,引導女兒對唐淩不太健康的苗頭保持一定距離。小帆表示朋友關係要順其自然,但不會受她的影響。幾年後的一天,小帆告訴父母,接到唐淩幾次電話,說她家裏著了火,急需借一萬元錢,希望小帆幫忙。父母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當然要盡力相助。為了慎重,馬上找人了解唐淩家的情況。然而,真實情況卻讓小帆一家人非常意外,唐淩家根本就沒有著火,而是做生意的錢不夠。小帆非常生氣,向父母道歉後,徹底斷絕了與唐淩的關係。
從這個案例來看,小帆的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在現實中學會交友,學會脫離友誼陷阱,學會避免危險。這樣的教育刻骨銘心,孩子將受益終生。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需要在與夥伴們的交往中學習人際交往的一些規則。我們應當看到,交往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夥伴群體交往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首先,夥伴群體交往有利於孩子平等觀念的形成。在家庭和學校裏,孩子處於從屬地位,他們大多是服從父母和老師的要求。這種環境很難形成孩子的平等意識。而在和自己的朋友交往的時候,由於年齡相近,情趣相投,又常常是共同行動,所以交往是平等的,他們的行為常常表現為“我們自己願意如何”。這樣的夥伴群體交往,有利於孩子逐步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從而養成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夥伴群體交往對於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利的。在孩子們自我意識漸漸形成以後,有些話就不願意和父母老師交流了,但是仍然有傾訴的需要,這時,他們就和自己的朋友說心裏話。在向朋友宣泄中,孩子獲得了體諒、勸慰、鼓勵、支持、幫助,而這未必能從父母和老師那裏獲得。這種同齡人之間的友情對孩子健康、情感的形成很有益處。夥伴群體交往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形成。由於夥伴群體中每個孩子的智慧差異和個性品質的不同,有的充當了群體的“頭”,有的充當了群體的“軍師”,還有的孩子樂得“隨大流”。總之,每個孩子在與朋友的來往中都能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最重要的是,這個位置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在扮演自己所選擇的角色時,盡心盡責,心甘情願。這使得他們的個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同時,孩子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也從朋友眼中發現了“自己”,認識了“自己”。這對孩子自我個性的形成大有好處。
夥伴群體交往有助於孩子們合作精神的培養。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孩子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不再像家裏一樣是小太陽,他們需要平等相處,需要承擔責任,需要收斂“個性”。於是,很自然地培育了集體觀念,養成了團結精神,在交往中學會了合作。
但是,現實中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交往擔心有餘,放手不足。南京曾對1000多名小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卻有近一半的孩子出現“夥伴危機”,隻能自己一個人玩。原因是多方麵的,父母的過多限製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大多數父母不同程度地有“四怕”:一怕交了壞朋友,孩子被帶壞;二怕在外交友被人騙走;三怕交友過度耽誤學習;四怕把朋友帶回家。
其實,父母的多慮大可不必。想想自己小的時候,不也是一路摸爬滾打地走過來。人生就是這樣,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孩子們的交友也是如此,放手去闖,摔幾跤也沒關係,爬起來更知道如何選擇道路。我們的父母應該常常扶他們一把,而不是替他們去行走。交友不是資格審查,不必劍拔弩張,讓孩子們去選擇,父母像朋友一樣適時給點兒建議。